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食,忽然又想起近年的一個文化界現象來,就是不少文化人陸
陸續續都變形成為食家。以往由唯靈及蔡瀾等人主導的文字食家陣
營,出現大量的「新血」湧入,釀成新一代的食家大封相的局面來
。
最明顯的改變可以劉健威及鍾偉民為代表,他們過去都是藝術界及
文學界的重要中堅分子,但今時今日筆下的專欄都幾乎全與吃為伍
;用另一個角度說,也可謂他們以食來重生個人的寫作生命。至於
其他不同界別的食家,由黃雙如、江獻珠到谷德昭等,都可謂令人
看得目不暇給,香港的文化市場也可說進入了飲食一統天下的年代
。
其實他們的飲食文章,我都愛看。但想深一層,又似乎會有另一重
的解讀來。究竟是全民真的徹頭徹尾響應口部運動的趨勢指標,還
是所謂的文化寫作空間再沒有和消費市場脫鉤的空間呢?劉健威成
為了私房菜專家,鍾偉民則是澳門飲食代言人,其實都是一讓我們
認識他們其他方面才華的好契機,但也不代表兩人原先於藝術及文
學上的修養沒再吸引力。而這正是我擔心的局面,香港的一窩蜂風
氣無論置於哪一方面都萬變不離其中,好方面去看是蠻有勢頭,壞
方面來說是口味的單調一統化,沒有迴旋變奏的空間。我們樂意看
到有更多不同變化的飲食文章出現,如台灣的逯耀東及內地的沈宏
非就是心愛的飲食文化作家,但卻不希望以失去其他範疇的文章之
代價來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