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现代医学本质
心 言
针灸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腧穴和经络理论的基础上,使用针刺或艾灸的方法治病保健,。针灸在祖国大地上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不仅有战国时的《内经》,魏晋时的《针灸甲乙经》,明朝时的《针灸大成》,历朝历代都不断有实践和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然而在今天的中国,如同世界其它地方一样,占据优势地位的并不是中医而是西医。西医之所以能取得它现有的成就,之所以又被称为现代医学,其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它能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能够吸收现代工业所能提供的任何一种新技术。如今西医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是日新月异,越发展越快;而中医基本理论却已经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什么重大创新和发展,今天的针灸医生所做的实质上仍然是古人已经做了一千多年的事情。究其根源,中医发展蹒跚和停滞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基本理论框架已经达到了包容能力的极限,无法容纳不断为现代科学技术所拓展着的医学知识和医疗实践。为试图破解中医理论上的这一僵局,本文提出一个能够连接传统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的概念界面并例举其实际应用的几个结果。
1.针灸治病保健作用的现代医学本质
对于针灸作用的本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截然不同的看法(1)(2)。我个人认为,如果概括地说,针灸治病保健的作用应该存在于通过针刺或艾灸腧穴所诱发的穴位局部的和非局部的机体反应之中,其中更重要的是机体非局部的反应。
针刺本身是对于机体的一种局部刺激,其性质是物理性的而且基本上是机械性的。针刺刺激可以分为损伤性刺激和非损伤性刺激,其前者伴有伴随有组织细胞的破坏。损伤性刺激又可以再分为直接由针刺造成的原发性和由于出血、细胞坏死、急性炎性变化、修复等而导致的继发性刺激。
对刺激产生反应是活细胞的基本生物特征之一。作为多细胞生物的人,人体不同层次中存在着感受不同刺激,通过神经、体液或细胞膜所介导的,产生不同效应的反应系统。虽然人体中的反应系统数量极多、形式多种多样,联系错综复杂,但基本上都是由感受部分,中间部分和效应部分所组成(3)。在针刺施治过程中,首先是腧穴局组织接受到针灸针的作用,这一作用通过特定的感受部分传入局部的或非局部的中间部分,与中间部分中的记忆体相互作用,最终通过特定的效应部分产生针刺局部组织和/或非局部的反应。同一个刺激源,如针灸针的刺激,可以同时为不同反应系统的感受部分所感受,进而通过效应部分产生多种不同的局部或非局部的反应,而在不同腧穴针刺则能诱发不尽相同的局部和或非局部反应。局部反应是反应的感受,中间和效应部分都位于腧穴局部组织中,可以是不同细胞的生物物理性的、生物化学性的或细胞生物性的变化。非局部反应则至少是反应的中间部分不位于腧穴局部组织中,反应的效应部分也往往不位于局部,而可以是全身性的、多系统性的(如:神经内分泌性反应,神经血管性反应等)、植物神经和躯体神经混合性的、体节性的、或者器官性的变化。上述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反应既可以单独又可以同时或先后发生,其中有些具有治病和保健的作用,有些也可以没有。
依据上述观点,虽然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受针者能感受到许多不同的感觉,例如:“得气”,“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等,但在临床或科研的实践中仍然要注意区别这些感觉与针刺对人体的作用之间的异和同。针刺治病保健的作用和产生针刺感觉的那些作用并不一定是完全同一的事物,也并不一定总是完全同一的事物,前者既可以超出后者,也可以完全独立于后者。
针刺治疗后,依局部组织损伤的性质和程度的不同,可以遗留不同的继发性刺激和机体对其类似的非局部反应。继发性刺激持续的时间要比原发性刺激长的多,所诱发的非局部反应和治疗作用也因而长的多。据德国Charité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和健康经济学研究院维里希教授主持的对针刺治疗效果的调查报道(4),针刺治疗作用并不因治疗的停止而停止,在部分病例中其作用甚至可持续长达六个月之久。这一效果的机理很可能与针刺的继发性刺激有关。
灸疗,耳针等其它方式的腧穴刺激疗法的治病保健作用应该与针刺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存在于通过腧穴局部皮肤刺激所诱发的局部的和非局部的机体反应之中。
2.“得气”中的气
针灸针刺入腧穴之后,或者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等候之后,或者更施加一定手法诱导之后,受针者感觉针刺的局部:酸、麻、胀、沉重,而施针者感觉针下:沉、紧、涩、徐和,中医术语上常被称之为“得气”,古中医文献中多称“气至”。
得气是受针者和施针者所感受到的针和人体相互作用在腧穴局部的表现。更精确地说,不论是受针者还是施针者,其所感受到的得气现象并不是来自这一相互作用中针灸针对人体的直接作用,而是人体对针刺的反应,是机体对针的反作用,特别是其中在腧穴局部所表现出来的那一部分反应。依此而论,针刺立即引起的痛感或触电感则不能算是得气,另外有的英文文献中将“得气”翻译为“Needle Sensation”则并不很准确。受针者得气时的感觉是由于这一反应中的部分作用被反馈回大脑,形成意识;而施针者手下感觉沉涩紧的原因则是由于腧穴局部组织反应性地围绕针体而收缩所致,亦称之为“抱针”。抱针是人体对针刺的反应中层次较低,反应结构较局限,但反应速度较快的一种反应。其反应的效应和感受部分都位于局部,但其中间部分却有可能不在局部,因而是一种界于局部和非局部之间的反应。抱针的发生存在着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然后又逐渐消失的过程。当针作用于人体后而机体在腧穴局部对针的反应还未产生时,中医术语上常称之为“未至”,反应刚产生时称“来”,反应最强的时候称“盛”,逐渐减弱称“衰”,消失称“去”。正如窦汉卿《标幽赋》中所言:“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正因如此,这种得气与否和反应的程度也反映了机体本身的功能状态,“气速效速,气迟效迟”《金针赋》,“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 《针灸大成》。这些论述同时也支持了上述的观点: 具有治疗保健作用的并不是针刺对机体的作用而是机体对针刺作用的反作用。“气至”是人体局部组织发生对针的反应性变化,而“气速,气迟”则是其反应变化发生速度的快或慢。
