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帝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從十七世紀開始,英國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佔據了大批殖民地。據統計,1899年英國的殖民地人口有3.09億,土地面積達930萬平方公里。每天無論甚麼時候,總有一部分英國殖民地處在陽光照耀下,因而英國有「日不落帝國」之稱。

「日不落帝國」...夕陽餘暉...

當代表大英聯合王國的米字旗於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晚上七時四十五分,在英方的告別儀式上徐徐降下的一刻,香港其實已經正式脫離了殖民地統治。直至四個小時後的午夜零時,當英方將香港主權交還給中國,香港無形中是享受了四個小時短暫「自主」的法理真空。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下午四時四十分,香港總督府最後一次降下英國國旗(港督旗)  在號角手吹奏"Last Post"樂章下,香港總督府最後一次降下英國國旗(港督旗)  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從副官,白樂仁手中接收降下來的總督旗 香港第二十八任總督,彭定康及香港最後一位港督副官,白樂仁  在降下總督旗之前,總督彭定康與各紀律部隊副官交談  

於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晚上七時四十五分,在英方的告別儀式上英國國旗及香港旗徐徐降下的一刻  在主權交接儀式中,英國國旗及香港旗徐徐降下  英國國旗降下,香港主權回歸中國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時開始,香港回歸中國。英國僅餘的屬土只剩下十三個。

大英「日不落帝國」隨著殖民地一個一個相繼獨立或脫離其統治,其餘暉已所剩無幾,現時僅存十三處....包括亞洲的英屬印度洋領土(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歐洲的直布羅陀(Gibraltar)及歐、美、非洲地區的百慕達(Bermuda)、英屬維爾京群島(British Virgin Islands)、安圭拉蒙塞拉特島(Auguilla)、聖海倫娜島(St. Helena & Dependencies)、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Montserrat)、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South Georgia & South Sandwich Islands)、皮特凱思島(Pitcairn Islands)、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Turks & Caicos Islands)和英屬南極領土(British Antarctic Territory)。

英國早期的殖民地主要由英國移民建立起來的白人殖民地,並在太平洋尋找新的土地。一七七零年,英國船隊到達澳洲東岸,宣佈該地為英國國王所有,隨後又在新西蘭進行殖民活動。在早此之前英國已在北美洲擴張勢力,從荷蘭及法國手中奪取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即美國)的管治權。

此外,英國又向亞洲地區「打主意」。早在一七五七年開始大肆武力征服印度的活動,一八一九年佔領新加坡、一八三九年佔領亞丁。一八二四年先後發動了三次侵略緬甸的戰爭,最後馬來半島各國以「保護國」為名加以佔領。至於非洲方面,北非早在一八零一年英國勢力已滲入埃及,一八六八年英國發動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一八六七年,英國議會通過「英屬北美法案」,加拿大成為英帝國內第一個自治領,隨後澳洲、新西蘭和南非都逐漸實現了內部自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實力衰落,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體系亦面臨挑戰,各洲殖民地的人民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

一九一九年二月,阿富汗宣佈獨立;一九二二年,迫於反抗形勢,取消對埃及的「保護」,承認埃及獨立。一九三零年,緬甸、馬來亞、肯尼亞均爆發了不同程度的民族獨立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殖民地及附屬國紛紛獨立,「日不落帝國」神話幻滅,只餘一點螢光。

香港總督府                香港總督府宴會廳                 位於總督府內的英國皇室徽章 

二次大戰後英屬殖民地和附屬國獨立日期誌:

獨立時間 國名 洲別
1946.5 約旦 亞洲
1947.8 印度 亞洲
1947.8 巴基斯坦 亞洲
1948.1 緬甸 亞洲
1948.2 斯里蘭卡 亞洲
1956.1 蘇丹 非洲
1957.3 加納 非洲
1957.8 馬來亞 亞洲
1960.6 索馬理 非洲
1960.8 塞浦路斯 亞洲
1960.10 尼日利亞 非洲
1961.4 塞拉利昂 非洲
1961.6 科威特 亞洲
1961.10 客麥隆 非洲
1961.12 坦桑尼亞 非洲
1962.1 西薩摩亞 大洋洲
1962.8 牙買加 拉丁美洲
1962.8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拉丁美洲
1962.10 烏干達 非洲
1963.12 桑給巴爾 非洲
1963.12 肯尼亞 非洲
1964.7 馬拉維 非洲
1964.9 馬耳他 歐洲
1964.10 贊比亞 非洲
1965.2 岡比亞 非洲
1965.7 馬爾代夫 亞洲
1965.8 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 亞洲
1966.5 圭亞那 拉丁美洲
1966.9 博茨瓦納 非洲
1966.10 萊索托 非洲
1966.11 巴巴多斯 拉丁美洲
1967.11 南也門 亞洲
1968.1 瑙魯 大洋洲
1968.3 毛里求斯 非洲
1968.9 斯威士闌 非洲
1970.6 湯加 大洋洲
1970.8 阿曼 亞洲
1970.10 斐濟 大洋洲
1971.8 巴林 亞洲
1971.9 卡塔爾 亞洲
1971.12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亞洲
1973.7 巴哈馬 拉丁美洲
1974.2 格林納達 拉丁美洲
1975.9 巴布亞新畿內亞 大洋洲
1976.6 塞舌爾 非洲
1978.7 所羅門群島 大洋洲
1978.10 圖瓦盧 大洋洲
1978.11 多米尼加聯邦 拉丁美洲
1979.7 基理巴斯 大洋洲
1979.2 聖盧西亞 拉丁美洲
1979.10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拉丁美洲
1980.4 津巴布韋 非洲
1980.7 瓦努阿圖 大洋洲
1981.9 伯利茲 拉丁美洲
1981.11 安提瓜和巴布達 拉丁美洲
1983.9 聖克利斯托夫一尼維斯 拉丁美洲
1984.1 文萊蘇丹國 亞洲
1990.3 納米比亞 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