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仁、論君子》論語

    主旨:

論仁:    說明「仁」的要點,包括仁的含義,仁的表現,行仁的方法,及仁者和不仁者的分別。

論君子:說明「君子」的特質,包括君子的修養、言行、處事、待人、為學各方面應有的表

現,與及君子、小人的分別。

 

    體裁:語錄體(紀錄說話的體裁)

 

    段落大意:

1.     論仁:

第一則:仁者安貧樂道,安於現狀;不仁者不安於現狀。

第二則:仁者公正無私,有正確判別善惡的能力。

第三則:君子能潔身自愛,時刻堅守仁德,從不違背仁德。

第四則:仁者不憂慮。

第五則:仁者要克制私慾,符合禮節。

第六則:仁者要衣著端莊、做事專心、待人忠誠。

第七則:不論環境怎樣,都不違反仁,必要時要殺身成仁。

2.     論君子:

第一則:君子在儀表、處世、交友、改過等各方面應具備的條件。

第二則:指出實踐重於空談,應慎言力行。

第三則:君子重義,小人重利。

第四則:君子心胸寬廣,小人心常憂愁。

第五則:君子問心無愧,能無憂無懼。

第六則:君子能成人之美,小人則成人之惡。

第七則:君子慎言力行,實踐多於空談。

第八則:君子行事、言談,皆以禮義為依歸。

第九則:君子重視個人才能學問,不重視別人是否理解自己。

第十則:君子律己以嚴,小人苛責別人。

 

    內容大要:

一、論仁:

孔子思想以「仁」為本。綜合而言,可歸納出三個部分:

仁者的修養、仁者實踐仁德的表現、不仁者的表現。現分析如下:

(一)仁者的修養:

(1)克己復禮:

ð仁者要克制自己的私慾,使自己的言行回復禮的規範。

ð一切以禮為依歸,不合於禮的東西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2)    堅守仁德:仁者在任何時間、地點及環境也要堅守仁德:

ð時間:「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君子永遠不會違背仁德。

ð地點:「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即使在任何地方,也不可廢棄仁德。

ð環境:「造次必於是,顛沛此於是」,即使在急切的環境下也要堅守。

(二)    仁者實踐仁德的表現:

 

(1)    待人方面:

a.     公正不私:「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有仁德的人才能用正確的

態度去愛人及厭惡人,即有辨別是非的能力。

b.     待人忠誠:「與人忠」,待人忠心誠懇。

(2)    處事方面:

a.   安貧樂道:

ð仁者可以「久處約」、「長處樂」、「安仁」。不論窮困或安樂,

仁者也安於實行仁德。

ð「富與責。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

之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仁者不會用不正當的方法來得到富貴,不會用不正當的方法來擺脫貧賤。

b.     心安理得:「不惑」、「不憂」、「不懼」。不會迷惑,不會憂愁,

不會畏懼。

c.     恭敬認真:「居處恭,執事敬」。日常起居態度恭敬謹慎,辦事認真。

d.     殺身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仁者不會

貪生求存而損仁,只有犧牲性命來成全仁德。

(三)    不仁者的表現:

(1)    不安貧富: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不仁者若長期處於貧困,便會為非作歹;若長期處臥安樂,便會驕奢淫逸。

(2)    好惡不辨:不仁者有私心,不能用正確的態度愛人及厭惡人。

(3)    心緒不安:不仁者終日為個人利害得失所困擾,常感困惑、憂愁、畏懼。

(4)    縱己違禮:不仁者不克制自己的私慾,放縱自己,做出違背禮義的事情。

(5)    求生害仁:不仁者為求保全個人性命而做出損害仁德的事情。

 

二、  論君子:

全文共有十則語錄,現分析如下.

