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不忘吳大帝孫權坐擁江東,與曹操劉備鼎足抗衡,三分天下,就是一代梟雄也不得不喟然讚嘆「生子當如孫仲謀」。世人卻忘了這位少年君主所據有的一片基業,是兩個少年英雄只憑一旅軍隊在沙場上縱橫馳騁打下來的。

            從周瑜與孫策兩個少年的相遇相知,從周瑜為孫策出生入死運籌帷幄,就注定了曹操統一無望,劉備復漢無期,注定了周瑜將短暫而璀璨的一生奉獻給孫氏兄弟,注定江東自有一番風雲起…

列曜下舒城
龍虎會風雲
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年少萬兜鍪
不許人間見白頭

 

 

列曜下舒城

        公元175年,一顆閃耀的將星降臨人間,誕生於廬江舒城一戶姓周的世家望族。

        這個孩子日後將成為一代名將,光芒耀眼,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代中,創出轟轟烈烈的一番事業;為孫策打下南方一隅,雄霸江東;更打下飲譽古今的赤壁之戰,奠定天下三分之局。

        孩子姓周名瑜,字公瑾,便是後來東吳那位位極人臣的軍師。

        周家可說是個官宦世家,在漢朝世代為官周瑜的堂祖父周景,以及周景的兒子周忠皆為漢朝太尉,周景之父周榮、周章、周和皆為尚書令,而周瑜的父親周異則是洛陽縣令。

        周郎文武兼資,才華橫溢,既愛讀兵法又精於音律,即使酒酣耳熱之時,也能回首指出曲子的錯誤之處,故有『曲有誤,周郎顧』的美談。

        少年周瑜長得資質風流,氣宇軒昂,加上一身文韜武略,蛟龍又豈是池中物?等待的正是一個振翅高飛的機會。

 

龍虎會風雲

        認識孫策,是周瑜改變一生的奇緣,從此一步一步奔向萬里封侯、揚名立萬之門。

        時值漢朝末年,世道紛亂,人心不古,道人妖言惑眾。太平道的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為號召,招納信眾數十萬,起兵直攻洛陽。當時宦官盈朝,君主年幼,中央力弱,各地方政府或豪強乃自組義軍,戴著勤王的冠冕擁兵割據。其中,西涼太守董卓更藉入京殺盡宦官為名,挾天子以今諸侯,獨攬大權。關東各州郡將領乃起兵討伐董卓,以袁紹為盟主。當時,孫策的父親孫堅投到袁術麾下,並由袁術舉薦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參與討伐董卓。

        為減少後顧之憂,孫堅將家眷移到廬江舒城,從此改變兩個少年的一生。

        孫策和周瑜就在這個時候結識,由於孫策只年長周瑜一個月,故二人倍感投緣。孫郎英姿颯爽,剛毅豪邁,周郎儒雅風流,豐神俊朗,兩雄相遇,如龍虎會風雲。

        (《江表傳》載,孫堅被朱儁上表為佐軍後,乃留家眷於壽春。當時孫策喜愛結交賢人志士,聲譽甚廣,周瑜也風聞孫郎名聲,遂自舒城來拜會,二人「推結分好,義同斷金」,並勸孫策移居舒城,孫策亦答應了。)

        周瑜更把周家的道南大宅讓給孫策居住,還專誠拜見孫策的母親,彼此成為通家之好,有無共通。

        虎嘯龍吟,且看兩個少年英雄如何為江東翻起滔天巨浪!

