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9年1月7日,日本MITSUBISHI正式發表了新進化第六代Lancer,這部強調高性能的運動型房車,自’92年第一代EVO
Ⅰ開始,即引領運動房車市場潮流前進,而後包括’93年的EVO
Ⅱ、’95年的EVO Ⅲ、’96年的EVO Ⅳ到’98年的EVO Ⅴ,其與同級對手SUBARU
Impreza的熱戰,從銷售市場一路廝殺到WRC越野賽場上,直到’98年的WRC,進化論五代Lancer奮勇拿下13站中的7站冠軍,並首度登上車隊/車手的年度總冠軍寶座,而該車隊王牌車手Tommi
Makinen和EVO車款蟬聯三年車手總冠軍。引領著世界賽車場上的榮耀,EVO具有強烈風格的霸氣造型、強勁動力輸出和犀利精準的操控科技,是改裝玩家和車迷無法忘懷的最愛。
自’96年開始,以ECN9A新改款造型為設計基礎的Evolution
Ⅳ問世,豐厚流線的造型更突顯了EVO性能取向的霸氣,此時EVOⅣ搭載的DOHC
16V編號4G63的直列引擎搭配渦輪增壓後,動力的輸出已達日本法令的280hp上限,加上首度現身的AYC系統(Active
Yawing Control),改善了過去進化論車款的操控穩定性。這讓EVO車系在日本市場是揚眉吐氣,緊接著推出的EVO
V代大幅採用輕量化組件,並針對動力和操控部份再作調校,此時最大扭力已達到36.0kg-m,外型稍微修飾、操控精準度提昇、性能再改良後依舊是頗售好評。
在’99年開始的當兒,三菱再度推出新一代改款的EVO Ⅵ,車名形式GF-CP9A,再區分SNGF(GSR)、SNDF(RS)兩車種,車體仍然是沿用ECN9A的既有基礎,除此之外全車均作了許多突破性的改變,外型作了幾項修正和改變,車色的選擇有:藍、銀、黑、白、湛藍色等,廠方宣稱EVO Ⅵ可達到’98年度WRC世界越野賽奪冠經驗研發出的「最佳空力效果」,並且車體的剛性經過再補強(以耐久性、安全性為前提),與EVO V代的外型差異主要是在車頭、車尾和輪圈的造型,EVO Ⅵ一體成型的前保桿氣壩,牌照的位置移至左方使Cooler的進氣面積增加、水溫的控制方式稍加更動,在汽缸活塞、冷卻水道均作補強,目的是在運用直接順暢的進氣來促進Cooler之冷卻效率,針對過去歷代EVO車款均有機油溫度過高、不穩定的現象,在第六代車款的空冷式Oil Cooler特別加大了兩層,因此車頭的另一個進氣口導管就是連接引擎室內的大型Oil Cooler,如此一來便可解決引擎工作效率上的棘手問題了。
車尾的位置亦略作修飾,最明顯的是過去霸氣十足、造型誇張的V字型尾翼,到新一代車款已經修改成造型較保守、面積較小的「兩片式」,並能依照駕駛實際的需求來調整尾翼的仰角,據了解這項改變和WRC的’99年競賽規則有直接關連,新設計可達到和EVO
V型尾翼相當的「Down Force」。EVO Ⅵ車款的輪圈造型也作了改變,使用的輪圈廠牌同樣是OZ,造型為氣勢張揚的15輻放射狀,煞車系統一樣是採用BREMBO廠牌,前17吋碟盤對向四活塞、後16吋碟盤對向雙活塞,RS版為前後15吋碟盤。GSR的輪胎尺寸為225/45ZR17,RS限量競技版的輪胎尺寸為205/60R15,綜觀之EVO
Ⅵ代並沒有什麼驚天創世的「怪雞絲」出現,外型亦沒有誇張到我們想像之外,而從資料和圖片顯示,新一代EVO
Ⅵ的特徵就是其霸氣外型依舊,在幾筆魄力十足的精心雕琢下使這部性能悍將更具視覺張力。
售價(萬元) 3248000日圓(GSR)
動力系統
引擎型式 4G63渦輪增壓直列四缸引擎
排氣量(cc) 1997c.c
供油方式 ECI-MULTI電子燃油多點噴射
變速方式 M5
缸徑×衝程(mm) 85.0×88.0
壓縮比 8.8:1
最大馬力(hp/rpm) 280/6500
最大扭力(kgm/rpm) 38.0/3000
底盤系統
傳動方式 4WD
煞車系統 前後通風碟
前懸吊 獨立麥花臣
後懸吊 多連桿
輪胎配置 225/45ZR17(GSR)
轉向系統 RP
最小迴轉半徑(m) 5.5
車身規格
車長(mm) 4350
車寬(mm) 1770
車高(mm) 1415
軸距(mm) 2510
車重(kg) 1360
行李廂容量(公升) NA
Specifications (GSR-EVOLUTION VI)
Length:4350mm
Width:1770mm
Height:1415mm
Max.Power:280PS/6500rpm(JIS)
Max.Torque:38.0Kg-m/3000rpm(J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