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Page>   <Contents>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行为生态学,嘲笑我的一生
 
 

       丑  陋  的  孔  雀

             ──人体审美的社会生物学
 
 

                姜 永 进


作者说明:

  1. 《孔雀》章页虽短,然而她却是一位专业的行为学者六年心血的第一粒结
晶。这颗晶体对于专业人员是谷氨酸纳,对普通民众则是味精。
  2. 文中的某些观点,如第二章关于孔雀尾巴的争论、第四章关于美貌和智力
的关系和人体美的地域差异, 曾在《大自然》、《中国青年报》和《自然与人》
等报刊登载。
  3. 发表于《自然与人》96年第2期的“地灵何以人杰”获第八界全国十家
科普期刊科普创作一等奖。
  4. 联系人:姜永进,青海省西宁市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810001
Email:  jiangyongjin@hotmail.com
Home :  http://www.oocities.org/yongjinjiang/

                        作者 姜永进



 
            内 容 简 介

  社会生物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社会的生物学基础的科学,经过二十年的艰辛历
程她日臻成熟,对传统的生物学、行为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等众多学科产生
了广泛的影响。本书作者依据社会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直观的
描述、广泛的比较和严密的推论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人体美的进化史和人类性行为的
社会生物学涵义,其中的理论尝试和思辩结果在国内外都是绝无仅有的,能引发各
层次读者的反思和共鸣。
  从毛茸茸的猿猴到冰清玉洁的女体不是神话;人类体型的进化史就是生殖利益
的竞争史;女人的进化过程是欺骗和夸张的过程;男人的进化过程则是竞争和精子
竞争的过程......通过解析人体审美的进化史,读者会体悟出欺骗导致和谐、夸张
产生美、残疾有利于生殖这一生命界的审美起源。


              作 者 简 介

  姜永进,男,1965年12月生。198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1989年获中
国科学院理学硕士学位,专业为动物行为生态学。从1989年开始,在熟练掌握动物
行为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人类行为生态学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的社会生
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书是作者对人体形态进化的独特思维的产物,也是这方
面首次综合的尝试。


              作 者 自 序

                〈一〉

  科学没有国界、没有阶级性、没有善恶美丑之分,科学也应独立于道德。所以,
日本的广岛与长崎在片刻之间被两颗原子弹毁灭,没有人因此而非难爱因斯坦;希
特勒追杀犹太人比我们灭鼠还要狠心,还要彻底,也没有人指责达尔文;同样,现
在有些人学会用B超检查胎儿的性别以便有选择性地流产,但人们并没有追究B超
到底是谁发明的。
  我们度过了划分“反动学术权威”的年代,我们的科学家们可以毫不掩饰地承
认“只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工作。这是时代的进步。所以,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
我们可以读到,因为它将政治从道德中独立出来;李宗吾的《厚黑学》在市面上兜
售,因为他在讨论人的本性──不管其论述是否公正;中国国际93大专辩论会最
后的决赛是复旦队(攻方:主张人性本恶)对台北队(首方:主张人性本善),我
们高兴地看到,复旦队获胜,只因为他们的辩术高超──也可能他们的观点本来就
正确。
  在本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发生了一场革命,即社会生物主义的崛起。争端由
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E.O.威尔逊挑起;他写了一本《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我国有节译本),在整个西方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他试图用动物行为生态学理
论来解释人类、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威尔逊是继达尔文之后最彻底的社会生物主
义者, 波士顿的“人类社会生物学研究小组”甚至把他与希特勒相提并论,这一方
面反映了人们的偏见,也折射出人们心中希特勒的阴影,因为希特勒也是达尔文的
信徒。 所以毫不奇怪, 定于九二年在马里兰召开的“犯罪遗传学大会”因为人们
的担心而搁浅。
  然而, 偏见不等于事实, 政治不等于科学, 社会生物学的胜利毋庸置疑,其边
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生物学范畴,引发了人们对人类自身的重新思考和认识。今
天,明智的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家纷纷以社会生
物学为武器,站在全新的立场上探索人类行为及心理的生物学根源和演化。虽然至
今人们仍会为某些细节争论不休,例如,女权主义者会因为行为学家用共享妻子
(wife-sharing)代替一妻多夫制(polyandry)而质问,为什么不用共享丈夫
(husband-sharing)来替代一夫多妻制(polygyny),但西方世界还是很快地平静下
来,从容不迫地接受了这一事实。科学家们并没有因为社会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直接
指向了人而否认它的科学性。美国科学家会指出黑人有高于白人五、六倍的“暴力
基因”,但决不会动摇他们种族平等的观念。就象达尔文相信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
他在和表姐在一起时决不会突然想起她和黑猩猩有什么关系。
  人类是古猿几百万年超速进化的直接产物,同时也是几十亿年生命进化的最辉
煌的奇迹,其中有多少奥秘会令人眼花燎乱,但我们对此却无知得可怜,如同盲视
(blind-sight),我们会随转动的物体而转动眼球,却不承认“看到了”,因为我
们的视觉中枢失去了功能。我们不只要用眼睛看人类,也要用脑“看”。但是我们
大脑中的“人类行为中枢”发育不良,我们缺少这方面的营养。我们读弗罗伊德的
“泛性论”,我们便相信人体内有“里比多”(拉丁文libido,性欲之意);我们
读波伏娃的《女人──第二性》,我们便相信性别角色是社会学习的结果,我们会
认为女人的撒娇是学习来的。但是,波伏娃无法否认,男孩的“鸡鸡”不是学来的。
其次,我们还可以读到较为实用的《人类行为观察》,观点相对陈旧的《裸猿》,
以及比较抽象的《自私的基因》和《普罗米修斯之火》等为数有限的汉译名著;再
没有什么可以填充我们大脑中的“人类行为中枢”。
  为了增加读者对人类进化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我将极尽所能阐释人体形态和审
美心态的进化,并要将猩猩和人类、男人和女人、黄种人和白种人做一些比较,其
中难免有不妥或冒犯之处,还望各界读者开恩,不要给我戴上性别歧视、沙文主义
或物种主义的高帽。

