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社消息:本年度的柏林影展有人於《我們害怕》放映後的座談
 會大表不滿,甚至以垃圾來形容。據在場目擊人氏透露,當時導演
 程裕蘇的反應激烈,他的回應是憤然還擊:you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cinema!
 是的,不如就由這一句「氣語」開始。我們都知道中國電影於國際
 影壇的起飛始於第五代的努力,陳凱歌、張藝謀及田壯壯等人全都
 由北京電影學院,受過正規的訓練。繼後接捧的第六代如王小帥及
 何一等人,儘管聲勢遠遠不及上一輩,但同樣是於同一所電影學院
 出身。此後斷代稱號的用法開始被揚棄,然而一眾有實力的新銳導
 演如賈樟柯及婁燁等(他們的作品如《小武》、《站台》及《蘇州
 河》,同被評論學會選入最佳華語經典200部內,見《經典200》)
 ,都同樣有修讀電影的經驗。
 我這樣交代並非故意要抬高「學院派」的地位,只不過以程裕蘇及
 《盒子》導演英未未為代表作出觀察,他們委實有企圖蔑視成規的
 傾向,反映於作品中為挑選敏感的禁忌話題為題旨(以國內的標準
 視之),於是愛滋病疑雲和女同性戀的心聲成了焦點中心所在。拍
 攝上也採用貼近真實紀錄式的方向入手,來追求一重逼真效果,以
 洗去一般戲劇處理的虛假性。是的,他們的而且確有自己的野心,
 但可惜的是同樣犯了反叛有理,讀書卻不足的限制──套一句他們
 自己的用語:you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cinema!
 其實他們的方向一點也不新,是我們於電影史中所謂的「真實電影
 」(cinema verite)美學。「真實電影」美學始於五十年代末期,倡
 導者為狄加.維托夫(Dziga Vertov),他的「電影眼」理論強調把
 活即景的新聞片剪輯成有結構的長片,標準為真接拍攝真實生活
 ,排斥虛構;不事先編劇本,不用職業演員;而影片的攝製隊只有
 導演、攝影師及錄音師三人,由導演負責最終剪片。法國名導尚.
 胡許(Jean Rouch)有不少「真實電影」的習作,而且他主張導演介
 入拍攝過程,以非旁觀者的身分出現。《我們害怕》及《盒子》都
 採取盡量避免導演介入文本的立場,但諷刺的是當他們以為這是在
 保存真實原貌之時,其實演員在鏡頭下的「演出」成分卻不斷添增
 ,而《盒子》竟然把受訪者的口述回憶以戲劇形式予以在鏡頭下重
 構表現,委實是和自己整套美學觀念背道而馳。
 是的,書有時候不一定讀得多最好,但不讀書又真的委實不太好。
 延伸閱讀;
 花軍:《第五代導演》,民族出版社,1988
 ——歷史需要累積,這本國內作者寫的介紹第五代導演的小書,正好
 是一提供基礎背景入門資料的導航作。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經典200──最佳華語經典二百部》,2002
 ——想了解中國自第五代以來的持續發展變化,這本以佳作為本的經
 典電影評論集正好由點的連結來補充面的不足。
(文化部文字獄註冊影字第零壹號 )
Copyright (C) 2001 湯禎兆•文字慾•留言板
跨國著作版權法第 ICP-589 條保護
湯記文字•品質保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