 

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各路州郡將領大多濫竽充數,只求擁兵自保。真正拚命的只有曹操和孫堅。

        公元191年,孫堅初戰董卓失利,但很快即捲土重來,再會董卓於陽人,大敗董卓大將華雄,並斬其首級。董卓畏其鋒芒,試圖以結親籠絡,但遭孫堅義正辭嚴的拒絕︰『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孫堅軍隊銳不可當,長驅直進,率先攻入洛陽,董卓挾持獻帝逃離 。

        皇室至此名存實亡,各路將領據地稱王,中原成為殺戮戰場,汰弱留強,局勢風雲幻變。

        董卓不久為其部下司徒王允計殺,曹操與袁紹稱雄北方,爭一日之長短。孫堅則受袁術之命征荊州劉表,卻在襄陽被伏身死,終年三十七歲。

        其時孫策以十七歲之齡,接收了他父親的軍隊,跟隨袁術,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至於周瑜,則投靠其當丹陽太守的叔父周尚,嶄露頭角,開始展現其卓越的軍事才華。

        孫策雖投效了袁術,然而龍遊淺水,始終鬱鬱不得志。袁術曾許孫策九江太寸一職,最後卻派了丹陽人陳紀出任,後來袁術又遣孫策攻打廬江太守陸康,並答應事成後讓他當廬江太守,孫策果真把陸康打敗了,而袁術卻改派劉勛出任太守

        興平二年 (公元195)孫策以助舅舅吳景、堂兄孫賁為名,向袁術借兵曲阿劉繇。袁術曾兩次失信於他,知他懷恨在心,況且袁術根本不看好孫策能打敗曲阿劉繇和會稽王朗,但既然可藉此對付劉繇,又可試圖經略江東,也樂得做個順水人情, 故便答允孫策。袁術乃上表孫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並給予他一千多名兵士、數十匹馬匹,另有數百名賓客自願跟隨孫策出發。孫策一路上招兵買馬,到達歷陽時,兵士已累積至五六千人。

        孫策領兵下江東之時,修書周瑜,請他前來共謀大事。周瑜接到孫策的書信後,立刻為他張羅一些兵力和糧食,率軍到歷陽會合孫策。孫策感動不已,乃對周瑜說︰『吾得卿,諧也。』

        兩個少年再度相遇,策馬揚鞭,加入逐鹿中原的行列。

        兩人憑一支小小的軍隊,從歷陽起兵,攻下橫江的樊能、于麋,大破當利口的張英,又敗秣陵的笮融和薛禮,再陷湖熟、江乘,連戰皆捷,「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最後攻入曲阿,如入無人之境,劉繇敗走。

        其時孫策勢如破竹地翦滅群雄,江東大地瑟縮顫抖於小霸王腳下,故百姓聞得孫郎將至,皆嚇得魂飛魄散,但孫策軍隊號令嚴明,兵士皆「不敢擄掠,雞犬菜茹,一無所犯,民乃大悅。」破城後,對投降軍士一概免其罪,「樂從軍者」全家免賦稅,不從者亦不勉強,各方兵士乃樂於追從,此時孫策的軍隊已有數萬人,足以平定吳郡和會稽等地,故請周瑜返回丹陽坐鎮。

        不久,袁術派其堂弟袁胤出任丹陽太守,把周尚和周瑜還於壽春,並想拜周瑜為將軍,周瑜認為袁術是個難成大事的二流角色,乃自薦出任居巢長,欲『假途東歸』,伺機回到孫策身邊。

        其時,周瑜聽聞東城人魯肅的名聲,便帶領數百人登門拜訪魯肅。周瑜並請求魯肅賜予他們軍隊一些糧食,魯肅乃領周瑜到穀倉,周瑜看到有兩囷米,各有三千斛,魯肅把其中一囷贈與周瑜,魯氏的慷慨教周瑜甚為訝異,二人大有相逢恨晚之感。

        袁術也對魯肅甚為欣賞,欲任其為東城長,但魯肅認為袁術這種人難成氣候,便沒有答應,反而他對周瑜則甚為欣賞,遂扶老攜幼帶了百多人來投效周瑜。後來周瑜返回孫策身邊時,魯肅本亦同行,但竟逢祖母故世,便又返回了東城。       

        公元196年,即建安元年,曹操把獻帝迎到許昌,自為丞相,把持朝政。

        孫策也在此時攻陷吳郡和會稽,許貢和王朗奔走,孫策自領會稽太守。

        建安二年,袁術在壽春稱帝,孫策命張紘修書責之,正式與袁術決裂。曹操早已風聞小霸王之威名,乃乘他與袁術決裂而加以籠絡,上表孫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

