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只供讀者參考)                        (建議將視窗開到最大來觀看此網頁)

成為偉大鬥士的要素               

                                                                  ---譯自李小龍原著《武道釋義》

 

協 調 性

 

無論從哪一方面講,協調性都是從事體育競技技能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具備協調性的人,才能夠結合整

個生物體的一切力量和能力,形成一次有效的活動。

 

活動之前,關節兩側的肌肉緊張程度必然發生變化。肌肉配合的有效程度是決定體育競技中的速度、耐

力、力量、敏捷性和準確度極限的因素之一。

 

在靜止和緩慢的抵抗性活動中,例如倒立或舉重槓鈴訓練,關節兩側的肌肉的人體固定在預期位置上的

作用不小。在一些快速運動中,例如跑或投擲鍛煉,靠近關節的肌肉縮短而對側的肌肉卻拉長,以完成

動作。兩側仍緊張,但在拉長的一側,其緊張程度卻減輕許多。

 

拉長肌過度緊張就象剎車器一樣,減慢了運動的速度,削弱了運動的力量。這些有反作用力的緊張增加

了肌肉活動消耗的能量,過早引起疲勞。接受一項對工作量、速度、重復性或持續性強度有不同要求的

新任務時,就必須完成一種全新形式的神經生理調整。因此,在新活動中感覺到的疲勞不僅僅是因

為使用了不同的肌肉,也源於協調不當引起的制動。

 

一個出色鬥士的顯著特征:即使已拼盡全力,動作仍輕鬆自如。

 

新手的特征是緊張、無用動作過多和過度用力。有些罕見的天才運動家,似乎生來便具備從事任何

體育活動的能力,無論熟練與否,都輕鬆自如。輕鬆反映了他們在反作用最小的緊張狀態中活動的能力 

,在某些運動員身上更為明顯,事實上,人人都可擁有輕鬆的心態。

 

那些行動笨拙的鬥士,那些仿佛永遠找不準距離的鬥士,總是一會兒就被打敗了。他們永遠都無法猜透

對手的想法,但對手卻一眼就能看穿他們的企圖,在他們做好進攻準備之前就已經暴露了自己的想法,

從而提醒了對手,他們主要是缺乏協調性。協調性能優越的鬥士做任何動作都流暢而優雅。他似乎是在

輕鬆的滑進又滑出,一點兒都不費力。他善於把握時機,他的動作如此富有節奏感;他還打算創造一種

加入自己優勢的節奏,他完全能夠控制自己的肌肉。他似乎總能猜透對手的意圖,他總是佔據主動地

位,而且總能逼迫對手作出他所希望的反應。首先,他的行動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僅僅帶有某種模糊的

願望,因為他對自己滿懷信心。

 

肌肉沒有力量進行自我保護,他們的行動方式以及我們行為的有效程度,完全取決於神經系統如何引導

它們。因此,一個完成不好的動作就是神經系統錯誤刺激肌肉的結果,或是發送信號過早、過遲,或是

發送順序錯誤,或是強度分配不當。

 

一個完成較好的動作就可表明神經系統已訓練到一定程度可以準確的向特定肌肉發信號,使肌肉在最適

當的那一刻收縮。同時,關閉發給反抗肌的信號,讓那些肌肉放鬆。協調完好的肌肉沖動只隨要求的準

確度激盪,並可在不再需要他們的時候適時停止。

 

因此,協調性是訓練神經系統的問題,而不是訓練肌肉的問題。從肌肉根本不能協調用力到協調性能高

度完美,是改進神經系統聯系的過程。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都說神經系統的上億成分互相之間並無直接

關系,而是由神經細胞纖維同靠近它的細胞相纏繞,從而使沖動按某種感應過程從一個細胞傳到另一個

細胞。沖動從一個神經細胞傳到另一個神經細胞的點叫做接觸。突觸理論解釋了為什麼一個看到球

沒有任何反應的嬰兒後來會成為有名的主力球員。

 

技巧(協調)訓練純粹是通過練習(準確練習)使神經系統恰當聯結的事。每次行動表現都加強了涉及

到的聯結,使得下一次表現更容易、更確定、更從容不迫。只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學到自己想要的技

巧,高效率的運動精力和動作,確保動作最為簡潔。

 

