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怎樣廣大發展機會

中國加入世貿後對香港中藥業的影響

中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 對香港中藥轉只業既有正面影響, 也起了負面作用。簡單來說, 隨著中國入世貿組織後, 大幅削減關稅, 消除各種貿易壁壘,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出口的機會增多, 亦意味著中國對外開放多的市場, 以短期來看, 香港中藥轉口業, 將會扮演更重要的中介角色。由於鼓勵外商來華投資, 而香港作為跨國公司和台資企業進軍中國內地市場的中轉站作用, 也可望進一步增強, 從而為香港中藥業發展帶來新動力。但以長遠的角度來看, 香港未來的中介地位將會受到大挑戰, 亦由於關稅削減, 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多的外資財團直接進入中國內地, 假如香港政府和工商界不能保持清醒頭腦及加快提升自身的質素, 相信長遠地將會失去中介的地位。香港中藥業目前面對的問題是如何把握機遇, 鞏固作為中國與外國的長遠橋樑角色。

現時香港中藥轉口的市場, 以歐美, 日本和台灣為主。以下我們逐一分柝這幾個主要市場。在中國加入世貿後, 所帶來的沖激和轉妥, 以及香港怎樣用本身有利的因素, 發展更廣的市場空間。

 

 

歐美市場 (入世前後市場不同)

在世界回歸自然潮流沖激下, 植物藥用倍受重視。而歐洲人認為植物藥來自中國, 近幾年來歐洲對植物藥的需求和發展, 給中藥堂堂正正進入歐洲國家提供了機會。根據國際市場統計, 歐洲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植物藥市場, 佔全世界植物藥銷售額的44.8%, 而北美國佔10.3%。歐洲是中藥一個極大的潛在市場, 根據歐共體和美國等在1990年成立的國際協調委員會”(IC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anization)有關會識及協議, 當一種中藥產品能進入歐共體市場, 對其繼進入美國市場也顯然大有幫助。

現時中藥要打入歐美市場, 最大的問題並非監管的問題, 而是令外國人相信中藥具有治療效用。之前我們已提及中國加入世貿後, 如何解決外國人對中藥的誤解, 以及增加他們對中藥的認識, 加上技術得以交流, 相信有助中藥達至世界水平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由於歐美買家將會向具有國際標準的大藥廠訂購產品, 可見中國加入世貿, 更有助中藥進攻和發展歐美市場。

 

日本市場 (入世前後的市場不同)

中藥自公元八世紀傳入日本, 迅即大受歡迎, 被日本人廣泛採用作為主要治病方法。到了一九七六年, 日本政府實施新政策, 約四十種漢方成藥獲批准使用, 中藥於是在日本掀起熱潮。其後十年, 日本各醫療機構採用中藥比例激增。目前, 逾半數醫師處方時會兼用中藥。

日本市場對中藥的需求激增, 除了因為中藥重新得到推崇外, 日本人的保健意識增加亦是主要原因之一。消費者日益重視健康, 也開始注意加強抵抗疾病的能力。目前, 日本的保健產品市場總值估計為三百億港元, 其中中藥產品佔十八億港元。可見日本的中藥市場頗大。

現時, 中藥要打入日本市場要面對的最大問題是, 日本保健產品消費者對於本身認為有效的品牌相當忠心, 不會隨便因為價錢差別而放棄喜愛的品牌, 改用較廉宜的陌生牌子。而在選擇中藥時, 日本消費者對產品的聲譽最為注重, 他們對可靠的品牌和產地十分信賴, 又有在中國本土製造的中藥才被視為正貨, 尤以四川, 湖南和江西等最受歡迎。現時, 日本製造的漢方藥物幾乎完全採用進口中藥材, 其中超過七成來自中國。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 以上問題可逐一解決, 由於增加了中藥的宣傳, 加上國際的認可, 相信要增加其聲譽和品牌有相當大的幫助, 自然有助打入日本市場。

既然中藥在歐美及日本市場都有發展的潛力, 力上中國入世貿後, 帶來種種有利的因素, 香港又如何用這些價勢及其本身已有中介角色, 開發更廣的市場空間呢?

過去中藥在中國市場雖然不能說是香港人的天下, 但由於歐美及日本等到中國投資較少, 香港佔盡中介優勢是事實。以往中國大部份的中藥出口, 都經由本港轉口, 現在中國入世, 出口量自然上升, 短期來說, 也有助香港中藥的轉口業發展。加上現時內地還缺乏技術人才, 香港大可考慮與內地藥廠合作, 提供技術支援, 使中藥至國際標準。另外香港亦可提供一些增值服務, 包括為中藥包裝品牌和簡便易用方面做足宣傳, 以及品質管理的專門知識, 相信中國加入世貿後, 也有助香港中藥轉口業發展的。

台灣市場

中國加入世貿後, 相信影響最大的中藥市場是台灣。歷來香港作為國際貿易, 金融, 航運中心, 一直與台灣保持著較密切經貿關係。特別是中國對外開放, 以及1987年底, 台灣開始打開兩岸民間交流大門之後, 台港關係日趨密切, 香港中介地位更為突出。

10年來, 台港兩地的貿易迅速發展。於(1977)年台灣通過香港轉口的貨值為(295.81)億港元, 而其中有 or % 是中藥轉口, 香港又是台灣的第三大貿易夥伴, 只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自由於台灣當局禁止海峽兩岸直接貿易, 故多 年來台灣與內地都以香港為第三地開展間接籫易, 當然中藥出口並不例外。

隨著港台兩地經貿發展, 多個台灣貿易機構相繼在港設立, 其中亦包括中藥業的商會。於19903月更成立了香港台灣商會, 其宗旨是台商人促進經貿往來和投資做好搭橋鋪路的工作。到1997, 台灣在香設立的地區總部冇8, 地區辦事處19, 這些都有助香港作台灣和內地中介角色, 市有助香港為內地轉口中藥到台灣。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 市場開於, 台灣與中國兩岸不斷尋求失識, 希望能促進兩岸和平相處走向統一。今年7, 由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主辦的中國和系統研討會更是渻空前, 參與者多達200多餘人, 當前討論的問題是三通, “三通的意思是兩岸可自由通訊, 通商和通郵, 假如台灣當局能達成三通協議, 相信受最大影響的是香港的轉口業, 當然也包括了中藥轉口。

中國大削減關稅, 加上市場開放, 如兩岸能尋求知識, 相信台灣不會再以香港為第三地”, 會直接與內地貿易, 但當前, 由於台灣當局柜絕三通”, 台商在內地的中藥貿易, 仍會通過香港第三地進行。因此, 今後一般時間內, 相信香港中藥業的中介和轉口貿易的地位將不會太大的轉變。

總括而言, 中國加入世貿, 在短期內確為香港中藥轉口業, 帶來發展的空間, 他長遠而言, 香港還要裝備自已, 才能保持命中介角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