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天儀 西元前52年 周朝戰國時,石申、甘德最早製作渾天儀,即渾象。較可考的則是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大司農(相當農業部長)耿壽昌與落下閎所製的渾天儀,記載中說「鑄銅為象,以測天文」,是最早見於史籍的渾象。 西元132年 張衡考據前人留下的資料,製作第一架由水力推動齒輪運轉的渾象,能自動演示星體的升起、落下,並配有漏壺做為計時器。 西元436-440年 南曹宋太史令錢樂,奉造鑄造張衡創制之渾天儀。 西元633年 唐貞觀七年,天文學家李淳風增加了三辰儀,將兩重環改為三重環,成為一架比較完備的渾天儀,稱為渾天黃道儀。 西元723年 唐玄宗開元十一年,一行和尚張遂和梁令瓚改良張衡的渾天儀,增加報時裝置:利用齒輪帶動兩個木人,可以自動地每刻擊鼓、每辰敲鐘。稱為水運渾象。 西元979年 張思訓以水銀代替漏水,改良使其不受溫度變化影響。稱為水銀銅漏渾儀。 西元1089年 北宋,蘇頌與韓公廉製造一架人可坐於內部觀看的渾象,此儀象台包括渾儀、渾象和報時系統,與現代天文台的天象儀有異曲同工之妙。稱為水運儀象台。 西元1276年 元,郭守敬把渾儀從繁複的環套環的結構中解放出來,簡化為兩套獨立的儀器-赤道經緯儀與地平經緯儀。其中地平經緯儀式中國第一架能同時測量方位與地平高度的天文儀器。稱為簡儀。中國觀測天文儀器至此達到巔峰,此後再無人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