想當冠軍必須要有從容的心理狀態,在最為枯燥艱苦的訓練中也能感受到樂趣而不斷進步。一個人對刺

激反應越從容,他從中獲得的滿足感就越大,反之,越是忙亂,他就越為被迫行動而煩惱。

 

重點:有疲勞感之後就不要再練習已相當熟悉的動作,因為就算再練習,你的動作也是粗糙的,記住,

錯誤動作會妨礙運動員的進步。因此,當你感覺新奇時就練習細致的技巧,當你感覺疲勞時,就轉向增

強耐力的粗糙動作的練習。

 

精 確 性

 

動作的精確性是指它的準確度,通常是指發力時的準確程度。

 

精確性通過受到控制的身體動作來獲得。這些動作應該是用最少的力氣完成,而且仍可獲得預期的效

果。無論是初學者,還是久富經驗的鬥士都必須經過相當數量的練習與訓練才能獲得精確性。

 

想擁有技藝最好先利用速度來學習精確性和準確度,之後再用更多的力量和速度來嘗試技術動作。

 

鏡子對精確性的訓練有所幫助,它可以幫你檢查自己的姿勢、手的姿勢和技術動作。

 

力 量

 

確切的講,只要身體有足夠的力量,能夠在行動中操持平衡,才能學會打擊或投擲技藝。

 

為使沖力同機械作用恰當結合,神經系統應把沖動傳遞給有用的肌肉,使足夠數量的纖維在真正合適的

時候活動起來,而傳給抵抗組織的沖動卻減少以逼退抵抗。

 

遇到不熟悉的情況時,運動員總過分調動肌肉,使出過多的力氣,這是由於反射神經肌協調系統

 

力大無窮的運動員不一定長得人高馬大,但他們一定能快速發力,力氣相當於力量乘以速度,如果運動

員能夠更快行動,即使肌肉的可收縮拉力保持不變,他的力量也增大。因此,身材矮小的人如果轉動迅

猛,也可能同那些身材高大卻轉動緩慢的人打擊得一樣兇狠。

 

利用重量訓練強健肌肉的運動員,一定要同時在速度和柔韌方面下大力氣,力大無比,同時又速度奇跡

快、柔韌良好、耐力持久,具備這樣素質的運動員在許多體育項目中都能成為佼佼者。不具備這些,一

個強壯的人無非就是一頭徒然地追趕著鬥牛士空有蠻力的公牛,或是一輛追趕兔子的速度奇慢的卡車。

 

耐  力

 

超出正常的生理承受力,並使人精疲力竭的艱苦而長期的鍛煉可以增強人的耐力,也會使人感到一定程

度的呼吸困難及肌肉痛苦。

 

最好的耐力訓練是比賽。當然,跑步和與假想對手進行拳擊練習是必要的耐力鍛煉方式,但你應該採用

不規則的節奏、不規則的調整心理神經來進行這些鍛煉。

 

多數初學乍練的運動員都不情願進行艱苦的鍛煉。他們應該在完成大的運動量之後充分休息,目的只是

為了增加休息之後再開始的運動量。由分散在溫和的活動期間的短而快的活動組成的長時間活動似乎是

最佳耐力鍛煉方法。

 

超耐力運動的四個前提;

1。全速度跑同輕鬆慢跑相結合的鍛煉方式可以提高耐力。 

2。耐力訓練有其特定的速度。

3。極限耐力訓練應該是比一般訓練時間更長、強度更大。

4,進度也應偶做調整,利用不同運動,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利用不同的肌肉纖維。

 

耐力訓練的強度應該循序漸進的增加。對於需要相當程度耐力的運動來說,六個星期未免太短,真是只

是一個開始而已,想要攀上成功的顛峰需要付出經年的努力。

 

如果不注意保持,耐力的流失相當迅速。

 

平  衡

 

平衡性是影響鬥士姿勢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不能時刻保持平衡,就絕對不能有力出擊。只有身體各

部位聯合得當才有可能獲得平衡。足、腿、驅幹和頭對保持姿勢平衡都很關鍵,它們是傳遞身體力量的

運輸工具。使雙腳之間的關系保持適當,使雙腳同身體之間的關系保持適當,對身體各部位正確聯合有

所幫助。

 

