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國防之我見
前言:
"總體戰爭"一書,確立現代戰爭的總體觀念,闡揚戰爭之進行,須仰賴全體國民之參與以及國民心理、民生經濟相配合,方有克敵制勝之礎石。抗日戰爭起,全國軍民以堅實之國家觀念,集舉國之經濟力量,奮力抗敵,最終贏得光榮的勝利,此乃為總體戰爭理論之絕佳典範。現就全民國防之精神、環境與經濟保障三方面,分析我國現狀,論述如何達到具總體概念之全民國防。
一、確立全民之國家觀念
國防原單指軍事設施與組織建設,現代之國防則兼指國民之國家觀念。我國之軍事建設方面,在國軍陸續實施精實案、組織再造方案與各軍種武器之換裝後,純就軍事力量而言,已可躋身於世界一流國家之列。然我國民之國家觀念卻無法跟上軍事建設之腳步。由於我國際地位特殊之影響,一般國民對於國家普遍存有認同上之障礙,知有台灣而不知有中華民國,知有省籍而不知有國家。因此,確立全民之國家觀念,就是建立全民國防首要之途。
確立全民國家觀念重要的方式為:
※平衡多元化發展與國家觀念的建設:
發展多元化,為近年來所流行的一句口號,教育部推行鄉土語言,民間團體崇尚鄉土文化。這樣的現象或許是順應無可阻逆的自主化趨勢。但我們卻忽略了培養國家精神與國民對國家定位的認識。處於兩者發展的失衡,我們要讓國民認識中華民國之實際存在。在特殊的歷史因素,與國際環境的影響之下,應讓國民瞭解到,中華民國境遇之危殆與否,繫於全體國民對國家之正確體認與支持。唯有多元化發展與國家觀念建設之平衡,培養出具備土地意識與國家觀念之健全國民,全民國防之精神基礎才能確立。
二、建立全民之法治精神
國家觀念如果是全民國防的精神基礎,法治精神就是它的生存環境。法治精神是否落實,其標準在於全體國民對法律制度,法令規章所抱持的態度是否足以使社會秩序達到一平衡狀態以及穩定進步。有穩定的秩序,政令得以順利推行,國民安居樂業,進一步發展全民之經濟環境,國防始獲得長久之經濟力量保障。
物質享受漸豐,但社會秩序的敗壞,卻是幾十年所未曾見。治安亮起紅燈,政令推行不彰,國民無秩序觀念,不合宜的法令未見修改,司法制度不受國民信任等諸多問題,造成人心浮動,恐慌前景的黑暗,自然無法團結一心。因此,建立全民之法治精神,才能打造全民國防之生存環境。
建立全民之法治精神重要方法為:
※改善法治教育之方式:
法治教育已在教育體制下紮根,其教育方式多著重於法令之規範,教導守法國民所不應為之行為,但國民僅僅知悉法令規定,而不知規定的意涵與功用,造成國民知法而不守法。故法治教育的重點,除法令規範外,尚應注重使國民明白規定之意義與作用,讓國民確實了解遵行法令與自身安全、社會安定息息相關,如此,必可使國民自發且樂於遵守法令之規定。
※修改不合時宜,窒礙難行之法令:
法令之規定應隨時空之進步而有所更定,以確保國民可確實守法而無所怨,公務員執法亦合情、合理,而無難以執行之憂慮。
※提高司法人員之素質:
國民對司法制度的不信任,其原因有二,其一為司法裁判不為當事人所信服,其二為司法人員執法能力不足。司法裁判無法服人,肇因於國民對法律規定的不了解,以及裁判人員的素質良萎不齊,司法見解紛雜,難以服眾。執法人員於執法時,亦有執行不力與執法技巧不佳而為人詬病之缺失。解決之途徑,除加強國民法治教育外,更應從改善司法人員素質著手,嚴格評核,剔除不適任者,加強人員之訓練及教育,以增加國民對司法制度之信賴感,進而共同維護司法尊嚴,發揚法治精神。
三、穩定全民之經濟環境
國家整體防衛力量,需依恃強大經濟能量為其後盾。我國之經濟於亞洲,甚或在世界舞台上,都佔有一席之地,然而,不斷攀升的失業率、勞資糾紛頻傳、外資的撤離、國內廠商赴海外投資者日眾,國民對國家經濟的未來,抱持著悲觀的態度,對經濟環境的不信任,讓經濟能量不斷的流失。故穩定全民之經濟環境,方可使全民國防有可信賴之保障。
穩定全民之經濟環境重要的方法為:
※平衡產業升級與傳統產業之延續
目前最嚴重的經濟問題為傳統產業之競爭力不足,東南亞、大陸等地區,廉價的生產成本,吸引著外資的投入。相對而言,原本投資我國之外商,亦有向外遷移的趨勢,就連本國的中小企業,也有跨出國門的打算。
政府為因應此一現象,提倡產業升級政策,雖可彌補傳統產業所失去的利潤空間,但間接的造成失業人口增加的問題。產業升級的正面意義為提昇產業競爭力,但其反面代表著技術能力不足以銜接升級後產業技術所需的勞動人口將日漸增加。政府在提倡產業升級的同時,亦應維護傳統產業的生存,輔以學校及進修教育的高技術勞工養成方式,逐步改進勞工技術水平。既可以提昇勞工就業能力,亦可漸次淘汰低勞力技術之傳統產業,達到產業升級的正面意義。如此,當可穩定全民之經濟環境,提供全民國防最堅實之保障。
結語:
全民國防植基於心理之精神環境、生存之社會環境與提供保障之經濟環境,三者環環相扣,密不可分,配合我國軍現代化之軍備與組織,必能達到寓國防於全民之終程目標,確保我國家之安全。
註: 國防部與聯合報系合辦徵文比賽入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