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本质和原理

心言

2006-09-06 Duesseldorf

一提到心灵这个词,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几乎没有人不认为自己具有一个心灵,但又几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或者是怎样的。有些宗教说它是灵魂与肉体之间的一个中介,前者通过它来控制后者,但这种说法既不能被科学地证实,在逻辑上也很难自圆其说。绝大多数人所说的心灵其实指的是意识,然而心灵的很多活动又都是在意识之外进行的。也有人说,心灵和脑其实就是同一个东西,但是脑这个器官却又并非为人类所仅有,不少动物的脑要比人的还要大。
    
其实心灵并不神秘,心灵的任何性质和原理都必定可以从非心灵的物体中同样找到。对它的认识之所以有这么多困惑,原因就在于这归根结底是一个我们的感受能力感受自己如何感受,记忆能力记忆自己如何记忆,和行为能力表达自己如何行为的问题。
 
.心灵的本质 

    
任何生物行为,其外部表现都是生物体对环境的感受和作用,其内部原理都是其生物控制系统(以下简称PMB系统)中的记忆与感受器所输入讯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的产物向效应器的输出。心灵在本质上就是人体中的这样一个PMB系统,理解了PMB系统也就掌握了心灵的本质。
    
任何PMB系统都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连接系统的环境并将后者对前者的作用输入系统的部分称为"输入部分",将前者对后者的作用输入环境的称为"输出部分",介于这两部分之间的称为"核心部分"
    
从环境输入的物质和能量都可称为"感受",输出到环境中去的都可称为"行为",除此而外,在系统内既不是被输入的也不会被输出的物质和能量则可称为"记忆"。感受和行为的性质总是相同,所不同的只是,感受从环境向系统运动而行为从系统向环境运动。记忆既不进入也不离开系统而且其性质总是与感受和行为相反。记忆又可以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前者是受生物体内环境影响而产生的结构,后者则是受外环境影响而产生的结构。
    
任何生物活动都可以用感受,记忆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来解释。在PMB系统中感受,记忆和行为等物质能量可以发生三种不同变化,分别称为"生命变化""形式变化""位置变化"。生命变化可以导致能量生成为物质或反之,而在形式和位置变化中能量仍然为能量,物质也仍然为物质。发生在输入和输出部分中的主要是形式变化,发生在核心部分中的既有形式变化还有生命变化,而位置变化则可以发生在系统的任何部位中。心灵的活动不可能仅仅用生物电在神经中的传导,神经介质在突触间的传递,或者生物电和神经介质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解释,因为前两者都只是位置变化而后者只是形式变化。
    
在一个PMB系统中,如果感受和行为更像能量而记忆更像物质,可以称为具有EME系统关系的PMB系统;反之具有的则是MEM系统关系。人的心灵是一个以EME系统关系为主,同时又具有MEM系统关系的多PMB系统。
    
组成一个人体的PMB系统总是远远多于组成它的细胞,其中大多数系统产生亚细胞或细胞的个体行为,部分产生不同细胞群体的集体行为,只有少数产生所有细胞的整体行为。心灵是产生人体整体行为的PMB系统。心灵产生的整体行为又可以分为:人的行为,植物行为和动物行为。人的行为是环境与心灵中获得性记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那些行为。一个处于植物状态的人,其体内的细胞仍然能一如既往地产生个体行为,集体行为,植物性和部分动物性整体行为,唯一缺少的只是人的行为。可以说,一个真正的人的存在就等同于环境与心灵中获得性记忆相互作用的存在。
 

二.心灵的组织结构

     
人的心灵大部分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小部分则在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内脏器官中。如下图所示,心灵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称为"感觉脑"(SB)"内脏脑"(OB)"运动脑"(MB)和三个"中间脑"(IB)。感觉脑与构成人体表面的感觉器官有较直接的联系。运动脑与骨骼肌有较直接的联系。内脏脑与内脏和内环境有较直接的联系。三个中间脑则与以上三个脑有较直接的联系。内脏脑和运动脑与感觉脑的关系就如同感觉脑与外环境的关系;内脏脑与感觉脑和运动脑的关系就如同运动脑和外环境的关系。

 

 