站姿過寬不利於聯合,破壞了平衡,但卻以速度和效率為代價換取了聚集力量。站姿過矮也不利於平

衡。速度起作用了,卻失去了力量和平衡。

 

適當姿勢中的適當平衡秘訣在於雙足之間距離適中,身體重量或是均衡落在兩條腿上或是稍微多的落在

主攻腿上,主攻腿相當直,膝蓋鬆弛自如。身體的主攻側從主攻足跟部到主攻肩部形成一條直線。這一

姿勢可以使人擁有鬆弛感、速度、平衡和自如的動作,可能變得力大無比。

 

一般體育競技中,準備姿勢包括半蹲式、重心下降偏前。前膝稍向前彎,隨之重心也稍稍前依。通常的

準備中,即使是膝部彎曲之後,主攻足跟通常也是稍稍觸及地面。足跟同地面稍有接觸有助保持平衡,

緩和緊張感。

 

兩腳之間應留有可自然邁步的空間,這樣,雙腳就能支撐住身體,而不是僅僅立在一個點上。

 

避免雙腳交叉,就不會被推得失去平衡也不會因步法糟糕而被打倒。

 

姿勢習慣:

1。重心下降。

2。底步側寬。

3。重量落在腳上。

4。即使奔跑,膝也很少拉直。

5。細小而迅速的動作中的重心是運動員在方向會突然、頻繁變動的比賽中的特定習慣。

 

這些習慣是動作中的準備姿勢以及靜止姿勢的特色。每個動作之前及過後,鬥士都表現出這些靜止並逐

漸發展的機動習慣,為下一動作做準備。出色的鬥士在有突然活動的必要時,很少會因膝蓋過平或其它

完全拉平的關節角而失敗。

 

平衡即對重心的控制再加上對身體傾斜與不穩平衡的控制與應用,因此,重心移開,推進動作。平衡也

許意為能夠把重心降至基座之下,追隨它,不要讓它跑掉。

 

同彈跳或交叉步相對照,碎步和滑行能夠保持重心的移動。當有必要快速活動時,出色的鬥士會用足夠

小的步子,這樣其重心很少會失去控制。

 

預備姿勢中身體傾斜是為了平衡伸出的手臂或腿。

 

應在運動之中而不是靜止中尋求良好的平衡。

 

鬥士的重心不時隨自己的行動或對手的動作發生變化。

 

打而未中或題而未中意味著暫時失去平衡,因此通常是反擊者佔優勢,但採取小的階段性彎膝姿勢的進

攻者也會相當安全。常和對手練習失去平衡後、特別是當他站立時的反擊。

 

應一直保持平衡,以便再次出腿或出拳。但不要投入太多。

 

組合進攻、撤退或反擊時,體會一下雙腳之間以及雙腳同身體之間是怎樣一種關系。注意不同類型的打

擊和踢擊時它們是怎樣的姿勢。

 

在平衡的姿勢中感覺一下自己。如果必要的話,你應該能按平時走路的步子完成所有移動。感受一下平

衡姿勢與不平衡姿勢間的區別。前移、後退和側移。協調打擊與踢擊;保持你得到速度和力量,更重要

的是,得到一個可以保持或迅速恢復的平衡姿勢。

 

最好的增強平衡感的練習毫無疑問不是普通的隨意蹦蹦跳跳,而是真正的鍛煉。首先,單腿蹦,在身前

抓住一只腳;另一只腳單腿蹦。然後,雙腿輪流隨繩的每次輪回跳躍,盡可能加快速度。連跳三分鐘,

休息一分鐘,再跳三分鐘,按不同方式跳三個回合下來是一項好計劃的開端。

 

身體感覺

 

身體感覺揭示了身體與精神之間和諧的相互影響,二直是不可分的。

 

身體方面:

1 進攻之前、之中、之後,考慮平衡。

2 進攻之前、之中、之後,考慮嚴密防守。

3 限制對手的回旋范圍。

 

精神方面:

1 有擊中目標的願望。

2 用對突變、防守或反擊的警惕與意識來支持自己。

3 要自始至終保持警覺,密切觀察對手的一舉一動。

4 學習把有傷害性的鬆弛、速度、緊密、輕鬆)傳遞給活動靶子。

 

