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部分影迷來說,大概不會覺得今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有甚麼大
 不同,但身處其中的人,都知道本屆已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
 要原因為電影節從以前由市政局主辦轉到由康文署主辦後(因殺局
 而改組),再進一步易手到香港藝術發展局的麾下。
 別以為不過是左手的錢放入右邊口袋的一回雞毛蒜皮事,今年的電
 影節能夠如常舉行,用奇蹟來形容絕不為過。本來易手一事原定為
 來屆才發生,現在卻提早進行;加上政府的撥款過程又以效率奇慢
 見稱,結果電影節竟然大膽到去年的十月底才出廣告招聘人手。而
 到了十二月中,屬全職身分的九名員工才悉數就位;加上香港藝術
 發展局又緊守要撥款到手才辦事的謹慎政策,所以辦事處成立後的
 首要之務還要為一大堆行政事務張羅,現在於不足三個月內可以把
 電影節推出,大概也可以書寫為另一項香港記錄。
 當代藝術活動的贊助模式除了傳統的恩主制(patronage)外,基本
 上均不出政府資助、商業贊助及藝術市場自身的支持三項條件。最
 近藝術發展局主席何志平的言論惹來文化界的滿城風雨,其實類似
 的意見絕不新鮮,即若如美國的自由之邦也有如班菲爾德(Banfield)
 之流宣稱政府不用負責人民審美需要的歪理。只不過在芸芸政府麾
 下的文化節中,電影節委實是最有條件朝公司化方向改革的頭馬。
 而今次能開始起用專業的媒體宣傳公司來負責商業上的聯繫以及宣
 傳事宜,明顯地令一切都更有效率。假若來年可更早確認合作關係
 ,看來連找到title sponsor的機會也可大增;而宣傳公司在可分到一
 定佣金的刺激下,自然亦會奮力而為。
 更重要的是今次首次由電影節作策劃組織,舉辦Hong Kong Asia
 Screening的商務交流活動。行內人都知道近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地
 位被南韓的釜山電影節逼得喘不過氣來,其中一個原因為對方有龐
 大的商業買賣活動進行。要令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基礎更趨牢固,必
 須由單純的內向文化交流(現實一點來說,沒有商機的電影節在國
 際上的吸引力也日漸低落,片主甚至連拷貝也不願借出),轉變為
 兼附外向的經濟互動交流功能。與此同時,藝發局更應上下一心推
 翻政府不可以公帑協助商務活動發展的保守觀念,為電影節的成長
 建立更明確的先行方向。
 當然除了正面的改革,也有不少因循的陋習留存。藝發局揚棄了原
 先電影節籌備工作小組的建議,把節目總監一職取消,而併合於總
 經理的職權內。毫無疑問,這是另一次繼康文署以外行領導內行的
 積習變奏,同樣以行政主導作為首要要求(聘請總經理的廣告列明
 必須條件為七年或以上的行政經驗,反而對電影認識的專業要求不
 過為附加條件,可見是多麼諷刺的一回事),留下一條老大不掉的
 尾巴。當然局內的有識之士,自然應知道恪守電影節選片上完全獨
 立自主原則的重要性,我們希望可於職位的編制上對這個方針加以
 確認,令未來的電影節可以辦得更有聲有色。是的,來日方長,我
 們作為深愛電影節的龐大公眾,必定會密切注視箇中的一切變化。
 延伸閱讀:
 Diana Crane 《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 : Media and Urban Arts 》,
 Sage Publication , 1992
 -主要以美國的文化工業為實際分析例子,討論文化藝術於當代社
 會中如何運作,當中既討論到社會分層與媒體之間的關係,同時亦
 觸及都市藝術文化與政府政策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