(一)    君子的儀表:「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應莊重,有威嚴。

(二)    君子的自身修養:

(1)    依義行事:「君子喻於義」、「義以為質」。君子重仁義,凡事以義作為依歸,不會違背。

(2)    心境寬和:「君子坦蕩蕩」、「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疾」。君子心胸寬廣,不重視個人得失,問心無愧,凡事不會憂愁,不會畏懼。


(3)    律己以嚴:

ð君子要求自己博學多才,學問鞏固。

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可恥言過其實,著重實踐,不作空談。

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擔心自己沒有才能,學問

不足,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

(4)    「君子求諸己」。君子對自己要求嚴格。

(三)    君子的處事表現:

(1)    言談:

ð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實行想要說的話,然後才說出來。

ð君子「孫以出之」。語言謙遜。

(2)    行事:

ð「主忠信」、「禮以行之」、「信以成之」。君子行事注重忠誠和信義,態

度誠懇,依禮行事。

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幫助別人做好事,不鼓勵別人做壞事。

(3)    交友:

ð君子「無友不如己者」。不與德行不及自己的人交朋友。

ð君子待友忠誠,講求信義,態度謙遜。

ð君子樂於幫助別人完成好事,不鼓勵別人做壞事。

(4)    改過:

ð君子「過則勿憚改」。有過錯便勇於改正。

(四)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

項目

君子

小人

人生目標

喻於義

喻於利

心境

坦蕩蕩

長戚戚

處事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立心

求諸己

求諸人

 

    孔子之教學方法:

一、因材施教:

孔子教學是有教無類,能針對學生不同特質,因材施教。

(一)能就學生的不同提問,提供不同的答案:如在顏淵、樊遲都問仁;子貢、司馬牛都問君子,孔子就有不同之答案。

(二)顏淵、樊遲問仁:

顏淵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


(三)解說:孔子曾稱讚顏淵,所以他答顏淵問「仁」時,與樊遲的不同,只強調

實踐「仁」的方式,這是孔子對一個「質」有餘而「文」不足的弟子的教導。至於樊遲,資質與學問皆不及顏淵,故孔子直接說出「行仁」之具體方法。

(四)子貢、司馬牛之問君子: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

(五)解說:孔子雖曾稱讚子貢為人和樂,然而子貢從商,有「言過其行」之缺點,

故孔子回答子貢「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使之改正。至於司馬牛,因為他是一個「多言而燥」的人,孔子對症下藥,故要他「內省不疚」。

 

二、著重啟發:

孔子教學除了能因材施教,亦能就學生的資質高下予以啟發。如在顏淵與樊遲之問仁、子貢與司馬牛之問君子,就有不同之啟發方式。

(一)    顏淵與樊遲之問仁:

(1)    孔子提出為「仁」之綱領:「克己復禮」,讓學生先作思考。

(2)    繼而顏淵再就此問題追問時,孔子才詳加說明:「非禮勿視,非禮勿

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給予學生適當的誘導。

(二)    子貢與司馬牛之問君子:

(1)    當「多言而燥」的司馬牛問及君子之道時,孔子則直接答以「不憂不懼」。

(2)    然而司馬牛仍不明白,孔子則以「反問」的方式,去刺激司馬牛自我的思維,答以「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補救學生德行上的不足。

 

 

會考年份:199319961999

 

《論仁、論君子》

 

 

 

:「 。」                            ( )

 

。」 ( )

 

。」                        ( )

 

「知 。」

                                                 ( )

 

「克 ?」 「請 。」 。」 「回 。」

                                              ( )

 

。」                        ( )

 

。」                 

                                           ( )

 

 

。」 ( 》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討論︰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第四)

   1/ 「久處約」和「長處樂」是甚麼意思?

   答︰「久處約」是長久居於窮困的環境中。「長處樂」是長久生活於安樂的

        環境中。

   2/ 為何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和「不可以長處樂」?

   答︰不仁者因為本身欠缺仁德的修養,不能長久地忍受窮因生活的煎熬,也

       往往抵受不住物質的引誘,所以會為非作惡去滿足一己的私慾,因此「不

       可以久處約」。又由於不仁者欠缺仁德修養,如長久生活於安樂的環境

       中,只會變得驕奢淫逸,所以「不可以長處樂」。

   3/ 你認為孔子用「久」和「長」這兩字,有何用意?

   答︰孔子用「久」和「長」這兩字,是突出「漫長悠久」的意思。因為一般

       人或缺乏仁德修養的人,也能忍受短暫的困苦而不作奸犯科,也能短暫

       生活在安樂的環境下而不變得驕奢淫逸。只有「長」「久」時間才可考

       驗不仁者的意志力,因此孔子特別用這兩個字。

   4/ 試說明仁者為何會「安仁」?知者為何會「利仁」?兩者有何主要分別?

