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交通發展史

 

 

交通-對於所有城市來說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東西,沒有它所有城市都不能運作,將軍澳亦不例外。將軍澳的交通非常方便,再加上近來的地鐵將軍澳(線),使到將軍澳的交通「如虎添翼」。雖然在繁忙時間會出現少許擠塞,但相比其他的新市鎮已經好得多。將軍澳最大的特色莫過於是它出入市區都極為方便,只要經過5分鐘的車程,便可由藍田到達將軍澳,這是所有新市鎮暫時未能做到的。其實將軍澳和九龍只有一山之隔,出入市區的確「話都無咁易」。由於極近九龍及市區及交通方便,所以亦使人產生誤會它是九龍區。

將軍澳的道路都是經過精心設計規劃,道路都是寬闊而且平坦。在本網的將軍澳歷史介紹,都知道將軍澳未發展之前是一個漁村,對外交通隔絕。而事實是否如此呢?將軍澳的道路是為了將軍澳新市鎮發展而興建,那麼將軍澳的道路歷史又是否和將軍澳新市鎮發展歷史的時間相同呢?現在本網為閣下揭開謎底......

 

古道

 

 

所謂道路,就是供人方便行走及上落的東西,我們今天說的道路就是指汽車行走的路,沒有人及其他東西在上面走。但是幾百年前,沒有車的路,又是不是道路呢?答案:是!即使只為人行的路,都是稱為道路,如果一條道路有一百,甚至幾百年以上的歷史,便稱為"古道"。

香港的古道眾多,但很多已經消失了,或是被拆毀了。能夠保留至今的,的確是碩果僅存,有幸地,將軍澳便有一條,而且是非常完整。

將軍澳第一條道路,要算應該是將軍澳村往井欄樹的「小夏威夷徑」。這條道路已經有二百多年歷史,是當年剛搬入將軍澳村的村民為將農作物運到市區出售而興建的。雖然今天這條像行山徑多過道路,但當年它是唯一一條通往市區的陸路。為什麼稱為「小夏威夷徑」呢?當然這個名字是近一百年才出現,古稱已經無從稽考。據說是五、六十年代,一些村民路過這裡,發現這裡景色非常怡人,就像夏威夷一樣,於是就稱它為「小夏威夷徑」了。這條古道雖然能夠得以保存,可是因受年歷風傷,再加上夏天暴雨會引致山洪暴發,所以古道亦曾受破壞。但最後得到政府的協助,獲得重修。終於在2001年10月30日,回復幾百年前的舊貌,使到這條古道得以保存。

 

渡輪

 

 

將軍澳位於海邊,那麼這樣的交通工具還沒有?當然有-渡輪。

1907年,坑口傳奇人物劉發先生開辦第一條渡輪服務,由坑口筲箕灣。這應該是將軍澳第一個交通工具,其後亦有人開辦了來往佛堂洲,坑口筲箕灣的渡輪服務。二次大戰期間,這些渡輪曾成為運送糧食及日用品給村民的主要交通。

戰後,由於有人搬往調景嶺居住,於是又開辦了來往筲箕灣調景嶺的渡輪服務,直至調景嶺清拆為止。

但將軍澳新市鎮發展,所有往來將軍澳及附近區域的渡輪都陸續停辦,再加上開拓道路往市區。渡輪的重要性已經失去。所以今天的將軍澳已經再沒有任何的渡輪服務了。不過當將軍澳市中心(2005-2006年)發展完成後,政府又打算開辦渡輪服務往來市區。究竟會是怎樣?真的拭目以待了。

 

道路

 

 

將軍澳給人的感覺是一個新市鎮,不錯!它的確是一個新市鎮,而且還是在興建中。將軍澳除了給人看見的是新簇簇的公屋及私人樓宇外,最大的感覺莫過於是它的道路既寬闊又整潔。如此現代化的新市鎮,那麼它的道路都是新的嗎?過去,本人可能會說給大家的「是」,但本人經過詳細調查後,發現這個答案是大錯特錯的。其實將軍澳有一些道路是在發展新市鎮之前已經有,而且有一些是我們很熟悉的。

