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的懸疑片類型理論中,大多強調導演如
何操控觀眾的反應及感受,由直接安排鬼物出現以作驚嚇,到利用
視點目光的轉移(如名作《大白鯊》中以鯊魚視點來營製攻擊獵物
的驚慄感)來強化效果。但現實中由於人心的變動,很多時候連懸
念的設計及組成都可改由觀眾作主動,背後的邏輯已非創作者自身
所能想像出來的。
以英名台的《魚樂無窮》為例,大家都知道它不過是一填補時間真
空期的「節目」,但也有不少人以自得其樂的解讀方式,令它變得
充滿樂趣,幾成另一Cult片。王爾岡曾提出在《魚樂無窮》中,起
碼可以有多重的閱讀趣味,如家中一旦沒有水族箱,而打開《魚樂
無窮》的畫面,自然可以為家中製造出一個來(可惜每天只有半小
時);又如有人曾打電話去投訴,表示晚上播放的一集原來昨天已
曾播出(原來有人會錄下來作對照);甚或有人在每集均猜想,究
竟小魚最後游向何方。
其中帶出來的啟示,為觀眾對日益呈方程式化的佈局設計已日益不
耐煩,他們要求的無寧為具個人風格的解讀,正因為此,所以原先
既定的懸念法則可能已不能一本通書看到老。連《魚樂無窮》這樣
毫無心思的節目,一樣可製造出不同的懸念效應,證明受眾解讀的
影響力在今時今日的時空中,已經逐漸取代了創作人的主觀願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