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島  龜  蹤

  台灣附近的海域,常見的海龜有革龜、赤蠵龜、欖蠵龜

、玳瑁和綠蠵龜五種。澎湖縣的望安鄉已是有名的綠蠵龜保

護區,但也許您不知道,台東的蘭嶼也是綠蠵龜的產卵地。
<-(左圖是從大地衛星所得的空照圖,顯示蘭嶼周圍的遼闊海域。)


  幼小的綠蠵龜從孵化後,就爬向海中,在外海成長。它

的第一次生殖,要到三十至五十歲時才發生。在這之前的生

活情形,目前還不是很清楚。成熟的母龜和公龜在外海交配

後,公龜不上岸,但母龜在整個夏天中,會上岸產卵四、五

次,每次約間隔兩個禮拜。

  從 1996 年海洋大學程一駿教授的調查中得知,在蘭嶼島

上綠蠵龜的產卵季是從六月上旬到九月底之間,而以八月為上

岸的高峰期。本產卵季中共對十隻上岸產卵的母龜進行標示,

其平均體長為 112.4 公分,背甲曲線長與澎湖望安產卵的綠蠵

龜體長比較,並無明顯的差異存在。然而DNA序列的分析顯示,

兩個產卵地區的綠蠵龜卻為不同的群聚體 (rookery)。

  這項調查工作已經引起當地年輕一代的注意與積極的參

與,保育海龜的工作將在他們的協助下,在蘭嶼島上紮根。


 

 觀察綠蠵龜產卵的過程並不輕鬆。 有許多該注意的地方。母龜是非常容易 受到驚擾的!請小心以免妨礙到這種 珍希動物的產卵。


【左】觀察背甲上特徵【上】綠蠵龜正在產卵
【右下連續兩圖】以合金標環替龜上標

準備進行觀察任務時,工作人員先隱蔽於沙灘

的制高點守候,定時巡視海灘,尋找上岸的海

龜,並嚴格遵守以下基本原則:      

1_不許開燈    2_不能發出大聲響   

3_儘量放輕腳步  4_儘量減少觸摸    



發現海龜後,只能遠遠觀察,直到產卵過程
即將結束時,才小心的從龜的尾端接近,並
迅速完成下列工作:          

1_以尺測量海龜的彎曲背甲長。     
2_以防腐蝕的合金標環上標,做個體識別。
3_背甲上特徵、附屬物、傷痕等的觀察。 
4_皮膚組織採樣,以便進行族群親緣關係的
 DNA 生化鑑定。           

各項行動都應在龜後方進行,以免干擾母龜。

【上】背甲旁的附屬物
【下】晶瑩剔透的龜蛋


為不影響龜卵的孵化及小龜胚胎的發育,研究

人員得在十二小時內,以手小心地在窩巢位置

向下挖一至一公尺半深,找尋蛋群的分布,每

窩約有一百餘粒。蛋約如乒乓球大小,有白色

、革質能透氣的外殼。找到後,以游標尺量其

直徑。測量後,再將沙土覆埋,並作周圍環境

的紀錄。大約五十多天後的入夜時分,孵出的

小龜會鑽出沙坑,爬向大海。       



  


【上左】有時,雖沒看到綠蠵龜,但卻會發現它在沙灘上留下的爬行痕跡。
【上中】到海邊,有時也會見到綠蠵龜挖砂產卵又覆土後的痕跡。
【上右】目送母龜回大海



指導:海洋大學【程一駿教授】 攝影:【蘇意慧】【莊家琦】

特別感謝 :台東卑南國中【張居正老師】

調查源起

調查過程

蘭嶼自然家屋

未來海龜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