寶琳路-這是將軍澳最重要的道路之一,除了將軍澳隧道外,它就是一條最快速往市區的道路。寶琳路分為三段,第一段是由秀茂坪寶達h(村)至茅湖仔村口,第二段是康盛花園至寶順路迴旋處(即寶琳北路)及由茅湖仔村至將軍澳第73區附近的山,經過調景嶺(寶琳南路)。寶琳路及寶琳北路都是市民經常使用的道路,但寶琳南路除了極少數在將軍澳附近山邊居民用之外,平時很少有人使用。雖然最少人使用,但是它的歷史居然是最悠久。在本網的「我在調景嶺的日子」中,曾經提過當年村民親自興建汽車道路往市區,而根據資料所知,這條就是寶琳路的雛型。不說,你也不相信,原來寶琳路已經有40多年歷史,早於1956年已經興建。但是在60年代的香港地圖,才正式將它名為寶琳路。寶琳路初期是單線雙程行車,由馬遊塘至調景嶺,但道路定線和今天的有所出入,而且應該是一條爛泥路。另外亦有一條道路由馬游塘到鑄鐵廠(即今日的寶康公園附近)。所以寶琳路已經有超過40年的歷史,是一條年齡不少的道路。

其後,政府因將軍澳新市鎮發展,於是擴闊了寶琳路。由原本的單線雙程行車,改為雙線雙程行車,並且將道路由安達臣路口,伸延至秀茂坪,並加建了新道路往將軍澳新市鎮-亦即寶琳北路。

至於「寶琳」這個名字,早就已經在60年代的地圖存在,所以後來拓展署將將軍澳第一個屋h(村)名為寶林h(村),相信都是同一原因。

其後,將軍澳新市鎮不停發展。1990年11月將軍澳第一條行車隧道終於通車,這條由藍田通往將軍澳的隧道,全長0.9公里。是香港最短的收費行車隧道。雖然如此,但它是將軍澳最重要的道路之一,出入市區都十分方便。由將軍澳經將軍澳隧道可往東區海底隧道往中環,或使用觀塘繞道往九龍區。而且往來觀塘亦十分方便。

坑口道-早於70年代已經興建,是一條往來清水灣道及坑口的重要道路。道路近年已經擴建,但由於主要往來西貢區,所以比起寶琳路比較遲才興建,但同是一條在發展前已經有一道路。而隔鄰的影業路相信都是同一時期興建,其命名是因為和附近有一電影公司有關。

 

將軍澳巴士歷史

 

 

在眾多交通工具中,巴士是香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香港巴士路線繁多,是全球最多巴士路線之一。至於將軍澳,巴士完全是不可缺少的東西。將軍澳巴士路線主要是由九龍巴士有限公司(簡稱九巴)經營,其路線覆蓋將軍澳大部份地區。即使地鐵將軍澳(線)通車,將軍澳的巴士路線仍然是將軍澳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簡單的說,將軍澳的巴士路線可以分為新,舊兩區。新路線所有巴士都是全空調巴士,而且大都是快線,而舊路線主要經過翠林,寶林及坑口等地。將軍澳巴士路線眾多,最近有區內路線,最遠往港島區。

將軍澳巴士路線是隨著將軍澳新市鎮發展而增加,那麼在將軍澳發展之前又有沒有巴士路線呢?既然問得這個問題,當然答案就是:有。不過當年的巴士路線並非真正以將軍澳為目的地,只是在將軍澳附近地區為總站。

上面介紹將軍澳道路歷史都知道,寶琳路是在60年代通車,原來將軍澳的巴士路線都是在60年代已經投入服務。將軍澳第一條巴士路線是90號路線,它的前身是30號,於1962年5月1日投入服務,來往九龍城碼頭至調景嶺。這條路線是當年唯一往調景嶺的巴士路線,亦是市民往調景嶺唯一的辦法,由於手頭資料不足,不太明確當年的票價,但根據當年票價,相信全程少於5毫,亦由於是往郊區路線,相信班次不會頻密,可能要2-3小時一班。當然這樣的郊區路線都是而單層巴士路線。這條亦是調景嶺居民往市區的唯一辦法,不然就要步行了。

