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國的珍貴歷史巨著。包括﹙史記﹚,﹙漢書﹚,
﹙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粱書﹚,
﹙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隨書﹚,﹙南史﹚,
﹙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這二十四部史書。
編撰過程長達一千八百多年,共四千萬字左右,三千二百五十巷。
名稱也是根據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形成。
【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合稱為「四書」。
﹙大學﹚,﹙中庸﹚原為﹛禮記﹜中的兩篇,宋朝"朱熹"將這兩篇
與及﹙論語﹚,﹙孟子﹚編在一起,【四書】由始得名建立。
從此之後【四書】成為科舉制度的標準書冊。
【四庫全書】
中國清朝"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安徽學政"朱筠"向"乾隆皇"
建議,廣收民間遺書進行編輯、"乾隆皇"採納了他的建議,於"乾
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設定四庫全書館,開始編撰。共輯錄"清乾
隆"以前歷代重要典籍共三千四百六十一種,七萬九千三百零九巷,
按'經''史''子''集'四大類,分別編列,稱之為【四庫全書】。
【論語】
中國儒家經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編輯而成。記載"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對中國的"思想史"及"文化史"的影響,極其深遠。
追溯到古代人對書籍寫作的體例,大致分為﹙著作﹚,﹙編述﹚,﹙鈔
纂﹚三大類,而﹙鈔纂﹚而成的書籍,古代人稱之為﹛論﹜。
【文房四寶】
紙,筆,墨,硯,被譽為【文房四寶】(宣紙)(湖筆)(微墨)(端硯)最
負盛名,堪稱寶中之寶。
(宣紙)唐代開始生產放"安徽涇縣"的"宣城,因此得名。以楮皮,稻
草做原料。紙質白度高,拉力強,透墨性能好,種類繁多且耐老化,
適合用於作畫及寫毛筆字。
(湖筆)據說是秦朝大將"蒙恬"監建"萬里長城"時,偶然見到城牆上沾
有一撮羊毛,隨手扯來捆在一方小木柱上,造出第一支毛筆。"浙江
吳輿"的"善璉鎮"修建了"蒙恬祠",當地人開始製筆。(湖筆)具尖,
齊,圓,健的特點,在毛筆中無出其右。
(徽墨)於"唐末"創造,原產於"安徽歙州"。墨色潤澤肥厚而質地沉重,
加上獨特的搗煙和膠方法,形成"光澤如漆,其裡如玉"的頂級墨。
(端硯)產於"廣東肇慶、端溪",出墨快,細而不滑,堅而不燥,有一千
五百年以上的歷史。端石色澤凝重端方,質感濕潤細膩,花紋隱約深
沉,又可以加工成為工藝品,自成一絕。
【簡、冊、函、封】
還沒有發明紙張的古代,人們用竹和木,作為書寫工具。用竹片寫叫做
"簡",用木片書寫的叫做"牘",把許多片的"簡"或"牘"編捆在一起,稱
為"冊",古代的"一冊"其實都是"一捆"。"漢代"用"牘"寫信,其長度是
漢尺的一尺,故叫"尺牘",在"牘"上面再加一塊當作信封,用皮條或繩
子捆好,便把這塊"封緘"叫做"檢",在"檢"上簽字叫"署","署名"也是
由此而來,"檢"的中間有一塊微凹的空間叫做"函",所以我們現在把信
件叫"函件"。在"函"上繩子打結的地方用泥封好後,加上印章以防別人
坼動,這種做法叫"封"或者"緘"也叫"封緘"。直至現在計算"信"的數量
,稱謂一封信的"封",便是由此而來。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共二二八七七卷,總字數三七零零萬左右,是中國最早最
期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初稿叫「文獻大成」,開
編於西元一四零三年,到西元一四零四年成書,由進士"解縉"等人負
責編輯,到西元一四零八年編輯完成。
因為正是永樂年間,所以稱【永樂大典】。
<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一部記載得較為詳細的字典,編纂源於"清朝"。
康熙年間,朝中大臣"彭朋",為官公正廉明,徵詔了很多俠義好漢、
有一位豪俠號稱"鐵頭石鑄","彭朋"愛其勇。在多次擒縱後及真誠感
召下,"石鑄"終於應紹。有一日朝拜、"彭朋"向"康熙"呈上奏表,"康
熙"見表上有"石鑄"等人應詔,即命傳上殿見駕。"康熙"不認識奏表上
的"鑄"字,但又不好問左右,於是把字拆開讀曰:「召"石金壽"上殿
」。朝中等人心裡明白,於是召"石鑄"上殿。"石鑄"殿上跪奏曰:「
小臣"石鑄"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時"康熙"才知是"鑄"字。
此後"康熙"下決心要學習漢文,召習群臣,傳旨要編一輯包括所有漢
字的書。"翰林院"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編纂班子,由文華殿大學士兼戶
部尚書"張玉書"負責,於"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零)開始,歷時十年
,編成了收集四萬餘字的字書。"康熙"認為此書「善美兼具,可奉為
"典常"」,便取名曰『康熙字典』。這亦是"字典"一詞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