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窮唔教學



陸鴻基的《從榕樹下到電腦前──香港教育的故事》,是我近來所
看到關於本地教育論述最有趣味的新書。作者在書中提到在科舉制
之下,一個花了十多年青春才考到「縣試」中的「秀才」名譽的士
人,唯一的出路就是繼續在鄉下任教,以協助他人去重蹈自己的足
跡。當然他亦會把握機會上省城應考三年才一次的「鄉試」(上廣
州),但這一關成功的機會甚微,於是不少人都會在應試好幾次後
便放棄。而卡在其中的士子,不少便成為古時私塾的老師。簡言之
,他們眼中都不把教學視為理想職業,而且又沒有受過訓練,自然
也沒有甚麼專業精神,僅屬科場上的失意兵團。「唔窮唔教學」的
觀念其實乃傳統的老師正色特性。

由明清到當代,教師當然再不可能以不專業的心態胡混下去,但我
覺得諷刺的是,在傳統的薰陶下,其實科舉取仕也不過是以錢為務
的安排(《訓蒙幼學詩》中教導的也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功利主義思想),於是教學也順理成章變成了未能飛黃騰達的
代名詞。現在因經濟環境的改變,而令到社會輿論泛起一股渴望教
師減薪的呼聲,原來與歷史背景完全背道而馳。事實上,如果大家
捫心自問,假若英文系畢業生肯去教書,又怎會有那麼多基準試的
問題──那根本就是一經濟上的供求問題:今時今日「唔窮唔教學
」未必一定適用,但「想發達唔教學」則大抵仍可放諸四海而皆準


(文化部文字獄註冊)

Copyright (C) 2000湯禎兆文字慾留言板

跨國著作版權法第 ICP-589 條保護

湯記文字•品質保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