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語言教育的省思 教育部預定90學年實施國小鄉土語言課程,且為”必選修”這項政策萬一真的付諸實行.對於民眾來說,恐怕是弊多於利的一件事. 語言對一般人而言,最大的功用在於溝通思想感情,語言的不同,往往也能夠用來區分地域與文化的異同.我並不是很清楚提倡所謂”鄉土語言”這些人士的目的是什麼?但我看到的,是對社會產生了很嚴重的分裂作用,政府當年雖然以不適當的手段,強力的使一般民眾接受國家所規定之官方語言.雖然方法手段不適當,但是總體來說,對於一個國家的團結發展是有益處的. 語言的不同,最明顯之處表現於人與人的溝通,語言不同,就無法溝通.舊約聖經”創世紀”十一章,耶和華為了不讓人們造通天塔而使人們的語言不再統一,讓人們無法團結造塔.這是為什麼一個國家最起碼要有一種官方語言,才能夠團結一國之人,凝聚向心力. 雖然有論者謂新加坡或瑞士有多種官方語言,但是造成多語併行的現實是有其複雜的歷史和地域以及種族背景,並不能將所有的例子套用在台灣之上. 當然就多元化社會的角度來講,提倡鄉土語言雖然有助於發展不同的族群文化.但是用強迫學習的方式,是否會讓原本不存在於這個時空的省籍或是族群問題成為現實呢?真的需要硬生生的劃清原本居住於不同地域人民的界線嗎?更何況用以滿足政客用來蓋上認同台灣的大帽子. 無可否認的,現在使用於台灣的語言並不是只有一種,我們應該尊重這個現實,以及由其所產生的歷史文化. 我們對於一國語言的態度,應該是以官方語言為主,而保護鄉土語言的發展,但如今教育部卻在政治團體與政客的壓力之下準備將鄉土語言列為必選修的課程,強迫學童學習,不但剝奪了人民對其語言文化選擇的自由,且造成原本為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完整體制的混亂. 我認為較理想的方式是學校提供不同種類的鄉土語言,可供學生自由選擇,而不強迫學習,如此方可謂為多元化且自由的語言文化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