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言

 

 20061224日再次修改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源起于两千五百年前古印度人释迦牟尼的教化,然而,依照我的理解,在释迦牟尼所留下的大乘佛法中更多的只是哲学而不是宗教,借用《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中的一句话来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仔细读一读新约旧约或可兰经,其实并不难看出,那里的千言万语都是以一位创造一切和主宰一切的非人的上帝的存在为核心,这是所有宗教共同和根本的特点。然而在大乘佛法中却完全没有类似的这样一位上帝,恰恰相反,按照释迦牟尼的本意,人人都应该有可能开悟而成为与他同样的佛,而“佛”这个称呼在印地语中本来也只是“开悟之人”的意思。至于现在的佛教,那其实是拿着释迦牟尼另当别用,也就只好另当别论了。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原为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古印度小国迦毗罗卫的太子,29岁时出家修行,35岁时自修开悟,80岁时因患病兼食物中毒而去世。在其开悟后的四十五年中释迦牟尼说了很多话来解释什么是开悟和如何开悟,这些话被其弟子分别记录整理成文字,其中最重要,最精妙,也是流传最广的就是一部《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可能为释迦牟尼的弟子须菩提整理成文,是一部让我很喜欢的经文,譬如其开头的第一段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已。还至本处。饭食。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样一段话不仅说明该经成文较早,文字更真实可靠,也说明须菩提确实能得佛之真传。

    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中的文字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如来真实生活的写照和他对弟子须菩提等人所讲之话的记录;二是如来为了使该经得以保存和流传而说的福报;三是须菩提自己的话,其中有些讲得好,有些又与如来所讲而有差距;四是与该经的大乘意旨不符,也许是后人掺进去的话。依我见,后面这三类话其实不看也罢了。

    如何开悟是无法直接由成佛者向未成者传授的。释迦牟尼亦曾为此而感叹:“我法妙难传”。其原因是:一方面,因为开悟是人心灵中获得性记忆在组织上的突变过程,而“阿多罗三三菩提”则是突变后心灵新的组织和功能状态,阿多罗三三菩提心的产物可以输出但心灵本身的组织却不能;另一方面,因为一个心灵所获得的信息是来自心灵环境的讯号与其自身中的记忆相互作用后的产物。佛说一句话,在众弟子们心灵中,依各自记忆积累和功能状态的不同,最终产生的是各自不同的信息。没有与佛完全相同的心,是不可能将佛的话中的信息在自己心灵中同一再现的。因此成佛者所能给予未成者的只是间接的帮助。释迦牟尼在其四十五年的教化中分别针对各种不同的人创造了各种不同的间接帮助的方法。《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就是这众多间接方法中的一种,是“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上乘者说 ...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多罗三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据该经中记载,"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其实更确切地说,金刚经的方法应该称之为“佛眼”。如经中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尊。如来有佛眼。” 这金刚经中的佛眼就是在该经的第一类文字中所含有的那许多精妙意境,这些意境都来自如来的阿多罗三三菩提之心,是从其心向外看所得的结果。例如下面这两段话: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又如这几段话:

    “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多罗三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多罗三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多罗三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多罗三三菩提。”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多罗三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多罗三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还有如: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 ... 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多罗三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对于尚未开悟者来说,这些文字也许是相互矛盾的,但对已经开悟而且开悟层次相似的人来说,则非但如此不能使这些意境得到一个完整和完美的表达。修此法门者不应将该经颂诵膜拜,不要对经文表述咬文嚼字,也不必去实践这些意境,而是应该循其意境而返意境之源,经其意境而入生意境之心。这或许就是《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中开悟成佛的大乘法门。

  不过,一个人到底能不能明心见性开悟成佛,任何外来的帮助,不论是《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中的佛眼还是释迦牟尼留下的其它任何一种法门,都还只是次要的,修禅心佛性之道原本就不在佛经释语之中。与释迦牟尼相似,但凡开悟之人都先就具有一种特殊的天性,从中自然会萌生出对终极真理的强烈渴求,然后又都经历过一番长期而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思想探索,最终又都通过日夜冥思苦想在心灵中聚集起密度极高的能量,使心中所积累的无数互不关联的个体知识融通聚合为一个组织程度极高的整体。这一过程最后的融通聚合就是通常所说的“开悟”,而开悟后具有极强大认识能力的心灵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阿多罗三三菩提之心”。其实对于开悟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所体验。每当我们对一个问题长时间冥思苦想之后,答案从心中突然涌现同时伴随着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这时我们就正体验着一个与佛的开悟在本质上完全相同的小小开悟,通常亦称之为萌醒、开窍、来灵感、恍然大悟等等。所不同的只是,这小小的开悟是我们心灵中涉及一事二事的小变化,而佛的开悟是佛的心灵中对生死、自我、心灵,以及心灵外一切存在的统一理解,是无漏无遗的大彻大悟,是其心灵中原有观念的彻底灭度,因而又称为“无余涅”。佛的这种开悟带来的喜悦真是不可限量,通常的体验实无法相比。

但凡是开悟成佛,原理过程皆相似,门径根基各不同。自古至今,从东到西,阿多罗三三菩提之心时时处处皆有,依各自经历和学识之不同而不尽相同。阿多罗三三菩提之心得之不易,持之更难,即使是同一个佛,阿多罗三三菩提之心亦可随时处处而不尽相同,实无常住久持之阿多罗三三菩提心。

开悟虽然是功到自然成,但又绝非任何一种努力都能够成就。很多人的失败并不是努力不够而是因为目的或方法有误。其诸如打坐、念经、吃素、拜佛、修庙、散财等等小乘之道,虽然也有一番努力要付出,但终究与阿多罗三三菩提之心无缘。

开悟还只是“知”字上的圆通,是外界在心灵中完整和完美的内化;另有一类修为,称之为“神通”,追求自我自由和充分的外化,则是在“行”字上的圆通。神通又分两种,其中一种,自我外化在物或非人的生物中,另一种则外化在他人的心灵中。求开悟者将自己的努力用于自己心中的获得记忆上,而求神通心灵者则用于他人心中,众人心中,精神与他人心灵相通,以升华他人的愿望和信仰,化为自我外化之力量。古往今来,开悟者有人,神通者亦有人,此二者内境外界截然相反,能以一心一身兼而得之者实无有人。

  多罗三三菩提之心无至高无上,无终极至善。例如,《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中的这段话:“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却也还可以补充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有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既住且不住之心。”所以者何呢?还请进一步参阅我的《弄同》一文中第二猜想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张心言:《弄同》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3634

2.  张心言:《无信息通讯的概念》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