        公元198 (建安三年) ,周瑜棄官投奔孫策,孫策親自出迎,並封周瑜為建威中郎將,領兵二千人,馬匹五十,並為周瑜大宴賓客,奏樂鼓吹,修府第,所受之封賞無人能及,孫策並謂︰『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陽,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

        周瑜這年二十四歲,吳國中人皆稱呼他周郎。孫策鑑於周瑜在廬江一帶甚有威望,乃遣其屯兵牛渚,兼任春穀長。

        這時宣城以東已被孫策平定,但涇縣一帶還未臣服,孫策乃對之用兵,先敗祖郎,再伏太史慈。

        同時,曹操破呂布,使袁術失去緩衝。於是袁術北上投靠其兄袁紹,但病死途中。孫策想乘勢攻袁術治下的廬江,乃表面上與廬江太守劉勛結好,並勸其攻打上繚,劉勛見孫策竟把一塊大肥肉送到他面前,不吃倒 是暴殄天物。

        劉勛果真帶兵攻打上繚,孫策乃遣孫賁、孫輔率八千往彭澤截擊劉勛,自己則與江夏太守周瑜率二萬人襲取廬江,大破皖城,並以李術 取代劉勛為廬江太守。

        劉勛於彭澤被孫賁、孫輔軍大敗,劉勛落荒而逃,並向劉表麾下的黃祖求救,黃祖派其子黃射領軍五千人助劉勛,又為孫策所破,劉勛逃奔曹操。

        孫策乘勝追擊,率周瑜、呂範、程普、孫權、韓當、黃蓋等人攻打江夏黃祖,劉表遣其侄劉虎、南陽人韓晞率五千長矛兵助戰。孫策大敗劉虎軍,斬殺劉虎、韓晞等二萬多人,另「赴水溺者一萬餘口」,獲「船六千餘艘,財物山積」。

        周瑜和孫策兩人縱橫江東,如入無人之境,在北方與袁紹爭衡的曹操也為之震動。在無力兼顧南方情況下,乃先結好孫策,以侄女嫁孫策的幼弟孫匡,為兒子曹彰娶孫策侄女,並欲舉薦孫權及孫翊入朝廷為官。

        周瑜和孫策兩個青年將軍攻皖城的時候,也是合該有鳳來儀,竟意外獲得橋公的兩個女兒,二女皆天姿國色。結果孫策娶大橋,周瑜娶小橋,孫策對周瑜戲言︰『橋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英雄美人,不僅成為一時佳話,後世也為此平添不少風流傳說。

        小霸王之勢銳不可當,江東豪強聞風喪膽,豫州太守華歆不戰而降。

        至此,江東六郡初步平定,孫策乃遣周瑜鎮守巴丘 (今江西峽江)

        翌年,即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大戰於官渡,孫策本想乘機偷襲許昌,迎獻帝,言猶在耳,剛剛立隱陣腳的孫氏江山卻面臨一次重大的打擊。

        吳郡太守許貢曾上表朝廷,說孫策『與項籍相似』,『若放於外,必作世患』 ,這書其後被孫策意外截獲。吳郡太守許貢被孫策打敗後,投向嚴白虎,其後孫策滅了嚴白虎,便召見許貢,許貢以言語相激,孫策氣極而斬之。

        這年孫策駐軍丹徒,等待運送糧食之時,單騎出獵,被許貢門客伏 撃,孫策當場射倒了一人,但面頰還是被箭射中。孫策雖然傷重,但本來並非不可治癒的,大夫便曾囑咐孫策須「百日勿動」,可是孫策引鏡自照,看見面上的創口便激動起來,道︰「面如此,尚可建功立事乎?」引動了心氣,創口分裂 。       

        孫策臨終時,佩孫權以印綬,遺命周瑜和張昭共輔新主,這位『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的一代名將閉目而逝。

