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車 (相關圖片)

1)歷史

  一八六O年一位傳教士把創於日本的人力車帶來香港,所以又稱「東洋車」。

  不過,香港使用的人力車,與日本的,並不相同。日本人力車車身高大,乘客要站在小凳上方可誇上車;香港的車身較矮,乘客容易上落。日本人力車車身黑色,中國人講求意頭吉利,故香港的人力車改漆黃色,因此又稱作「黃色車」。

今天要一睹正宗東洋車的面目,可到澳門孫中山紀念館,那裡展出的國父私家人力車,正是這一種類。

2)發展經過

  資料顯示,一八九五年,單是港島市區登記的人力車數目已有五百七十五部; 魚涌有二十五部,剛開發的九龍半島也有七十部。

  到一九一七年,政府統計有人力車一千七百部足見在世紀初是市民主要的代步工具。

  踏入三十年代,雖然已有巴士,但人力車仍未被淘汰,因為港島有很多窄路、短程路,只有人力車才可到達。

  香港淪陷期間,日軍大量徵用機動交通工具,以致重光後,香港交通全面癱瘓,加上缺乏燃料,人力車當然吃香,直至五十年代。

  這裡有些資料:一九七O年有人力車一百七十部,到一九八二年只剩二十部,但已不能在馬路上行走,因屬違法。根據一九八九年的報導,當時年紀最大的車伕有八十三歲,最年輕的也有七十歲。

  據說,一八四一年十月,有一輛馬車由呂宋(今菲律賓)運來香港,獨一無二,其時香港還未有馬路。

  但正式記載有馬車在香港行走,是一八四五年。

  由於馬車要在平滑的路上走,凹凸不平的路面會令馬車翻側,政府便考慮建馬路。第一條馬路是沿著中區海灘鋪設出來,即今天的荷里活道。

從一份飛龍馬車房的廣告,可以知道當年馬車種類有多少。

  「若有貴客在石塘咀要雙觀音馬車,或要無篷馬車,或要金山大觀音馬車,可向酒館打德律風向四二二即飛馬房,價甚相宜。」

  當時馬車有很多種類:單人、雙人、有篷、無篷,甚至像觀音坐蓮的。同時,那時電話不似現在是直撥,而是要透過接線生接線,像說出「四二二」便會接去飛龍馬車房。

  其時,馬車公司租賃馬車亦有多種方式:月租、每日服務、電台、分站等。

3)大事記

人力車自一八六O年引進香港後,大受歡迎,數目訊速增加。在狹窄的馬路上,常出現混亂,政府在一八六三年對人力車實施發牌制度,連車伕也要領牌。政府並會不時檢查人力車的清潔情況;如果不合乎標準,會吊銷牌照。

後來,由於人力車的鐵轆在柏油馬路上行走,刮花路面,有損市容。政府遂規定不能使用鐵轆,於是所有人力車的車轆都包上橡膠,不獨減少行走時的噪音,車身也輕巧了。

直至一九六二年,由於人力車已不能與其他先進快捷的交通工具匹敵,政府就停止發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