                〈二〉

  人类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七情六欲可以看作是一个庞大的软件包,必有其硬件支
持和运行环境:硬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躯体和大脑;作为运行环境的软件系统(本
能)也是经过祖先的严密选择和发展,固化在我们的大脑之中,具有持久的稳定性,
贯穿于我们的直立远祖直到今天,并将延续到我们的千秋后代。本书中论及的人体
审美的生物学根源便是人类心理正常运行的主要支持环境之一。
  生命的最根本特点是自我复制,即生殖;高等生命形式的主要生殖方式是有性
生殖。所以,要解释任何高等生物的生物学问题,最终都要挖掘其生殖与性利益的
根源。作者在分析人体审美的生物学的过程中完全遵从上述的路线,从最根本的层
次入手,彻底追溯人类形体的起源与进化历程。
  用人类自己发明和约定的语言来实现这种尝试是很困难的,因为人体的“形”
与“容”本身几乎无法再解释和还原,只能借助“形容词”来描述。所以,读者将
会发现,本书的作者并未试图重新定义或描述人体美,而是在极力阐释人体美的生
物学含义,追溯人体美的进化史。我们没有必要学习什么是人体美,从我们的满身
茸毛的祖先到今天拥有光润肌肤的智人,人类总是能够用自己的五官──而不是大
脑──感觉到美。祖先留在我们体内的里比多(此处指原欲, 即广义的潜意识)教
会我们认识女性美的特征,但要知道为什么这就是美,则要靠我们的大脑皮层,需
要学习,需要顿悟,要用你的一生来回答,要耗尽人类的全部智慧。
  贯穿全书的只有三个字:为什么。读者将从一些简单得不用回答,或者复杂得
无法回答的为什么中去想象人类的最后学问是什么。

               〈三〉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
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从旧石器时代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都
莫不是如此。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人们,对身外之物追求的越多,对自身的了解越
少。于是,我越来越迫切地感到,作为一个专业的行为学者,在这方面做一点努力,
让国人在商海搏击的闲遐之余了解一点祖先的故事,了解一点自己身上的故事,自
当责无旁贷。
  在行为学研究领域,西方的高级学者会从容不迫地撰文讨论“我为什么对我的
姐妹没有性的兴趣”,而中国学者除了观察老鼠的交配行为,至多能描述到猴子的
性搔扰,对人类行为是绝口不提的。这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中国的行为学
者无力渗入人类领域,由于知识面的限制,他们只能严守专业研究的一方土地。倘
若如此,那我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了。其二,他们对人类行为的认识远比我精深,但
却认为拼凑这样的通俗读物有损于科学家高洁的形象,也有辱于行为学这门严肃的
科学,如同音乐家对于流行歌曲之不齿。若果真如此,那我就是大逆不道,有愧于
培育我的导师和研究所。总之,我是在重重压力之下,在恐惧与自责之中开始本书
的写作的。

               〈四〉

  本书既可作为普通民众的消闲之物,亦可供专家学者参稽之用,故写作风格有
些不伦不类,让人哭笑不得。对于一般公众,书中的生物学知识过多,恐怕有损于
读者的兴趣,某些联想会让人生出牵强附会之感。对于专业学者,则有夸饰轻佻、
哗众取宠之嫌,有多处繁赘的申述更有画蛇添足、节外生枝之虞。所以,敬请各界
读者耗费一些耐心,好在本书篇幅不长,也节省我挨骂的时间。如果有幸能有几位
读者像读诗那样无拘于雕章琢句,不计较作者拙劣的文字能力,或许会从这干瘪的
文字中缕析出几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至言妙义。
  关于人类躯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只能二中择一,要么相信上帝,要么
相信达尔文。如果你相信上帝,那么你会发现,上帝并未告诉你他为何把人做成如
此的模样; 如果你相信达尔文,本书会给你一些启示和答案。
  指评人类行为与人类社会的生物学在我国已不是禁区,但几乎还是一个无人区,
十二亿人中不知有几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在这个领域中,作者真切地悟觉到
无力与孤独。为此,恳望能与对此有兴趣或有研究的各方人士加强交流,并希望读
者能对书中的谬误和遗缺给予指正。

 <Hom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