        周瑜披星戴月的趕回來為這位與自己有『骨肉之分』的小霸王奔喪。

        孫權把周瑜留下,拜其為中護軍,拜張昭為長史,共掌政事。

        孫權執掌江東第一次出兵,便是平定廬江太守李術的叛變,結果大獲全勝。

        建安七年,曹操挾新破袁紹之勢,下書孫權,著其遣質入朝。孫權那肯去當人質,但群臣猶豫不決,孫權氣極。

        這時他想起了周瑜,遂聯同周瑜一起拜見母親。

        周瑜果然不贊成送質,並說︰『昔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不滿百里之地,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割荊揚,至於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今將軍承父兄餘資,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泛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向無敵,有何逼迫而欲送質?質一人,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便見制於人也。極不過一侯印,僕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豈與南面稱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觀其變。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將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

        周瑜的一番議論目光遠大,切中要害,既指出江東有足與曹操抗衡的優勢,又道出遣質入朝的屈辱,對好勝逞強野心不少的孫權來說,正中下懷,頓消疑慮,連孫權的母親也大為讚歎︰『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

        建安八年 (公元203) ,孫權進兵江夏之時,山越乘機叛變,加上其弟孫翊被殺,遂不得不暫時收兵。建安十一年,周瑜領兵討平上饒及麻、保二屯等地,俘虜了萬餘人後,駐兵宮亭,黃祖卻於此時遣部將鄧龍進犯柴桑,周瑜立刻領兵抵敵,大敗敵軍,並生擒鄧龍。

        孫權正密鑼緊鼓地籌備再次用兵江夏,一則為報父仇,更重要是盡快實現『竟長江所極』的大業,與曹操抗衡。建安十三年春,孫權以周瑜為前部大督,進兵江夏,大獲全勝, 血洗沙羡,斬殺劉表大將黃祖。

 

年少萬兜鍪

        曹操自建安三年翦滅呂布以來,先逼死袁術於徐州,後大敗袁紹於官渡,軍威大振,稱雄北方。建安十三年,曹操又在鄴城修玄武池訓練水軍,這一切舉動,令江南彌漫著一片山雨欲來的氣氛,曹操揮軍南下的消息高唱入雲。

        建安十三年八月,劉表病逝,其幼子劉琮繼為荊州牧。曹操一到,劉琮舉州迎降。

        曹操兵不血刃地進佔荊州,並接收劉琮數十萬水軍和陸軍,劉備敗走江陵。

        劉備自投靠劉表以來,深得荊州豪傑的支持。魯肅乃進言孫權,主張以弔劉表為名,赴荊州了解劉備實力,藉以穩定荊州混亂之局,共同抵敵。

        魯肅在當陽遇上正在南撤的劉備,並說服劉備與東吳結盟。

        正當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進見孫權,勸服其聯合劉備共同抵敵之時,一封戰書又令孫權的態度猶豫起來。

        這時西蜀劉璋經己向曹操表示臣服,曹操眼見統一大業指日可待,乃修書孫權︰『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冶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面對曹操大軍壓境,東吳舉朝震動,『莫不向震失色』,孫權手足無措。張昭等人認為曹操挾天子之名出兵,出師有名,『今日拒之,事更不順』﹔加上曹操既得荊州,又收劉表水軍,東吳所恃的長江天險『已與我共之』,而且『勢力眾寡,又不可論』,迎擊曹操,有如螳臂擋車,所以『大計不如迎之』。其間只有魯肅極力主戰,遂乃建議孫權從鄱陽湖急召周瑜回柴桑。

        周瑜歷事兩朝,一直都是孫氏兄弟手下的頭號大將,東吳的第一軍師,在這個戰降不定的爭持下,他的話就關鍵箸江東的存亡。

        周瑜回到柴桑,把這群主降的臣子罵個無地自容︰『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間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 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