(1)  人心灵的组织结构

位于图中内环和外环之间的区域是心灵的遗传部分。内环内的区域是心灵的获得部分。外环外的区域是心灵的神经系统以外但人体以内的部分。三个扇形区分别为感觉脑,内脏脑和运动脑。标记为"1""2""3"的局部是中间脑。标记为"4"的局部是内脏脑的记忆区,"5"是感觉脑的记忆区,"6"是运动脑的记忆区,"0"是中心记忆区。标记为"7""8""9"的局部是各个中间脑的记忆区。蓝色条块是意识的产生部位。黑色箭头表示信息能量的运动方向。

  

三.意识

 

意识是产生于心灵内部的一种能量,不论是在觉醒还是在睡眠状态都可以产生。意识的产生过程起始于来自感觉器官的能量的输入或者来自心灵的输出部分的能量的再输入,但是它们都仅仅激发和调控意识的产生却不直接成为意识本身。每当意识出现时,心灵并不是获得或感觉到这一能量而只是在产生它。意识可以比拟为电视屏幕上的影像而来自天线的电视讯号则可比拟为来自感觉器官的输入,这影像是产生于电视机本身的一种能量,它的产生虽然受输入讯号的调控但却并不是这讯号本身。在电视屏幕前虽然可以有人观看而在心灵中却没有一个灵魂在那里观看意识。意识可以产生于各个脑的遗传部分,然后又都流向脑的获得部分,意识是进入获得记忆的唯一门户,而记忆则是意识中信息的唯一读者。虽然意识是心灵功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仅仅意识本身并不能感觉或识别,并不能记忆或回忆,不能思维或支配运动,更不能驾驭或代表整个心灵。

四.心灵的功能活动

   
作为PMB系统,心灵与消化系统在功能活动方面很相像,尽管前者以EME系统关系为主而后者以MEM系统关系为主。感觉器官,一方面就如同心灵的嘴和牙,对环境的每一感受,就如同将外部世界作为食物而咬下来的一小块;另一方面又如同胃肠道,通过其感觉细胞的分析作用将外部世界进一步消化,最终以生物电的形式吸收到感觉脑的遗传部分。在那里它们与遗传记忆相互作用,生成感觉脑的意识。意识通过神经传导网络流向心灵的第5区,与获得记忆相互作用,进行能量物质代谢。在这一代谢中,部分意识转化为获得记忆,部分获得记忆被分解,重新转化为能量,部分能量则作为行为通过运动器官而排出体外。
     
随着心灵的不断地摄取和积累,一个人的外部世界最终会被作为信息全部摄入心灵中,并按照它们在外部世界中的关系重建在心灵内部的关系。在觉醒状态下,感觉脑中的生命活动以特有的方式模拟着环境对心灵的作用关系,称为"内世界";内脏脑中的生命活动以特有的方式模拟着人体其他部分与心灵的相互作用关系,称为"内自我";运动脑中的生命活动以特有的方式模拟着心灵对其环境的作用关系,称为"内行为";而中间脑中的生命活动则以特有的方式模拟着以上三个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称为"内关系"。内世界、内自我、内行为和内关系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并按照它们各自所模拟的关系自主地进行活动,同时,意识能量不断加入而行为能量又不断离开它们的活动,使它们的模拟活动又受到环境和自身行为的激发,引导,调节和制约。
     
心灵不仅被动和主动地按照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来调节自己的活动,更多地是超越这些信息中时间性和空间性的限制而进一步活动。心灵可以向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的时间点的过去活动,产生对该点上存在事物的原因的解释;也可以向该时间点的将来活动,产生对该点上存在事物的结果的预料。心灵还可以向这些信息的空间点的更宏观或更微观方向活动,从而我们可以从一个局部而知道全部,从整体而理解组分,或从一个事物而知道另外一个事物。人心灵的力量,既不在于它能感受和作用于环境,也不在于它能存储和支配极大量的信息,甚至不在于它能如影随形地模拟外环境的运动和变化,而仅仅就存在于它能够利用感觉器官间接地知道或者利用运动器官间接地做到的能力之中。
     
思索和考虑是心灵的产物在其内部或外部循环并反复与记忆相互作用的过程。当形成的认知或行为还不够圆满时,内脏脑或运动脑的遗传部分所输出的能量产物再次通过意识输入心灵的获得部分,重新与记忆相互作用。这一过程不仅可以通过向内输入意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向外输出行为的方式来进行,例如,绘画过程就是一种通过手的运动输出和眼的视觉输入而进行的一种形象性思维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心言《弄同》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3634
2
张心言《最后的本性》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9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