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提及報業文化的運作,不如也分析一下台灣編輯主導制的經營
風格。其實他們不少人都從日本身上學法,而我建議對此課題有興
趣的讀者,一定要找回一齣名為《星期三的情事》的日劇來看看,
是由金牌編劇野澤尚執筆,而由本木雅弘、天海祐希及西田光主演
的有趣作品。
本木雅弘在作品中正好飾演一名出版社編輯,他的工作職分就是和
不同作者打交道,那絕非一重只屬交際應酬的工作:對大牌的成名
作家,他要隨傳隨到為對方提供照顧服務;而對於新晉作家,則要
努力想辦法為對方謀再上一層的出路。在《星期三的情事》中,本
木雅弘正好為了令手上的新晉作家大紅大紫,由只懂寫冒險的歷奇
小說進一步向戀愛小說市場進軍,於是以身犯險,自己一頭栽進複
雜透頂的三人關係中去,嘗試來提供素材及刺激及所代理的作者作
新變的動力。
簡言之,是在彼邦的編輯制中,他們和作者的關係跡近去到唇齒相
依的狀態,而且其中的策劃性也甚高。台灣走的也是這種編輯責任
制的方向,準確一點,編輯為一主導性的角色,有時會正名為策劃
編輯。反之香港所流行的編輯為技術編輯制,主要用來應付實際編
務上的工作,反之先前的角色則多由不同名目的主任又或是總監等
角色執掌,這也是一重台港平面傳媒文化中的關鍵差異。正因為此
,原先提及的台灣編輯難以適應港式報業文化的運作,也有以上指
出的另一重文化分歧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