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村幸免於難,將軍澳村一路分隔新舊

 

這條村,可能對將軍澳發展沒有正面影響,因為它是位於將軍澳的一小角內。這條村沒有如坑口村出了很偉大的名人。但是整個新市鎮發展都是以它為名,而且它亦是眾多古村中,少數可以幸免被毀的百年古村。這裡是-

將軍澳村

很多人都問,究竟將軍澳真正的所在地是那裡呢?其實將軍澳村就是將軍澳的真正所在地。一個位於灣篤深處的寧靜小村。

早年的將軍澳原是香港東部一個僻遠的海灣,50年代美國一艘巨型航空母艦新澤西號(USS New Jersey BB-62)訪港就停泊在將軍澳,油麻地小輪公司特別安排航班,接載市民到將軍澳「遊船河」,一覽新澤西號雄姿。此舉亦為將軍澳提高了知名度。

隨後,世界航運業漸趨蓬勃,不少船齡較高的船隻已由新造的現代化輪船取代,拆船業應時在香港興起,將軍澳海面逐成為本港的拆船業中心所在。

其實,早於將軍澳之名尚未為香港市民熟悉之前,一條古老的小村-將軍澳,已靜靜地在將軍澳北部的灣篤深處建立,聚居著吳、陳姓族人。

 

將軍澳村的由來:

 

雖然,將軍澳村的歷史比起將軍澳這個名字較遲出現,但將軍澳村已經有278年歷史。將軍澳村的歷史可追溯至兩個多世紀之前,村民的祖先原藉廣東寶安沙井,於元末明初(即公元1352年)因逃避兵燹,輾轉流徙,至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到達九龍的衙前圍定居。

稍後,由於人丁興旺,圍內(衙前圍)已無擴充建屋之地,而當年因「紅頭賊」為患,村民都不敢單身離開村莊往其他地方居住。最後有三戶人家取得共識,一同結伴到將軍澳村現址建村立藉。

 

 

淳樸農村百年,福地幸免被毀

在將軍澳定居下來的吳、陳兩姓村民早期均以漁農為生,村民的田地面積甚廣,足夠村民耕種,發源於村後鷓鴣山的溪水流貫村前,既供飲用,亦利灌溉,村民可自給自足。

將軍澳村的村民一直過著淳樸的農村生活,農產豐收時便拿到九龍出售。不過,當年交通不便,關山阻隔,步行路線漫長,據老村民憶述,他們挑著重擔,從村中出發,傍溪邊徑上走至深朗(即今日的小夏威夷徑),出井欄樹,穿白石窩(當時還沒有清水灣道),到達茶寮坳(即今日的飛鵝山道近路口處)稍為休息,再經牛池灣和衙前圍入九龍城。

50年代後,一切逐漸改變。1983年開始,將軍澳一帶開始天翻地覆變化,開山填海,鄰近的古村已蕩然無存,唯獨將軍澳村卻得到地利。因為將軍澳村在將軍澳凹位及山邊地區,不適合大型發展。這條古村不但絲毫無損,並建築車路與主要道路銜接,直達村中,即由寶琳北路北接寶康路再西南轉穎禮路,古村就位於穎禮路的西北面。

 

將軍澳村一路分隔新舊

興建丁屋是新界原居民所有男丁的權利,將軍澳也不例外,為數幾十幢的丁屋在90年代初建成,原來約有村民二百餘之數現時已倍增,不過入住新建丁屋的以外來人為多,並集中於穎禮路東南面,即一路之隔,新與舊的將軍澳村屋群像一刀切下,分界明確。

 

資料來源:穿村(香港野外學會 梁煦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