抱针是腧穴局部组织中具有收缩能力的细胞的一种非随意的反应性变化,因而其效应通路应该是在锥体外系的范围内,或者还包括植物神经系统和通过细胞间液直接交换的体液因子。有文献报道这一反应的效应器为横纹肌的梭内肌,但尚需排除其它肌细胞或非肌肉细胞参与的可能性。如果用肌电变化的测量作为得气的客观指标则应该是比较有道理的。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灸大成》说:“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虽然发生与腧穴局部组织中的得气反应和针刺的非局部的治病保健作用是同一件事中的两件不同的事,虽然局部的得气反应本身并不直接起治病保健的作用,然而只有在局部反应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不同手法的补或泻的作用。
3.“循经感传”和“气至病所”中的气
虽然一般成年人体表面积大约为
4.“经气流注盛衰”中的气
现代医学发现,人体的生物活动,不论是整体,人体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甚至单一细胞,都有特定的节律。不论是感受器还是效应器的细胞都有对环境刺激或输入信号敏感和不敏感的节律性变化。产生机体对针刺反应的反应系统本身当然也有反应比较敏感和比较迟钝的周期性变化,而且不同反应系统的这种周期性变化并非整体统一而是参杂交错、此起彼伏。同样一个腧穴,对同样的针刺刺激,在此时比较敏感而在彼时又比较迟钝,同一个机体,对同样的针刺刺激,一部分腧穴比较敏感而同时另一部分比较迟钝,这种现象被古人观察到并解释成为“经气流注盛衰”。
5. “ 补泻”中的气
手法补泻是在同一个腧穴上使用不同手法行针而诱发人体产生两个完全相反的反应。其中之一称之为“迎”或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称:“逆而夺之”,逆的是经气,而其结果称之为“泻”;与之相反的一种称之为“随”或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称:“追而济之”,追的也是经气,而其结果则称为“补”,所以针刺补泻又称之为“迎随补泻”。经典文献的这些论述形象地表达了针刺手法补泻是施针者的心灵系统与受针者的反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流对话,是依据机体反应的强弱和反应模式的不同,在得气过程的“未至”,“来”,“盛”,“衰”和“去”四个不同阶段中用不同手法行针,给予不同量的刺激,而获得或补或泻的不同疗效。
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补意味着人体有所获得而泻则意味着有所丧失,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为虚与实,若得若失”。既然针刺的作用存在于人体对针刺的反应之中,那么针刺的补泻作用也同样应该存在于这种反应之中,那么机体因针刺补泻而有所获得或者有所丧失的直接原因就不是针的刺激而是机体对针刺的反应,更不可设想所获或所失者是通过针刺针而来或去。例如,“头面合谷收”是补气要穴合谷受针刺刺激后,经过反应系统的感受和中间部分,最后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输出效应,改善头面病患部位的微循环,使局部组织获得更多血液供应,提高了抗病能力。在这里,头面部所获得的额外血液供应虽然是合谷穴受针刺刺激的结果但却不是直接来自针灸针。也许可以猜测说,在部分案例中,补是类似于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而泻是类似于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
综上所述,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与针灸治病保健作用相关的传统医学理论中有不同的“气”的概念,它们的外延和内涵并不完全同一。“气”所表达的可以是机体对针刺的局部反应,如“抱针”;可以是机体对针刺的反应在相关反应系统之间的泛化和迁移,如“循经感传”和“气至病所”;还可以是机体反应系统的敏感性的周期性变化,如“经气流注盛衰”,还可能是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兴奋的不同效应,如“补泻”等等。与“气”这一传统概念相比较,“机体对针刺的反应”这一概念是在现代医学对人体生理解剖认识的基础上对针刺治病保健机理更精确,更本质的描述。用这一概念作为连接传统医学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基本理论的一个界面应该有益于针灸的理论和实践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茂良主编,张善忱副主编. 针灸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
石学敏主编. 针灸学.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
心言. 弄同. 光明网论文发表中心:光明日报报业集团,2005 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3634
4. Stafan Willich。Akupunktur Wirksam und Sicher。Berlin: TK
Aktuell,2004:www.tk-online.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