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時期的邊防地區-古關卡佛堂洲

 

佛堂門位於香港島對外海上交通的兩道大門之一。香港的海上東門是佛堂門,西面則是今天青馬大橋下面的汲水門

不論現在或古時,無論是外國商船或是內地來港的船隻,都必須經過這兩大門,才能到達香港內港即-香港維多利亞港。如果從東面駛來的船隻,如:汕頭福建廈門,甚至遠至日本都是由東面來。它們通常沿著藍塘海峽航道駛入佛堂門,經鯉魚門,到達維多利亞港

將軍澳工業村填海之前,當船隻駛入佛堂門之後,首先要到佛堂洲完稅。有說,佛堂洲有稅關遺址,那裡留下一塊有關稅關的石碑。佛堂洲今天已經面目全非,正如本網在將軍澳景觀都介紹過,現在的佛堂洲是位於將軍澳工業村最南面,今天已經有路上佛堂洲。由於要發展將軍澳工業村,政府向當地村民收地,故此,那裡已經有不少地方已經夷為平地,現為填海中的137區。

以前,佛堂洲是一個小島,島上有一古關卡。經過填海後,佛堂洲將軍澳已經「連結」一起,中間小峽已經消失。

以下是在「西貢風貌」一書中,介紹作者往古關卡途中的經過:

「島上的西北隅,仍有一座農場,可能是稅閞的遺址所在。雖然農場門外的空地上,伏著幾頭狗,但尋幽探勝者只要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態前進,仍可一遊。遠處一座山坡有一竹叢,沿著竹叢那條小徑上山坡,就可以見到稅關遺址了。

這座山坡雖不很陡峭,惟因有些竹幹連枝帶葉東歪西倒的橫躺在地上,阻擋著去路,再加上小徑蜿蜒曲折,有時路面凹凸不平。故此,探勝者須要一邊披荊斬棘,一邊覓路而行,驚險刺激。

上到山坡上樹叢中一塊草坪處,就是村婦形容的稅關遺址,就在農場圍欄的外面。雖然早已被人搬走了,仍然可發思古之幽情。」

 

王祟熙編篡的《新安縣志》道:「廟(即大廟灣大廟)在碇齒灣,古有稅閞。今無,基地猶在。」

硤齒灣佛堂洲古稱。又名為佛頭洲,斧頭洲。正確名稱為佛堂洲。但當地的人,皆稱為斧頭洲

佛堂洲的西北角,曾為關廠(稅關)的地方,曾留下一些花崗石柱斷碑,多年前這斷碑刻有文字。相信和關廠有關。

早在代曾在佛堂洲設立關稅,要來往商船賦稅。由於這裡是進出港海東部商船必經之地,所以在這裡設立關卡是最適合。

佛堂洲原居民均姓,150年前,他們的始祖葉慶福惠陽沙坑。在佛堂洲定居,至今已有7代。

當年,佛堂洲居民有30人,有7間村屋,其一是氏宗祠,即安奉祖先靈位的地方。

由當年的佛堂洲是一座孤立海中的小島。那裡全是荒山野嶺,除了海灘就是山地。村屋後是山,只有樹林,野草叢生。交通方便,當然只有水路,往時村民外出。惟有靠當年前往筲箕灣坑口。當時有一艘帆船,供當地村民使用。此帆船用了幾十年,直至有街渡,才棄用帆船。

早年,佛堂洲的村民以飼養豬鴨為生,亦有捕魚種菜。由於交通不便,1979年村民紛紛至西貢坑口居住。但在春秋二祭和過年時節,村民皆返村拜祖,並與叔伯兄弟團聚。

1989年,政府發展將軍澳工業村,向當地村民收地。於是佛堂洲的村民安置在坑口天后古廟附近。即今日明德村煜明苑葉氏佛頭洲村。之前都說過佛堂洲的居民都將佛堂洲說成佛頭洲,而且佛堂洲村民均姓。所以葉氏佛頭洲村就是移居後的佛堂洲村民了。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