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曾否有此經驗︰以前住在慈雲山的屋邨時,每晚都會在
公屋的走廊上出現形形色色的晚會。有時會是成年人的麻雀大戰,
有時會是孩童的跳飛機,甚或各自為政的分區及分頭活動,總之就
是人氣滿溢的聚首時分。也正因為此,大家才感到自己屬於某一個
社區,有所謂的鄰舍感覺。
我在能登半島的晚上,在不同地方竟也不約而同遇上社區性的夏天
晚會,事實教人勾起以上的思憶。在和倉溫泉下榻之夜,在溫泉廣
場既有不同的攤位遊戲,又有抽獎時段,無論男女老幼都能樂在其
中。至於在輪島站前,當地人更利用有限的空地架起小型舞台,供
他們的太鼓樂手表演。而在車站的另一端,則有年青人組成的樂隊
在縱情高歌。市民和遊客就此混糅在一起,於舖上軟墊的地上一口
接一口享受啤酒帶來的清涼快意,或坐或臥的暫時成為公眾空間的
主人,共同營造令人雀躍的嘉年華氣氛。
那時那刻,我不禁想起以前的夏天晚會經驗。是因為社區的構成不
同了,還是社區氣氛一定要在小鎮中才可保存?所謂的晚會,其實
不用有甚麼主題,只要有一共容的空間,而且來者均有自發的主動
性,便自然會有充滿生氣的吸引力。而我們在香港,是在何時何方
失去了這一股動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