回味.工廠飯堂 19-1-2009

 

 

回味.工廠飯堂



從雲石大堂的工貿大廈走進鄰近工廠附設的飯堂,
工業在香港早已式微了,縱然沒有了穿膠花、剪線頭的工廠妹,
可是在這傳統工廠林立地區中的一所飯堂裡,還彷彿嘗到那種昔日工廠工人為口奔馳的味道。

古老時鐘指向羅馬數字的「Ⅰ」,轉瞬間趕著醫肚的人們已蜂擁而至。
「飲食中心」招牌的背後,站滿圍著收銀機的人潮。人們焦急地看著印在門前一塊白色大塑膠板上的餐牌,
上面那般不像電腦印出來的筆直中文字,透露了飯堂數十年不變的食品和價錢。

打著快餐店格局的旗號,卻擁有茶餐廳包羅萬有的內涵,
麻雀雖少、五臟俱全,只是傳統工廠飯堂卻不流行茶記「凍飲加兩蚊」的文化,
這惠及亦因此吸引了不少善用每分每毫的工人常客。

沒有招搖的廣告牌,近門的位置只站著一位神情呆滯的收銀員,
猶如殯儀館裡嚴肅的堂倌,整個落單過程,他只懂低頭斜望著你
他的說話沒有抑揚起伏;他的聲線微弱低沉得很。
「食咩?哦,乾炒牛河。飲咩呀?」最後加上十年如一日的價錢「……廿二蚊。」
一邊說著一邊利用「伙記紙」極速寫下我要吃的是什麼,最後交給了我。
一看才知道伙記紙上即使不是那些「COT、面牛反…」等術語,就是一些人們不明白的鍾馗捉鬼符咒,
相信只有同道中人才明白了。

在大家樂、美心那樣的快餐店,我們都依照櫃面上的「燒味」、「堂食」、「外賣」、「飲品」等膠牌來排隊,交下食品單。在這快餐店格局的工廠飯堂,半吊的膠牌是搖搖欲墜的,我們只要隨便把那張滿佈符號的「伙記紙」交給櫃面上就行了,說到底膠牌都是沒有必要的。

「塞米班賴反。」
沙沙的揚聲器播出了一把半鹹淡廣東話的男聲,沒有「請到櫃面取」、沒有「多謝」作結,
男聲簡單直接的道出意思,那親切的半鹹淡廣東話相信更令一班勞苦工人感到同聲同氣。


在等候即炒粉麵的那短短十分鐘,不禁環顧四周,我才發覺在工廠飯堂裡的確獨有一番風味。

當你在午膳時間走到中環的食店,不難發現到處都是西裝骨骨的斯文上班族,
至於在這傳統工廠飯堂裡看到的食客,卻無一不使人熱血沸騰。
為什麼?只因他們有著共同的火熱衣著裝束:
一是赤裸上身;二是手臂紋身;三是毛巾掛頸;有的更是把上衣半吊在已濕透的肩膀上。
這樣的人比比皆是,猶如進入工廠飯堂的指定 Dress Code,原來這才算是性感、算是夠型!

他們那黑實健碩的身驅,告訴你他曾經歷風吹雨打;
那強而有力的臂彎,告訴你他能夠肩負起一頭家的重量;
那頂手持著的黃色安全帽,告訴你他為新建築物努力的見證;
那條滿佈油漆的牛仔褲,告訴你他在石屎牆上發揮藝術細胞;
那對爛得不得再爛的白飯魚,告訴你他曾踏遍港九新界;
至於那「龍爭虎鬥」的手臂紋身,告訴你他其實並不好惹,也許是某集團成員吧。

相信這些裝扮比起在電視選舉的什麼「港男」更「Man」吧!
試想想,有多少人願意打開「心口」,凝望著那給汗水沾濕的胸膛來吃一餐?
當然,他們還比港男多了一點男人味 --- 那就是夏天濃烈的汗臭味。

遠處一列穿著什麼順風速運、東西貿易制服的員工也穿插在飯堂裡,
彷彿回到中學人人皆穿校服等待拿取飯盒的時代。
這裡五彩繽紛的制服誘惑,相信也令呆板的傳統飯堂更添色彩吧。
所以來到工廠飯堂,即使沒有發現惹火女郎,種種事物也足以令人目不暇給!

數分鐘內,這裡已遇見不少來自五湖四海的奇人異士,
同時也不乏一些熟悉面孔坐在飯堂裡一排固定的塑膠座椅上,也許他們更會向你打個冷招呼。
原來在上午搬過蒸餾水到你辦公室的,在這裡你們再可「重遇」;
原來上午到過你公司登記裝修的,你和他現在也可「有緣再聚」。
在這狹窄的飯堂裡,成就了什麼叫和而不同。


不遠處有一條魚貫等待的人龍,原來不少工人為了快一些而選擇吃三餸飯。
那位站在人龍前、戴白色高帽的人充當「米飯班主」,不斷拿起橙色和綠色的傳統膠碟,按照客人的要求「撈餸」。人們其後到櫃台拿取一碗又一碗結實的白飯、和接近滿瀉的例湯。也許「米飯班主」是太子爺,他是飯堂裡唯一擁有服務態度的一位,至於他的身份是否廚師就不願致評了。

這景象不難令人想起監獄風雲裡,囚犯辛苦了一整天等待著的「皇家飯」,可這裡卻要真金白銀付出廿二大元。
也許是同樣打扮的員工、同樣的環境、同樣的餸菜、同樣的餐具,卻比皇家飯少了一個健康水果。

值得一提的是飯堂一直沿用的一個個銀色圓型不鏽鋼碗。
相信這餐具十分為人熟悉,這鋼碗在飯堂裡感染了不少人的思家情懷,
有些人在這裡吃飯為的是想尋回從前在屋村長大時母親親手泡製佳餚的回憶。
想不到普通的餐具,比高級餐廳的純白瓷碟更為吸引。

「奸牛可。」
不到十分鐘,終於從揚聲器的半鹹淡廣東話裡聽到我點了的是日午餐。
回到朋友家,我急不及待打開那發泡膠飯盒。
只是發現雪白的飯盒內,除了主菜,即炒粉麵飯每位原來也皆送「黑椒」?!
畢竟鑊氣十足的背後,原來有著要吃「鑊燶」的代價。
只是吃上口,才知道工廠飯堂確實是一個臥虎藏龍的地方。

由六七十年代「鬼叫你窮呀頂硬上」的低技術工人,到現在到處也是「一分鐘幾百萬上落」的上班族,
短短一小時午飯時間的香港人習慣,彷彿也沒有改變過。
「無所謂啦,最緊要快丫嘛。」

香港人.繼續為口「奔馳」。

木兒*
 

Monday, 19 January, 2009

 

 

 

 

 靈感.盒子

 

 

<靈感盒子> Since July,2005

 

   光感集      千熊屋      想吾相      香港燒烤熱點  

 

<靈感盒子> A Division Of  阿光總站.


Copyright © 2001-2009 隨心盞.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