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易小平。2003 年 8 月 4 日 写作,2003 年 10 月 29 日 修改
上次看到多云有风的一天是七月二十四日。那天还下了几滴雨。十天来,阳光普照,天气闷热。八月三日下午16:00至16:35,极端闷热的天气突然转为狂风暴雨、闪电雷鸣。大雨像瀑布似的下落。东安县城的降雨量为0.2毫米,风速为6米/秒。金江水库记录的降雨量为32毫米。在湖南省东安县鹿马桥镇新村刘天和-唐善林家,池塘边的一棵六十年大樟树被风往东方吹倒,根基翻开了90度,打断了一棵棕树。往南几米远处的一颗直径为0.14 m的葫芦树也被风往同一方向吹倒。大樟树并不是独树,它的东、南、北、面还有三棵大樟树和一棵柚子树。值得庆幸的是,人员和财产没有受任何损失。如下照片为樟树、主人和笔者的合影。
现场观察表明,大樟树直径0.46 m, 因在水潭边,只有在浅土延伸的根系,而没有扎入大地的深根。如此大樟树被风吹倒的另一个原因是,大树枝繁叶茂,承担了较大的风力。葫芦树被吹倒也是因为根基不发达。大樟树的北面的池塘边有三棵樟树同根,却没有被风吹倒。这说明,三棵樟树的树干分担了风力。上述例子表明,樟树和葫芦树若种在池塘边,水来得易,则不能发展有效的根基。可谓,叶茂而根不深,则经不住风暴。这对人岂不是启示?
樟树倒下后,根茎都没有断。主人决定暂不动它,等樟树籽熟了以后,再收集树籽育苗。然后,砍掉树枝,保留主干,把大树干撑起来放回原地栽培。这是充份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个好例子。
八月三日暴风雨后,一直是晴天多云。八月十一日下午再次下雨。其后,是多云、有风或有雨的日子。稻田、雨水和森林之间应该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如果三者之一消失,则生态系统会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化。在中国南部,春天里稻田里装满了水,雨量大且持续。但在夏天收割前,稻田里的水全部放干。出现持续的高温和烈日。为了种第二季水稻,农民除争抢水库水外,会朝天喊雨。当地政府有时用大炮打云。八月初,二季稻插完后,稻田再次充满水。雷阵雨变开始发生,其后的天气多为阴雨天。山谷的云意味着山上森林中有雨。如上事实表示,极端气候是由极端农业造成的。森林具有调节当地温度和阻挡阳光的作用。它或许可以用来控制极端的气候的发生。各种不同的植物种类也可用来减少极端的气候的发生。我们应当记住,按月和年计算的降雨量和阳光量各年不同。一个好的生态系统要求有适应这些变化的弹性和韧性。多产品综合农业、林业和多个小水库应该是保障生态系统弹性和韧性的有效措施。
水稻农业是东南亚人民特有的文化遗产。水稻可以年复一年地在同一块地上种植。它利用光合作用长稻米。稻根留在田里补充肥料。稻田还可养鱼。更重要的是,年度性新水从山里带来必需的养料。假设,山林起火,火灰为黑色,化学成份为硷性。这种土只适合种草,或类似的植物,如粟米和大麦。一旦植被烧掉,其下面的土壤随雨和雪流进小溪和河流中。如果这样的水进入稻田,其营养不仅被水稻吸收,而且沉淀到泥里保存。稻田里的水浅而热,易于蒸发。蒸发的水气上升到高空变成云,云飘向山里,在山峰的带动下,云变成雨和雪而落下,把山里的养份带到稻田。这样,一个新的周期便开始了。丰富的水和高湿度的空气,使白天和晚上之间的温差减少。适宜的温差是许多动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应当指出,在非封闭条件下用农药杀死病虫害的代价很高。病虫只要逃往药剂量少的地方就不会死。沉淀在稻田泥中的农药会留存很长时间,对稻谷的质量有负面影响。 笔者在搬到胜利某栋地面层一小套间后,进行过灭蚊实验。该套间有前后两间,面积分别为3.4 x 4.4 m,3.4 x 2.1 m,高为3.1 m。有木材门和玻璃窗。后面还有小厨房,其窗不能密闭。本人分别在密闭的前后二房烧完一纹香,均不能杀死蚊子。若把房门打开,有的蚊子逃出,但有的蚊子躲在角落里。装了塑料纱窗和门后,重新做了实验,打死了几个落在沙窗上的蚊子。但后来发现还有几个蚊子在房里。这说明,用药品杀虫不仅代价高,而且成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