        周瑜昂然道︰『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周瑜清楚知道以東吳現時的實力,最多也只能籌集三萬人馬迎戰,他更清楚認識到,東吳一旦決定背城一戰,環顧江東,領兵迎擊曹操大軍的重任必然落在他身上。面對曹操號稱的堂堂八十萬大軍而面不改容,相比起那群瑟縮抖震的主降群臣,周瑜果擔得起那『萬人之英』的讚許。

        孫權陰霾的心情一掃而空︰『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孫權突然拔出佩刀砍掉面前桌子一角︰『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當夜周瑜再進見孫權︰『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以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

        孫權很為周瑜的才智、氣概、忠勇而感動,撫著周瑜的背,道︰『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快,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孫權乃拜周瑜為左都督、程普為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領兵三萬,溯江西上,聯合劉備的一萬多人,共同抗曹。

        曹軍與聯軍不久即在赤壁相遇,曹軍初戰失利,兩軍在烏林江面隔江對峙。

        這時,曹營兵士水土不服,疾病流播,加上北方人不習水性,很多兵士暈船不適,士氣低落,人心散漫。

        曹操乃下令將戰船以鐵索首尾相接起來,並釘上木板,減少船的搖晃程度。

        東吳老臣黃蓋發現曹軍這個連環船的設計,遂向周瑜獻火攻之計,並請纓向曹操詐降。

        曹操收到黃蓋的詐降書後,多方探聽虛實,覺得毫無破綻,便信以為真。

        到了十一月十三日,黃蓋領著十艘載滿引火物品的大船,順著猛風,駛向曹營,曹軍以為黃蓋真的帶著物資降曹,士氣大增。

        這天正刮著猛烈的東南風, 當黃蓋進入了曹營的防線,立刻命人發火,火勢一發不可收拾地順著連環相扣的戰船漫延,『火烈風猛,往船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邊曹營』,『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周瑜立刻率輕騎精銳進擊,雷鼓大進,曹軍兵敗如山倒,傷亡慘重。曹操敗走華容道,向江陵撤退。華容道地勢險惡,濕滑難行,人馬互相踐踏,損折不少。

        周瑜乘勝追擊,兵臨江陵城下。甘寧主張先佔夷陵,前後夾攻,周瑜應允。但曹軍救兵一到,便將兵力薄弱的甘寧圍於夷陵。周瑜乃親自領兵前往解圍,與甘寧前後夾攻,大敗曹軍。周瑜乃乘勢再攻江陵,與劉備前後夾攻。周瑜親自領兵衝殺,軍隊士氣高昂。曹仁兩面受敵,陣腳大亂。混亂間,周瑜右脅中矢,吳軍只好收兵。

        曹仁本欲乘周瑜傷重而進犯,但周瑜仍負傷巡察,兵士氣勢如虹,曹仁遂不敢妄動。

        兩軍結果爭持一年之久,曹仁竟放棄江陵城,周瑜遂領兵進佔。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劉備領荊州牧,冶公安。

        至此,大局已定,周瑜憑三萬兵馬大敗曹操二十三萬大軍,軍閥混戰之局漸漸明朗,奠定天下三分之局;孫權坐穩江東,劉備漸漸在蜀地站穩陣腳,曹操雖雄霸北方,卻已無力染指江南,其他弱小豪強更無力爭衡。

        三分自是多英俊,赤壁一戰,鸞翔鳳集,盛況空前,一群才俊之士鬥智鬥力,盡展才華。叱吒風雲、年過半百的曹操稱雄一世,縱橫北方無敵手,也來個陰溝裡翻船,大敗於江南一群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手上。當時因赤壁一役大敗曹操號稱的八十萬大軍而名揚天下的周瑜,不過三十三歲;從此萬世讚誦的蜀相諸葛亮,更不過是二十八歲;生子當如是的孫權年紀更小,只有二十六歲;有獨斷之明的魯肅,當時三十七歲;後來將一代虎將關羽擒殺的呂蒙,當時只有三十歲;至於後來火燒連營大敗『天下英雄』劉備的陸遜,當時只有二十五歲…

 

