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可以分別具有陰或陽的屬性
:
類別 | 空間 | 時間 | 季節 | 性別 | 溫度 | 重量 | 亮度 |
陰
陽 |
天
地 |
白天
黑夜 |
春,夏
秋,冬 |
男
女 |
熱
寒 |
輕
重 |
光亮
晦暗 |
陰陽是對立而又統一的兩個方面.
陰陽學說應用於中醫學上,有五個基本觀點:
1. 陰陽是事物的兩類屬性.
類別 | 人體部位 | 組織結構 | 功能活動狀態 |
陰
陽 |
表 背 上部
裹 腹 下部 |
皮毛 六腑 氣 衛
筋骨 五臟 血 菅 |
興奮 亢進
抑制 衰退 |
類別 | 病症 | 脈象 |
陰
陽 |
表症 實症 熱症
里症 虛症 寒症 |
數 浮 滑 實 洪大
遲 沉 澀 虛 細小 |
2. 陰陽可分 - 即陰中還有陰陽可分,陽中也有陰陽可分.
3. 陰陽互根 - 陰和陽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資生.
4. 陰陽制約 - 人體的陰陽是互相制約的.
5. 陰陽轉化 - 陰轉化為陽,陽也可轉化為陰.
陰陽的消長做成正負兩方面的偏勝,所謂陰盛則陽衰,陽盛則陰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素問、調經論》:「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凡診病施治, 必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
治療 : 調整陰陽,重歸平衡,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陰不足滋其陰,陽不足者補其陽.
相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