防守中的身體感覺:學習對手的傳遞方法──發送信號方法。

1 了解對手第二、第三個動作的時間---觀察他的招式,解決簡易進攻容易失敗的問題。

2 觀察無助時候的對手。

3 利用一般傾向,用無效工具達到目的。

4 保持自身平衡,破壞對手平衡。

5 向手移動時能夠顯出實力,利用一切可能性(側步、曲線行走),保持平衡,完成打擊和踢擊。

6 適當時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攻,利用以下三點:A 正確保持自我一致;B 正確保持距離 C 把

握適當時機

 

好的招式

 

好的招式是達到行動目的的最有效方式,減少那些誤動作和多余消耗到最小。耗費最少的體力取得同樣

的效果,減少那些使人疲勞又毫無作用的多余動作和肌肉收縮,這樣可以保持體力。

 

神經與肌肉的技能訓練:

第一步是獲得鬆弛感。 

第二步是加強練習,直到鬆弛感招之即來。

第三步是在緊張的情景之中自動產生鬆弛感。

 

能夠感覺到收縮和放鬆,知道肌肉在做什麼,這種能力叫做動覺。與意識地把身體及其各部位擺成

特定姿勢,並且去感受這種姿勢帶來的感覺。平衡感或不平衡感,幽雅或是笨拙,經常可以用來指導身

體的移動。

 

一個人的動覺應敏感到這樣的程度;不能以最小的力量付出取得最完美的結果,身體就會感覺不舒服。

 

放鬆是一種身體狀態,但它卻是由精神狀態控制的。通過有意識的去努力控制思想和行為模式可以放

鬆。需要用感覺、練習和意識來訓練,使思想形成新的思索習慣,使身體養成新的行為習慣。

 

放鬆是指肌肉的緊張程度,運動的規則是使活動肌肉的緊張程度不超過必要的量,盡量減少對抗肌的緊

張感,同時還能保持必要的抑制或控制。肌肉通常是處於輕微緊張狀態之中,這是正常的。但是一旦肌

肉過度緊張,我們的速度和技術就受到了抑制。此類情況下的主要困難在於對抗肌過分緊張。活動肌不

緊張,消耗的能量就少。緊張的對抗肌會消耗能量,引起僵硬感並抑制運動。在協調、幽雅而有效的動

作中,反抗肌肉必須鬆弛,並能穩固、輕易的拉長。

 

運動中能否鬆弛關鍵在於大腦是否能沉著冷靜,能否控制感情。一個放鬆的大師總是建設性的使用腦力

和體力,對解決問題無益時就轉換它,有用時就自由運用。這並是說他不嚴肅或者思考、行動緩慢,也

不是說他粗心或麻木,所要的放鬆是肌肉放鬆,不是意識或注意力放鬆。

 

由健全肌體積蓄的能量可以用到長時間抵抗中,或者更為有力的技能表現中。

 

有經驗的鬥士把招式看做能量保存方式。而出色的鬥士也蓄積能量,因為他的特別技能能使他的每個動

作都更有效──他基本上不做無用的動作,而且他狀態良好的身體在每個動作中都少用能量。

 

應用一直訓練好的招式,學習輕鬆而流暢地移動。每天的訓練計劃從與假想對手做拳擊練習開始,放鬆

肌肉。首先,集中練習適當的招式,然後,努力訓練。

 

掌握恰當的基礎及進一步的應用是成為偉大鬥士的要訣。

 

多數情況下,每次調動的同樣戰術必須在身體的相反一側練習,以增強適當平衡的效率,但改進招式的

主要思想在於遵守基本的機械原則。

 

動作的簡潔性

 

完成任何動作都與其最佳方式。

 

現將一些改進運動的重要原則列舉如下:

1 克服抵抗時應該用沖量。

2 如果沖量必須被肌肉力量制服,沖量就應減至最低量。

3 連續曲線動作比方向可能突然、猛烈必變的直線動作用力小。 

4 主動肌沒有抵抗時,動作就可以自由而流暢,比受限制、受控制的動作更快、更容易、更準確。

5 使節奏輕鬆自然的安排有助於動作流暢、自動發生。 

6 活動中應去除動作的猶豫或暫時、經常的小停頓。

 

改變風格以適應不同環境的需要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