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和方便研究郵票,我們在集郵時會使用一 些特別工具。
它們是:
郵票鉗
郵票鉗的作用是代替手去移動郵票。手汗中的鹽、蛋白質、尿素•••都會使郵票變黃、變脆。現代的郵票鉗是用不鏽鋼或鍍鎳鐵製成。不要用非為集郵用途的鑷子,它們的防滑坑紋會傷害郵票。夾郵票時,應夾著郵票的四分之一,小心用力過度刮傷郵票。現在連郵政總局的”郵趣廊”也有十元一支的郵票鉗出售了。
郵票薄
當你開始收集郵票,就應買一本郵票薄。郵票薄可分為貼票薄和插票薄等,現今的集郵者大都使用插票薄。由普通文具店所賣的十多元一本郵票薄,到數百元一冊的郵票定位冊,其中有不少的選擇。本人建議不要用那些最便宜的郵票薄,它們在存放十多年後膠質會變黃,並且吸引了不少的小昆蟲(本人可是親自做過實驗),使郵票被蛀、變黃,那時真是
欲哭無淚了。本人推薦德國出品的“燈※牌”插票薄,它的質量好,價格也可接受。郵票薄票放在陰暗乾爽的地方,並且要直放,被免背膠受壓黏在頁面上。
放大鏡
放大鏡是用來觀察郵票的細微部份。一般在文具店買得的放大鏡已可放大三四倍。有些集郵專用的放大鏡還附有燈泡和腳架,方便使用。如想將郵票的細部(如香港一九九七通用郵票的暗記)看得更清楚,可用一些小型的顯微鏡。
齒孔尺
不同的郵票有不同的齒孔,即使同一種郵票也可能因不同的版次而有不同的齒孔,我們就需要齒孔尺去分辨它們。將郵票上的齒(突起的是齒,半圓形的是孔)與齒孔尺上的各齒度比較,就可知道該郵票的齒度。齒度是指在兩厘米內齒(孔)的數量,通常是先寫橫齒度然後再寫出直齒度,如P14.5X14是指這郵票橫齒度是十四點五度,直齒度是十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