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三月十二日 |
台北要聞 |
心在青山綠水中 |
披荊斬棘十數寒暑 廢棄舊料全是建材
老教授 山間營造黃蟬園
亭台樓閣古意盎然 詩畫花鳥長伴雅士
![]() ![]() 為著躬耕山林的夢想,老教授在深林中開創出 「黃蟬園」(上),這些極富巧思的亭台樓閣, 全是老教授的精心傑作(下)。 •記者•李怡男/攝影 | •記者•李怡男/台北報導 「附葛攀籐不畏艱,七年寒暑共週旋;修身已入神仙境,心在青山綠水間。」這首 詩道盡了一位老教授的「處境」,也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他的「心境」。 這名退休的大學教授一心嚮往躬耕山林的晚年生涯,因此在十二年前,他選擇了台 北市松山四獸山的某一座山頭,在山林中披荊斬棘,開始建立他理想中的「安養樂園」 。十多年來,他獨自一人胼手胝足地興築了三幢各具風格的木屋,花台樓閣也漸有了雛 型,於是、他將這塊淨土命名為──黃蟬園。前面的詩句,即老教授的一名好友在他工 作七年之後題贈給他的。 這位堅持匿名的老教授,曾服務於中正理工學院,十二年前他尚未退休前,即開始 規劃黃蟬園。依他的構想,中國傳統庭園的建築形制──亭、台、樓、閣、榭、屋、池 等,將一一出現在黃蟬園內;而所需的建材,幾乎全是親友捐出的廢棄舊料。 受經費的限制,除了較粗重的建材必須雇人搬上山之外,所有的工程幾乎由老教授 一手包辦,目前他已經擁有一片優美的梯園,三幢建物──小木屋、水上亭、雲天榭, 以及六座水池,一切皆具中國傳統風格。而隨著黃蟬園初現規模,湧自各方的詩詞軸簾 不斷,房間內滿牆的字畫,使前往的遊人不時興起吟詩作詞的雅興。 由於造訪黃蟬園的遊人不斷,每見老教授揮汗營造這片天地,不少人也挽袖幫忙, 而對於出力甚多的遊客,老教授為表謝意,在工事完成之後,便以該遊客之名為建物命 名,因此園內常可見曾昌橋、金寶椅的通俗名稱。 老教授說未來黃蟬園還將興築夢梅樓、烽火台、鏡元閣等建物,至於何時完成,他 也無法確知,或許有生之年也未必完成,不過他希望這座中國式的庭園,除了能伴他度 過晚年之外,也能長久地烙下台北市民的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