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牛仔褲



最近學校去旅行,規定學生要穿藍色牛仔褲,不少人都大喊家中沒
有藍色牛仔褲,我才登然想起原來藍色牛仔褲已不再是人所共有的
青春標誌。那該甚麼說好呢?某程度來說,藍色牛仔褲化(Blue
Jeaning)也可說是一美國人常掛在口邊的自由解放歷程,只不過去
到今時今日,它的獨特符號化意義已沒有昔日的強烈,從另一角度
看也因為有更多的服飾在爭逐相若的青春意含,由是令到藍色牛仔
褲的象徵意義也沒有過去壓倒性的影響力。

我想起流行文化研究的開山祖師約翰費斯克,有一篇談論牛仔褲的
名作《美國的牛仔褲化》(The Jeaning Of America)中,提到藍色牛
仔褲的意義集中在兩項焦點:「否定社會差異與自由」及「身體勞
動、粗野、活動與身體」。簡言之,那也是一重正面的美國夢想象
歷程──人人平等、著重自由夢以及強調肉體性的元素,來達致肯
定實幹多於空想的人生態度。一條藍色牛仔褲顯然不僅止於那表面
上的外貌,而是一重由衣著帶出的人生態度。由美國到香港,由1872
年Levi Strauss設計出第一條藍色牛仔褲到彼此家中不知有多少條的
藍色牛仔褲,我不肯定有多少人在購買前會對它有多大的憧憬。只
是由個人經驗出發,藍色牛仔褲是酷的代表委實是不二之辭,後來
在銀幕上更加有占士甸(《阿飛正傳》)及馬龍白蘭度(《慾望號
街車》)的驚世演繹予以印證。


(文化部文字獄註冊)

Copyright (C) 2000湯禎兆文字慾留言板

跨國著作版權法第 ICP-589 條保護

湯記文字•品質保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