   答︰仁者能「安仁」,是因為仁者具有仁德修養,安於任何環境而堅守仁的

       操守。

       智者能「利仁」,是因為他具備聰敏睿智,認識到仁德的好處而積極實

       踐它,所以處處利用它。「仁者安仁」和「知者利仁」同是顯示仁者和

       知者能實踐仁德的行為,但「安仁」是出於仁者的本性,為最高的精神

       境界。而「利仁」只是知者憑智慧識見而實踐的,為有目的而為,較「安

       仁」則屬次一等的精神境界。

 

2.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第四)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

          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

          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1/ 為甚麼只有仁者,才能「好人」和「惡人」?

   答︰因為仁者具備了仁德修養,了解正確的道德好惡準則,用情無私,才能

       正確地愛別人和憎惡別人。

   2/ 仁者對富貴和貧賤的處理態度怎樣?

   答︰追求富貴、厭惡貧賤本是人之常情;但仁者認為富貴亦比不上具備仁德

       那麼珍貴,若離棄了仁德,便不能有完美的人格,也不能成就名聲。所

       以,若是用不正當的手法(離棄仁德)得到富貴,仁者是不會接受的;同 

       樣,若是用不正當的手法(離棄仁德)拋去貧賤,仁者寧可安於貧賤。

 

   3/ 君子堅守仁德的程度是怎樣的?

   答︰仁者堅守仁德是不分何時何地的。就算只是吃一頓飯那麼短的時間,君

       子也不背離仁德;就算是在倉卒急忙,或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刻,都一定

       與仁德同在。甚至到了「夷狄」之邦,也不能背離仁德。(雖之夷狄,

       不可棄也。)

 

3.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

   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路第十三)

   1/ 在「顏淵問仁」章中,孔子認為「仁」的中心要義是甚麼?為甚麼?

   答︰「顏淵問仁」章中,仁的中心要義是「克己復禮」。「克己復禮」意思是

        能夠克制一己的私欲,言行歸於禮制標準。假若人的私欲不加約制,

        便會做出越禮的行為;而禮便是約制人的行為的標準,使人的言行思

        想回復到合乎禮的規範。

   2/ 在「顏淵問仁」章中,孔子認為甚麼是實踐仁德的具體細節?

   答︰孔子認為實踐仁德的具體細節是:

      不合乎禮的事物不要看,不合乎禮的言語不要聽,不合乎禮的意見不要

      說,不合乎禮的行為不要做,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

      禮勿動。」

   3/ 樊遲問仁,孔子說出「仁」的行為規範,那些行為原則是甚麼?

   答︰樊遲問仁,孔子說出「仁」的行為規範是「恭、敬、忠」。意思是仁者

       在日常起居時,儀容要端正莊重,做事要嚴肅認真,待人要忠心、誠意。

   4/ 顏淵、樊遲問仁,孔子的答覆並不相同,這是否他對「仁」的闡釋不一

     致?兩答話之間有何相通之處?

   答︰孔子對顏淵、樊遲的答覆不相同,並不是對「仁」的闡釋不一致,只是

       論述的重點和角度不同。孔子答顏淵,是從大處著眼,要求仁者要以不

       越禮的規範為原則;孔子答樊遲則從實際著眼,指出仁者在起居、處事、

       待人三方面應抱的態度。

      「克己復禮」的具體實踐細節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

       禮勿動」,而仁的行為規範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這全是「克

       己復禮」的表現,因為如果能有「恭」、「敬」、「忠」德目的人,就不會

       做出「非禮」的事。所以,兩答話雖然不同,實是殊途同歸,意思相通

       的。

 

4.        孔子十分重視「仁」的修養,他認為「仁」是成訧事業的必要條件,甚至

    比生命還重要。試據論仁的內容,說出仁德是怎樣培養出來?

   答︰據論仁所述,可以從下列三方面培養仁德:

       1/ 克己復禮:抑制自己的慾望,約束自己的行為;一切以禮為準的,

         不合禮的事便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2/ 堅守原則:不因窮困或富貴而改變自己的志節;不用不正當的手段

         去求富貴、去貧賤。不論處身任何時間、環境,都堅持這些原則,甚

         至犧牲自己來成就仁德。

       3/ 恭敬誠懇:日常的處世態度端正莊重,處事謹慎認真,以誠信待人,

         處處不違反禮制。

 

5.  試綜合《論語.論仁》各章,解答下列問題:

1/ 說明仁者與不仁者的分別。

 

