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的概念早在商周之时就已出现。巫师是部族的智者,掌管着医卜天文的知识,世代相传, 从而发展了一套阴阳五行说。发展到后来,医卜天文等知识不再由巫师独揽,医卜天文等科目各自 分家,各自依其需要按着这套基本理论发展,遂形成各学科的阴阳五行理论。因此,各科目的阴阳 五行理论看似不同,细看又似相关。易学与中医就是一例。虽然我们无法考究阴阳五行理论的发展 始于何时成于何时,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以证明,阴阳五行基本理论发展至成 熟完善的时期不晚于帛书写成的年代。

此文主要简略解释说明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只因为黄帝内经收录了较基础的阴阳理论,虽然文 字不多,但也可窥得整个完整而又简朴的阴阳理论。亦因为中医学渐受世人重视,而很多初学者无 法理解个中内容,因此选摘了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作为本篇内容。要好好了解及研究阴阳理论, 初学者看本篇前还得要先了解一下中国古天文学。只 有先了解一下中国古天文学,才能理解为何古 籍屡屡提到“南面”和“面南”,如《说卦传》南面而听天下、《六微旨大论篇》盖南面而待也、 《阴阳离合论篇》圣人南面而立。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

‘灵枢’ 卫气行第七十六
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


图一

解:这图里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支代表着十二个方向; 子北,卯东,午南,酉西。定了这十二个方向,古人就可在晚间凭北斗斗柄的指向确定月份,亦可 凭太阳的位置和日影来确定时间。也就是说阴阳理论源自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太阳东升西沉的现象。



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图二

解:“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就是说阴阳理论以子午卯酉四个点来划分两仪与四象。“岁有十二月 .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如以黄道或赤道论,子午卯酉就是指二分和二至。若以一 整天论,子午卯酉就是指子夜、中午、日出东方和日落西方的时间。



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图三

解:“一面七星”就是说四兽,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与及北方玄武,此图乃是古人按 照着一整年中晚上所见二十八宿的顺序而编成。春季晚上可看见在南方天空上的东方苍龙,夏季晚 上可看见北方玄武在南方天空上,秋季晚上可看见西方白虎在南方天空上,与及冬季晚上可看见南 方朱雀在南方天空上。我们也可将此图看为赤道带上的四兽来确定太阳的位置,当子夜看见东方苍 龙在南方天空上时,太阳定必在西方白虎位。



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图四

解:以现代天文学的说法就是黄道上的春分点、秋分点、夏至点和冬至点。


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尾为阴

图五

解:以现代天文学的说法就是从黄道上的春分点经夏至点至秋分点的一段为阳、从秋分点经冬至点 至春分点的一段为阴。



阳主昼.阴主夜

图 六

解:若将阴阳理论运用于解释一日内的变化,同理,太阳从日出东方经上子午线至日落西方的一段 视之为阳,太阳从日落西方经下子午线至日出东方一段为阴。说个题外话,现代学者对先天太极图 的内两鱼的位置众说纷纭,我们或可由卫气行篇中此段文字得以印证两鱼的位置,和得知古人创先 天太极图的根据。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 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解:“气之常”就是说一年中季节的变化总是春夏秋冬四季顺序,年年如是。上文所说的经纬就是 以四时的变化与及在四季中太阳的行度来制定。



‘素问’ 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 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 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解:有些人将“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一句看得玄之又玄,甚至用哲学来解读。事实上这里所说的 “有阴”“有阳”,指的是升降浮沉。

‘气交变大论’说“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以一整年说,夏热冬寒,夏往冬来,冬往夏复来 。黄道中由春分经夏至到秋分的一半为阳,秋分经冬至到春分的一半为阴。日暖夜凉,将每天太阳 东升西沉这轨道以地平线划为两半,上为阳,下为阴。

‘五运行大论’所说“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太阳从日出东方升至上子午线的一段为阳,太 阳从上子午线降至日落西方的一段为阴。太阳从日落西方降至下子午线的一段为阴,太阳从下子午 线升至日出东方的一段为阳。

若我们细读这段文字,再将段落重组一次,“鸡鸣至平旦,阳也;平旦至日中,阳也;日中至黄昏 ,阴也;合夜至鸡鸣,阴也”,这便不难理解何谓“阳生于子极于午,阴生于午极于子”。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这句申明了阴阳不单用作形容两个相对的静态物事,亦可用作形容两个 相对的动态。
‘阴阳别论’:“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



‘素问’ 六微旨大论
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 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解:在‘阴阳应象大论’、‘天元纪大论’与及‘五运行大论’中皆提及“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 .在地为化”。天文就是天象的变化,地理就是哪影响着地上万物的气候变化。这里所说的人是指 天地间的空间,受天地变化所影响的一片空间,亦只有在这空间能看到与感觉到天地的变化。

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形成了星象随着不同季节而变化,地上气候亦随之而变化,地上万物 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产生“生、长、收、藏”的变化。

‘六节藏象论’:“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元纪大论篇’:“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与及‘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府也”,就是这个道理。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这里所说的血气是说万物,有血与气息的生物。礼记˙中 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古人认为明白了这天地人相互的关系、相互的影响才能明白甚么是道。换言之,“道”就是大自然 变化的规律与周期,而天文、地理和人事就分别名为天道、地道和人道,这就是‘说卦传’所说的 三才之道。








Sign Guestbook    View Guest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