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本性

2006-08-01

 

如果比较一下包括人在内各种不同动物的生物行为,总是会发现很多相同的和不同的方面,这些相同的方面可以被称之为他们在生物学上的“共有性质”或“共性”,而不同的则可以被称为他们各自的“特有性质”或“特性”。不论是共性还是特性都可以是一种动物受其基因决定而具有的,统称之为“本性”,也可以是受其环境影响而获得的,统称之为“习性”。

不论本性还是习性,其外部表现都是机体对内环境或外环境特定变化的感受和反应,其内部原理都是生物控制系统的遗传记忆或获得记忆与感受器所输入讯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的产物向效应器的输出1。本性是输入生物控制系统的讯号与系统遗传记忆(例如:DNA上所携带的基因)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习性则是与系统获得记忆相互作用的产物。大多数本性,特别是那些在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上发生较早的,可以同样在许多不同种系动物中发现,但也有一些本性,在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上发生最晚的,可以仅仅为该种系或种群所独有,称之为该种系或种群的“最后本性”。

一个活的人体在不同层次上表现出极多不同的本性和习性,相应地也就存在着极多和不同的生物控制系统。其中大多数生物控制系统产生的是亚细胞或细胞层次的本性和习性,小部分产生的是不同细胞群体,器官,生理系统的集体层次上的本性和习性,只有很少数才产生人体整体层次的本性和习性。产生人体整体层次的本性和习性的生物控制系统又被称之为人的心灵。

与其它任何生物控制系统一样,人心灵所产生的本性和习性也都表现为对内环境或外环境特定变化的感受和反应。俗话常说:“人有七情六欲”,这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便是心灵系统所发授的,而六欲者,眼欲见,耳欲听,鼻欲闻舌欲尝肤欲触,再加上性欲,则都是心灵系统所收受的。与其它任何生物控制系统一样,心灵的内部原理也是其遗传记忆或获得记忆与感受器所输入讯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的产物向效应器的输出1。在人的个体发育早期,心灵系统中仅有很少获得性记忆,自感受器输入的讯号直接与心灵遗传记忆相互作用,然后又直接向效应器输出。随着人的发育,在感受器与遗传记忆之间,在遗传记忆与和效应器之间形成越来越多的获得性记忆,将它们彼此分隔开,感受和行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不论多么复杂的感知,思维和行为,都同时受遗传记忆和获得记忆的影响,因而都同时表现为本性和习性。

心灵这一生物控制系统所产生的本性很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与个体自身的生存相关,另一类与种系的延续相关,最后一类则与心灵中获得性记忆的发展和圆满相关。这最后一类本性出现于人的进化过程和个体发育过程的最后阶段,又为人类所独有,因而是人的最后本性。又因为心灵中的获得性记忆与人的智慧直接相关,所以这一最后本性亦可称之为人的“智慧本性”。人心灵控制系统中的智慧本性和巨大的获得性记忆是人与其它任何动物都不同的根本生物特性。

智慧本能是遗传记忆对获得记忆在心灵内生成,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概括地说:前者是后者的起点和方向而后者是前者的展开和发挥,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界限而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和完美,前者决定了后者的本质而后者决定了前者的形式。

在不同人之间,心灵的遗传记忆并不完全相同,与各自的获得记忆的关系也不同,所以智慧本性也因人而异。智慧本性不仅有强弱之不同,有有恒和易变之别,有广博和专注之异,智慧本性还可以不均匀地分布在不同的心灵功能上。智慧本性聚集在特定心灵功能上可以导致与该功能相关的获得记忆的发展和圆满超越平均水平,因而可以成就特殊成果。

智慧本性聚集在感受功能上,促使人去求“感受性圆满”,是对感受中的美的追求,其又可以分为:1. 视觉性圆满,对其的追求造就著名画家,雕塑家,书法家,摄影家,等等;2. 听觉行圆满,对其的追求造就著名音乐家,歌唱家;3. 味觉性圆满,对其的追求造就美食家,名厨,名酒家;4. 嗅觉性圆满,对其的追求造就成著名的香料香水产家;5. 其它感觉性圆满和混合型感觉性圆满。

智慧本性聚集在思维功能上,促使人去追求“思维性圆满”,是对现象的统一解释的追求。它造就伟大的宗教创始人,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2

智慧本性聚集在行为功能上,促使人去追求“行动性圆满”,是对外部世界的作用和支配的追求。它又分为对自身的支配,造就舞蹈明星,体育健将,武林高手,气功大师,能工巧匠;对他人的支配,造就大企业家,大银行家,大军事家和大政治家;以及对环境的非人部分的支配。

智慧本性几乎人人都具有。如果一个人一生过得平平淡淡,仅仅成就一点普普通通的事,这并不能说明他不具有智慧本性,而更可能的是他的智慧本性过于平均地分散在心灵的不同功能中,或者没有与其心灵才智相匹配的机体感受器官或运动器官,或者缺乏发挥其才智的外在环境。 

三类智慧本性分别是心灵三个脑中获得记忆发展圆满的不同标准,它们促使获得记忆向圆满,完美,至善,终极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心言:《弄同》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3634

2.  张心言:《佛眼》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