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的文化研究學士學位課程,終於出現首屈畢業生。而他們
的成果則以《文化G點》一書作匯報整理山版。
與過去的同類型書刊比較(如城大的《大讀物》),《文化G點》內
容較為紮實。但作為一個讀者,我想指出書中閱讀社會的方法仍嫌
呆板及單一化。從各位年輕作者的書寫方向來看,可以隱然追溯到
大部分均採用沿自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以至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
為基礎,從面對全球化的高度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同項目進行批判、
如芭比娃娃如何扭曲性別觀念、LOMO如何虛構間諜歷史以刺激銷
量,以及Starbucks的品味主義經營策略等。當然不是說這有何不妥
,而且也必然正確。也因為太必然化了,就會出現如伍翠瑤分析偶
像的任何包裝方法都是糖衣陷阱的結論。本質上根本不可能有問題
,因為沒有一項商品可以脫離資本主義法則的運作。倒是正如羅永
生在序言中提及的John Fiske強調投入消費中去創造新義,基本上有
書中似乎都沒有這重考慮的含意。
其實目前的路向己有不少前人走過,也因為發現只立足於批判立場
僅會加速兩極的對抗分化,於是才開始要改變對話的方式。那不是
說放棄立場盲目擁護資本主義化的商品,而是世界太大,有時調整
一下觀照的角度,才可以與它有更深入的另一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