不許人間見白頭

        建安十四年,孫權有感於劉備勢力已不斷擴張,為穩固這段結盟關係,遂於劉備回師京口之時,將其妹嫁予劉備,彼此結為姻親。劉備自京口離開時,孫權乘飛雲大船與張昭、秦松、魯肅對十多人趕來送別,大宴一番。其間,當只有孫權與劉備獨處時﹐劉備對孫權歎道︰『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當時,周瑜憑赤壁一戰已威名遠播,豪強莫不忌憚,不但劉備欲乘機離間他與孫權,就連曹操也修書孫權,意欲詆毀周瑜,告訴天下人自己在赤壁一役,『值有疾病』,乃燒船退走,並非敗於周瑜手上。

        翌年,劉備因周瑜坐鎮江陵,無法擴張自己的勢力,遂到江東向孫權要求『借』荊州。周瑜得知此事後,即上表孫權,堅決反對,並建議孫權︰『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孫權鑑於彼此的姻親關係,又懼於直接面對曹操,故雖然直到周瑜逝世前,也沒有借出荊州﹐可也沒有採納周瑜之議去軟禁劉備。

        隨後,周瑜又上書孫權,建議西取巴蜀,滅劉璋,翦張魯的勢力,與馬超結援,從後威脅曹操,以圖北方。

        這個西征巴蜀以圖中原的計劃,與魯肅所言『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竟有異曲同工之妙,兩人的天下大計更與孔明著名的隆中對不謀而合。

        這正合孫權的脾胃,遂答應周瑜的西征計劃。

        可是,周瑜永遠也無法實現西取益州的願望。

        正當周瑜返回江陵籌備一切之時,病死於路上,一顆璀璨奪目的將星殞落於巴陵,享年三十六歲。

        周瑜死前寫了一封信給孫權︰『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仕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茍,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倘或可採,瑜死而不矣。』

        周瑜不以一己生死為念,只恨身後不能再為東吳盡忠,言辭感人肺腑。

        孫權得知周瑜死訊後,悲傷不已,失聲痛哭︰『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並一身素服的親到蕪湖迎接周瑜的遺體。

        東吳的柱樑倒下,孫權是真的感到悲痛。

        孫權執掌江東之初,已急不及待稱孤道寡,隱見其逞強好勝、唯我獨尊的性情。

        孫策生時,孫權的地位不過是個將軍,故當時諸將對他執禮尚簡,唯獨周瑜對他克盡人臣之禮。

        最為孫權津津樂道的,是這位為其兄打下孫氏江山的周公瑾兩次為他排除了屈辱於人的危機,還成就了他的鼎峙之業。

        從後來他修書陸遜的內容中,大讚『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可見在東吳諸將中,他對周瑜是最為稱許的。

        從周瑜後人的際遇,也可見孫權對周瑜是如何念念不忘。

        周瑜有兩子一女,女兒許配太子孫登,長子周循娶公主孫魯班,官拜騎都尉,頗有周瑜雄風,惜英年早逝。次子周胤,妻子亦為宗室女。正是由於孫權對周瑜念念不忘,故即使周胤年幼,並無立下甚麼功勞,也授以精兵,封侯列爵。周胤所受的封賞,孫權直言是『念公瑾以及於胤』,愛屋及烏。周胤初時拜興業都尉,屯駐公安,在黃龍元年被封都鄉侯。其後,因『酗淫自恣』之罪被孫權下罪放逐廬陵郡,諸葛瑾、步騭、朱然及全琮聯名上表為其求情,雖然孫權最後也答應了,但周胤此時卻因病逝世。

        至於周瑜的侄兒周峻,亦官拜偏將軍。周峻逝世後,全琮上表孫權建議拜周峻之子周護為將軍,孫權念及周瑜,本想答應,但最後因聞其性情乖張而沒有錄用,並表示對周瑜的思念從來沒有終止︰『孤念公瑾,豈有已乎?』

        誠然,他沒有忘記這位兩朝元老,稱帝之時對群臣歎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