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迷社會裡的斑斕自我 - 李國泉的《影像遊戲》展』 撰文:劉建華
一些怪異的數碼圖像,卻竟能叫人喚來會心的微笑。李國泉在百老匯電影中心擺的《影像遊戲》 數碼繪畫,是少數真能訴說我們生活經驗的作品。是否數碼科技產物到頭來並不重要,藝術重視 的到底仍是人對生活的觸覺。你或可嘲笑作品設計學院的插畫習作味過濃,但別忘藝術同樣重視 作者的誠意,甚至遠超於技術的枝枝末末。至少我在那裡看不到抱怨看不明藝術的觀者,相反我 還看到年輕人一幅接一幅津津有味地在細心閱讀;李國泉這種不起眼的展覽,我以為好叫那些只 懂抱怨觀者不投入的藝術圈中人好好自我檢討一番。
【投身大都會的經歷】
筆者看李國泉的作品感覺到一份親切感,並非僅因和他是大學藝術系裡名符其實的同窗,而是作 品裡攜有了我們一輩人投身社會的成長體驗。屈指一算,已不經不覺離開了校園六、七個年頭, 在社會商場也打混了話長不長、話短不短的日子,每日為口奔馳、捱生捱死。北上、轉工、失業 ,散拖、結婚、移民,生活各式其色。但在這份(可能是自製的)忙碌中,學習藝術日子的經歷 ,始終留在腦底未被忘懷;有時為工作需要學習了些電腦科技新知識,都總想試看看有沒有什麼 搞作的潛力。不知道李國泉的數碼繪畫,是否也因近似的機遇而生?
李國泉展出的十來幅「畫」作,驟眼即可分作兩組,一組是白底單色,一組是以藍綠調子為主。 兩組手法處理其實頗為類同,都是以勾線形式把簡化的人物形象放置於某個具體的處境中;其第 一組作品的碎屑線條,難免使人想起漫畫家應霽帶點騷(鬚)味的漫畫風格;我比國泉「小看」漫 畫得多,但無意義的濃密肌理,配以漫畫卡通化的風格,卻巧妙營造了現代生活焦慮感和幽默感 的張力性結合。
至於第二組作品的點線安排,無疑更有規律,在平面化案花中卻又具放射、旋轉等效果,動感雖 然澎湃卻來得沒有深度,猶如平凡生活偶有表面化點綴的過眼煙花。數碼繪畫的複雜層次感本來 就是在平面上模擬的,作品平平的帆布連同本身已平面化的圖像,再加上工整的畫框給出的觀感 ,我以為始終不及他自己當年在文化中心展出、畫在傘底的作品來得別俱生活朝氣。在單向度社 會下的生活可能注定就是這樣,忙碌緊湊卻無生活氣息。
不過無謂拘泥於形式或媒體,李國泉今次展出作品的戲肉是其對於社會的觸覺把握。兩組作品的 真正不同之處,主要是在內容的觀點角度這方面。前一組的題材講的是社會的集體意識,以香港 社會整體的經濟低迷狀況為對象,敏銳的捕捉到金融「風暴」、「谷底」、「旋渦」等述語的形 象性;至於第二組,則是較為從個人/私人「自由」、「安全感」等經驗出發,當然人依舊沒可能 輕易走出社會種種框框(軑盤、牢籠、時鐘等意象)之外。
每幅畫作也有些完整句子的標題,率真淺白、沒有慣見藝術作品標題的故弄玄虛。任何人也必定 碰都過類似的生活或工作經驗:迫於無奈要應酬一些口水多過茶、口沬橫飛的人、或感覺時間不 夠用,被指針趕著走做人,又或同坐一條船,無協調餘地,身不由己,被上司或大潮流所指左指 右。這些簡單主題,每每引人共鳴,卻可能引太習以為常而鮮有創作人問津。李國泉的旁白都是 以我或我們為敘事點,既有第一身的親切感,卻又能冷眼來看自己的處境,在大時代中保持個人 的清醒。
【調整生活觀點的時機】
經金融風暴一役,市道低迷又是給我們社會新丁的一個難關考驗。有些人認為年輕一代在八十年 代的富裕中成長,沒有捱過世界,面在社會目前的困境沒有自救的堅韌力,太容易一倒不起;但 從李國泉的例子來看,這說法似乎又未必準確。其中的一幅作品就表達了在低迷困境裡不論做什 點,硬是祗顧爭錢、爭面子(不自量力地爭作文化大都會),沒有長遠的胸襟(怎麼不能好好周 詳申辦下下一屆亞運?城市規劃等於無規劃、隨特首構思改完又改)。世界其實滿是沒有一個「 世界之最」卻一樣可以活得安好、甚至比「世界之最」還安好的地方。手執負資產的人可能會慨 嘆生不逢時,但經濟泡沬一日未爆,大家都樂意幻想它們「可持續發展」,又繼續玩這個可升可 跌的遊戲。在急功近利的社會中浮沉打滾,藝術提供了我停下來歇歇腳、思考人生的機會,不經 意竟就說起教來。
李國泉這幾年在社會打滾換來的閱歷比我厚得多,因此可能反懂得收斂,更能體味人生種種詭弔 。人既求「安居」,卻又怕「牢籠」,這種恆存的悖論正是其一作品的主題。在鄰旁的另一作品 ,李國泉似乎回答了為何選擇了利用藝術的媒體來詮釋這些問題的因由:它既使真實變得「清晰 」、卻又同也同時把真實「模糊」起來。但若這真是藝術語言迷人的地方,老實說,作為「旁白 」的「題目」確是「冗長」了點,雖然文字意象方面不差。更基本的問題是這種方式本身就頗難 討好,形象不是畫公仔劃出腸,就是過於曖昧,標題太過淺白,又會將畫面淪為「插圖」。
幸好李國泉看得開,「遊於意、戲於圖」,將電腦媒體的油繪效果發揮得頗為淋漓;習藝能自得 其樂,本是持續工餘創作所不能或缺的動力泉源,這和藝壇「媚俗」的糊口壓力生存方式畢竟有 異。藝術思維溶入於生活,是現代之後和藝壇再各不相干的藝術走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