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中期以後的內患(一)

自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至明、章二帝,共五十多年。這期間為東漢皇朝的全盛時期。但自和帝之後,皇帝大多年幼登基而由太后臨朝。因太后缺乏政治知識,但又不希望皇權落於公卿大臣之手,逐任用外戚以掌政事。當時朝廷中最高官為三公九卿,而外戚多以將軍銜統理軍、政大事。其後皇帝日長,開始不滿大權旁落。苦於外戚勢力遍佈外朝,皇帝唯有謀於宦官。從此外戚和宦官的鬥爭便不停重複著,直至外戚何進被殺和袁紹誅十常侍後方止。但東漢皇朝已名存實亡了。

外戚政治的出現

外戚政治並非中國所獨有,它的形成原因大多是因為新皇年幼,由太后臨而起。在日本平安時代中期後,當天皇年幼即位,多由其外公攝政。天皇成人後則改稱關白,但大權依然在手。而為了世代把持朝政,外戚會不斷把族中女子送進宮內,希望能為天皇生下太子,從而保存其攝政、關白之位。其中籐原道長曾以四女為四代天皇之後宮,彼等所生之子遂成為後一條、後朱雀、後冷泉三位天皇。由此可見籐原氏真可謂權傾朝野。

中國之所以沒有出現如籐原氏般的外戚之主要原因是外戚大多腐敗無能。

外戚政治在西漢初期已經出現,如漢高祖死後呂后與其兄弟把持朝政。漢武帝死前雖殺太子之母鉤戈夫人以防其臨朝稱制,但仍以外戚霍光為輔政將軍。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銜輔助幼主,其宗族亦權傾朝野。幸而光能把政務處理恰當,所以可得善終。東漢之外戚政治始於和帝時,當時竇太后之兄竇憲以外戚身份專政。其後有鄧、閻兩戚族相繼專權,但最後也在宦官政變下被殺。到順帝時,外戚梁冀以大將軍銜輔政。冀為人貪殘縱恣、荒淫無度,是以朝政日壞。總括來說,漢代從開國至和帝這段期間雖有內亂,但大體上是國家富強的。自和帝以後,因外戚的無能而使一個龐大帝國走進黑暗之路。


<< 上一頁
<<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