仁者

不仁者

1

仁者能基於仁道而安於任何環境而不離仁德(安貧樂道)。由此可見仁者充滿智慧。

不仁者不能忍受窮困()而為非作歹,也因驕奢淫逸而不能長久居於安樂的環境中。

2

惟有仁者才能正確地分辨是非善惡的標準,而有所喜好及厭惡。

不仁者因不分是非善惡,不能用情無私,因此其所好及所惡也因而不正確。

3

仁者能堅守仁道而不會以不法手段而爭取富與貴;也不會以不法手段去擺脫貧窮。

不仁者為要獲得富與貴,或擺脫貧賤而不擇手段。

4

仁者沒有憂慮,因為他對自己所做的心安理得。

不仁者常陷於憂慮中,因為他所做的不依正途,常恐失敗。

5

仁者寧犧牲生命,也不會為求生而違背仁道。

不仁者為求生而不顧仁道。

 

2/ 仁者實踐仁德之道,要具備哪些條件?

   答︰(1) 約束自己以實踐禮義,便合於「仁道」的要求。假如每一人都能做

          到這點,能成就仁義名聲,整個天下便變得仁義社會。

       (2) 實踐「仁道」,全靠自己,而不能依靠別人。

       (3) 實踐「仁道」的具體行為要求是:不合禮的不要看;不合禮的不要

          聽;不合禮的不要說;不合禮的不要做,基本上以上四方面包容了

          所有行為。

       (4) 實踐「仁道」,不分何時何地。

       (5) 在待人處事方面,要做到莊重、誠懇、忠實。

 

6.  試根據論仁和論君子的內容,說明「仁者」就是君子。

   答︰君子的表現,合乎「仁」的道德標準,所以「仁者」就是君子。現舉例

       說明如下:

       1/ 仁者安於仁德,無論在任何時間、地方、處境都不違背仁德;君子

         以德行要求自己,因貫徹行仁而放懷自適。

       2/ 仁者有正確的好惡標準;君子幫助人做好事,而不助長人做壞事。

       3/ 仁者不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富貴、去貧賤;君子明曉大義,不為利慾

          所誘,做事以義為原則。

       4/ 仁者樂天知命,所以沒有憂愁;君子經常反省,問心無愧,所以不

         憂不懼。

       5/ 仁者抑制自己,用禮作言語行為的標準;君子莊重威嚴,做事依照

         禮節去實行,說話謙遜有禮。

       6/ 仁者做人處事恭敬忠誠;君子修德以忠信為主。

 

7.  試從對義利、心境、處事、對人對己要求各方面,說明君子與小人的分別。

答︰君子與小人的分別:

    1/ 對義與利的看法:君子明曉大義,做事以義為原則;小人只懂得私利,

      做事不理是否合乎道義。

    2/ 心境方面:君子心境平靜,胸襟寬廣,心安理得,所以無憂無懼;小人

      慾求太多,因不能全部得到滿足而常常憂愁不安。

    3/ 處事方面:君子鼓勵、幫助別人完成好事,規誡、制止別人做壞事。小

      人心存妒忌,見別人做好事,便從中作梗;又存心不良,見人做壞事,

      便慫恿助長。

    4/ 對人對己的要求:君子以德行責求自己,對自己要求嚴格,時常自我檢

      討;小人以德行責求別人,對別人特別苛求。

 

8.  為甚麼君子可以不憂不懼?

答︰因為君子平日所為,以義為原則,只會嚴格要求自己,時常反省,問心無

    愧,自然不懼;君子心境平靜,胸襟廣闊,自然不憂。

 

9.  綜合《論語.論君子》各章,說明君子應具備的特質。

答︰君子應具備的特質:

    1/ 君子必須保持儀表莊重,才會表現威儀,做學問也會牢固。

    2/ 君子在待人處事上必以忠誠和信實為本,才能交到相同的朋友。

    3/ 君子犯了錯,勇於承認,並加改正。

    4/ 君子須重視實際的行動,言行謹慎。

    5/ 君子由於堅守「仁道」,不斷自我反省,從而問心無愧,故而對任何事

      情既不憂慮,也不害怕。

    6/ 君子應本著各種德以成事。

    7/ 君子要篤信正義,一切以義為依歸。

    8/ 君子有仁者之胸懷,不論何時何地都不離棄仁德。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