1967年2月20日,30號路線改而彩虹至調景嶺。可是它在1968年10月18日取消了,原因可能是當年開始有小渡輪往來調景嶺至筲箕灣,乘客量大減。調景嶺的居民等了差不多5年時間,才恢復往來彩虹至調景嶺巴士路線,於1972年恢復服務。並於1973年7月16日改為90號,路線和當年的30號差不多。順帶一提,在將軍澳發展前,這條寶琳路只是由調景嶺至馬游塘村一小段,之後便會兜上安達臣道,舊清水灣道,再往彩虹或新蒲崗。

70年代,將軍澳第二對外道路開通,它是坑口道。不久,九巴於1974年4月1日開辦了91A來往坑口至竹園。據知,91A當年的坑口巴士總站位於坑口天后古廟附近(即今天明德h(村)附近),它是將軍澳第二條巴士路線,相比90號,這條路線途經西貢多個地區,所以乘客量比較多。1979年12月16日這條路線改為91M,並將路線改為鑽石山地鐵站為總站。1983年改為彩虹地鐵站,1991年坑口總站改為坑口(安寧花園),1997年再改為鑽石山地鐵站(荷里活廣場)作總站。

1983年將軍澳新市鎮正式發展,經過5年時間,將軍澳第一條公共屋h(村)寶林h(村)正式入伙,為解決交通問題。九巴於1988年開辦將軍澳新市鎮第一條巴士路線93A及另外一條對外路線93K。這兩條巴士路線亦是第一批行走擴闊後的寶琳路及新增寶琳北路。由於當年將軍澳隧道及將軍澳道尚未通車,所以所有將軍澳巴士路線都是途經觀塘(95K號(95號前身)除外),使到觀塘間接形成是接駁將軍澳巴士路線的轉車站。由於鄰近觀塘,所以期後有不少將軍澳巴士路線都是往觀塘區。不久,將軍澳第二條屋h(村)翠林h(村)完成,其巴士路線95A(95M前身)及95K(95前身)相繼投入服務。

之後,將軍澳各區巴士相繼出現,1990年11月,將軍澳隧道正式通車,翌年將軍澳第一條過海隧道路線690亦投入服務。當時690是由九巴及中巴聯合經營,是將軍澳第一條往港島區的巴士路線,690初期是非空調巴士,由於將軍澳初期人口不多,所以690的尾班車亦於8時結束,後來陸續有居民搬入,開始加密班次及延長服務時間。1998年10月31日,中巴結束專營權,690改為城巴及九巴聯營。

1990年90號路線再增加另一條支線290號,並以全空調行走,經寶琳路,秀茂坪道,路線基本和90號一樣。但當時的90號已經是豐田(Coaster)16座小巴行走,但由於很多調景嶺的居民都寧願到康盛花園轉乘出市區的巴士路線,乘客量亦大減。1996年8月28日,290及90號同改為循環線服務,但由於調景嶺即將被清拆及重建為新市鎮,90號路線終於在1996年10月13日停止服務。這條超過40年歷史的路線,亦因將軍澳新市鎮發展而「光榮引退」了。

其後,巴士服務覆蓋整個將軍澳新市鎮,巴士成為將軍澳每日出入市區的必需品。

一直以來,將軍澳巴士路線都是九巴辦理,除了690及當年的691是和其他巴士公司聯合經營外,九巴幾乎是壟斷將軍澳巴士路線。可是,2000年2月1日,這個講法便要改寫。政府為了引入競爭,開辦全新路線796M,由新世界第一巴士有限公司(簡稱新巴)經營,成為全港第三間行走九龍及新界的巴士公司(第二間是城巴的屋村巴士路線),亦是將軍澳第二間往來九龍及將軍澳的巴士公司。新巴的介入,表示九巴在九龍的壟斷地位正式打破,亦開放了九龍的交通競爭空間。其後,新巴陸續開辦多條巴士路線。更在2000年12月,開闢第一條將軍澳往西貢的巴士路線。至今,新巴已經有7條將軍澳專線,佔領了將軍澳交通的部份地位。

