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和諧,減少人和人爭拗及避免遭到群體排斥,故大部份人都採納服從。但每個人都有其自己及獨特性,若
自由度和指令互相抵觸時,我們就會選取不服從而按著自己的意願而行。為什麼校規標明「中學生不准染頭髮,違例者記小過」,但仍有不少學生會漠視懲罰而觸犯校規呢
? 又為何媽媽堅決不准女兒夜歸,卻惹來女兒的反感而引致她離家出走或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呢?這就因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動物,不甘受人或環境的束縛,故為了爭取自己想做的事而抗爭到底,這就形成一種「對抗」。
何謂「對抗」? 這就是一種行為去保護或尋找我們的自己。對抗程度會困應自己受損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即是說,當人越無自由,對抗或反叛越加強烈。
我們不是木偶,不會受人擺佈,故有自己意志去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故
當社會壓力越來越強烈時,人就會很自然地表現出一些反叛的行為。
另一個人們會反服從的原因就是要維持個人的獨特性。人是會有傾向於注視自己的獨特之處,而這一種的注視又會受社會文化及各種因素所影響,比方說,一個染了頭髮的男性與一群同性的人在一起,這位男性便會特別留意自己的不同之處,即是自己染了顏色的頭髮;相反﹐這個男性與一群女性在一起,這個男性便會傾向於注意到自己是一位男性。
為了要維持個人獨特性,便有一些人會反服從,特別是時下流行的「個人主義」,這種主義
特別加強了人們要維持個人獨特性的意識;雖然服從會令個人的獨特性受威脅,但不服從又會令人因遠離群眾而感覺不安,因此人們便是在有限度的服從上面盡量保持個人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