2002年8月18日,可以說是將軍澳交通天翻地覆的一天,地鐵將軍澳(線)正式投入服務,由那天起,市民除了選擇巴士路線出市區外,還有可以乘地鐵。由於地鐵快捷,方便而且舒適,使到將軍澳的巴士路線受到正面沖擊,在開辦之後幾天,將軍澳巴士的生意額開始下跌。雖然地鐵是方便,但由於巴士能夠提供「點到點」的服務,以致將軍澳的巴士路線僥倖生存。但亦有幾條路線不幸被取消,其中服務了將軍澳近8年的691號及只有1年的693號,就因乘客量大跌而合併為692,而很多將軍澳特別班次,亦因而取消及更改班次。相信日後還會有更多巴士路線面臨取消或更改班次的命運。

 

地鐵

 

 

其實早於1983年地鐵公司已經提出興建將軍澳地鐵和發展將軍澳新市鎮時間一樣。即是當市民搬入將軍澳時理應有將軍澳地鐵。1983年將軍澳發展第一期開始,當時的地鐵公司已經初定將軍澳地鐵的兩個定線方案:

1)發展觀塘伸延線,由觀塘,經過藍田,油塘。穿過五桂山隧道,到調景嶺,發展中的填海區,坑口及將軍澳6,7區。其實和今天的將軍澳線是一樣的。

2)興建另一新支線,由觀塘站開出,經過鯉魚門道,以架空路段直上將軍澳道,將軍澳隧道。途經翠林村,景林村(即今日的寶翠公園位置),尚德村,以調景嶺為終點站。

1986-1989年大批的將軍澳居民開始入伙,地鐵公司曾經承諾將軍澳地鐵於1998年興建完成。1990-1991年,地鐵公司因為要興趣新機場鐵路,將將軍澳支線延遲興建。1998年7月6日,香港國際新機場正式啟用。同年,地鐵公司將將軍澳線列為優先發展的鐵路之一。1999年4月,將軍澳線正式興建。2001年6月,完成土木工程施工。2002年6月,「列車試運日」2002年4-7月,商店遷入。2002年8月18日,將軍澳地鐵正式通車。將軍澳對外交通將會邁進一大步。

 

小巴

 

 

將軍澳除了巴士外,還有另一重要交通-小巴。將軍澳只有綠色小巴,因為根據運輸署條例,紅色小巴是不能在將軍澳區營運的。將軍澳第一條小巴路線是12號,它是在興建寶林h(村)之後不久便投入服務,主要目的是為西貢區及將軍澳區居民服務,但由於是經秀茂坪,順利h(村)。所以都成為該帶居民的交通工具。其後,由於居民陸續增加,將軍澳首批往市區的小巴亦開始投入服務,17號小巴是翠林第一條小巴路線,行走翠林至藍田地鐵站。在地鐵將軍澳線通車前,由於此線行經將軍澳隧道,所以成為翠林居民往藍田地鐵站的主要交通工具。大約在90年代中,由於坑口一帶的新屋h(村)陸續落成,將軍澳第一條區內小巴路線15號亦開始投入服務。由於15號經過將軍澳大部份舊區,所以亦成為該區的主要交通工具。由於厚德h(村)及東港城附近人口大增,於是多條小巴路線亦相繼出現。

2002年8月18日,地鐵將軍澳(線)通車,同樣,將軍澳小巴又出現天翻地覆的改變。幸而,由於將軍澳大部份小巴路線和地鐵將軍澳(線)不相同,所以影響甚少,只有1,2條小巴路線取消。但亦因地鐵將軍澳(線)通車,將軍澳小巴又出現了很多新面孔。多條接駁將軍澳的地鐵站的小巴路線應運而生,還有一些新增路線以彌補地鐵接觸不到的不足。

 

結論:

將軍澳的交通成果並非一朝一夕,實乃各界共同努力的成果。將軍澳的交通由最初的疏落及隔絕,演變為今天的快捷方便,的確是很神奇的事。但願將軍澳交通永遠發展下去,為將軍澳居民提供更快捷更舒適的旅程。

 

將軍澳交通發展史( 完 )

上一頁

將軍網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