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生命--陰陽應象


[回首頁] [網站地圖] [上古天真] [生氣通天] [金匱真言] [靈蘭秘典] [六節藏象]



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應象大論」----不但是人類對自己性、情、 形、 氣的最佳記錄,也是人類和天之間,劃時代的界線。 我們欲了解本篇章義,可從兩方面探討:人類智慧文明的進演和內容討論範圍涵蓋萬事萬物的方向思考,即可知為何本篇篇名以「大論」定名,以肯定其劃時代的重要性。

「金匱真言」的壇法時代----人和天仍有相應的地方。那時的人類意念尚單純,血氣未興,性情未生,即是其原始情緒,如同幼兒,尚未分化。 然而到了陰陽應象的時期, 我們可以看見----人類開始有了顯明的性情,脫離了混沌未分化的時期,意念複雜了,開始和天有了阻隔----我們只能這樣去理解。 為何此時人與天的關係竟愈來愈遠,把相通相應的路,完全阻隔了,淪落到無法溝通,需以應象的符號來揣測神意呢?我們從《聖經》的記載中可知----壇法時期的築壇獻祭,都不是依自己的意思和觀念而行,乃是依天所示教的方法,是神所啟示而來的敬拜之法,所以通達者都有他獨有與天交通的方式,可以與天「神」對話--而非今日的壇法,假助於許多儀軌。

人, 雖然既用與天相應的壇法,已不能讓疾病得到完全的醫治, 但是對神仍有祭拜尋求神的靈,所以只好另闢蹊徑,來尋求神的示意,希望雖然不再向人說話的神,仍然帶給人類趨吉避凶的智慧。 所以到了「陰陽應象」的時期,人將神應化於萬事萬物,藉著事物的徵兆,來尋求神的旨意,並且將神予以形象化--崇拜外物--代表對神的感恩,和思念有神的時候。

此論中可以發現談「象」「病」之理頗多,我們可以揣想「上古天真」「四氣調神」之強精全神的時期,已經過去久遠,人類的精神能力完全喪失,氣質已變,血脈失亂,人類在這段時期,面對的是虛空的精神,疲弱的身體,及一一增多的各種病症;這些都是古所未有的現象,所以許多傳習古知識的人,順應當時人類的觀念和能力,發明了一些方法,來幫助人類脫離痛苦,這些方法都建立於「有神」的觀念,從萬事萬物中衍化產生,所以而有陰陽「神」應象, 和流傳至今的「萬法救苦」的傳說。

當我們仍以歸納道術的方法,追本溯源的尋求其根本理論時,就會肯定本論在道家「宗教」和醫學上的重要地位----就可發現道術中的萬法,絕大多數都根源於「陰陽應象」的道理。 也可由此推想----當時的人類,開始呼求神的名號,也開始了人文智慧的腳步「神明之府/道生智」; 因為斷了「與神相通相應」的路,邁出了自救的路程--創造出以萬事萬物為 「神的符徵」 的智慧。 這種智慧在古代各個民族普遍存在,中國古代社會曾經大量的應用「至今仍沿用」, 也是陰陽家興起和影響中國最有力的根據。

「陰陽應象大論」 將應象的規則歸為三項:
一、陰陽表象----萬事萬物是陰陽的表象。
二、陰陽間的關係有四種--陰陽反作/ 陰陽交互/ 陰陽調和/ 陰陽不全
三、氣味亦有陰陽

「陰陽應象大論」內容可分五大部份:

一、天人之間----對陰陽兩氣作扼要簡明的題解。每一小節的前半段言:天地/ 陰
        陽/ 水火; 而後半段言:清濁/ 臟腑/ 精形。 簡明說出天人之間
        的關係--調和之理/ 相應之理 和變化之理。
  
1.陰陽兩氣與疾病的關係--說明天地與清濁之氣及陰陽反作之理歐
  
2.五臟與天地之表象--說明陰陽之氣及天人間互應的關係
  
3.精氣生化的產生--說明水火與精氣生化以及陰陽盡致變化的道理

二、天風地火
  
1.陰陽兩氣強弱之變化
  
2.陰陽兩氣與疾病互動之關係
  
3.陰陽兩氣與四時之關係

  從「上古天真」「四氣調神」「生氣通天」到「「金匱真言」中提到----人體
  內的精力來源「能量」有:精。 神。 氣。 血四種; 除此之外,本篇「陰陽
  應象大論」, 更提出了「火」 的觀念--也是體內的一種能量。 這個火來自
  於「氣」,是「氣」的應象,它和氣之間有種奇妙的對應關係。

三、生命之神----本段解釋為何「陰陽不測謂之神」的道理。 解釋天地宇宙中陰
        陽不測的變化--無論在天在地在體在臟在聲在變動在竅在色在味
        在音在志,都是神用無方,陰陽應象變化的神用「作用」作為。

  
1. 人體象形天地----天之五方。五氣,地之五味。五行,人之五臟。五體;都
           是神之像「應象」
  
2.肝臟與表象之關係
  
3.心臟與表象之關係
  
4.脾臟與表象之關係
  
5.肺臟與表象之關係
  
6.腎臟與表象之關係

四、天地男女----本節談到如何應用陰陽的奧秘養生,此論提供了幾個方向:
       
1.天地 2.水火 3.男女 4.營衛 5.左右

  
1.觀陰陽之始--言陰陽使用的途徑
  
2.人體的陰陽兩氣之變化--言陰陽調治的重要須營衛和平
  
3.應用陰陽兩氣養生--調和陰陽養生的方法
  
5.言陰陽兩氣強弱之所在--人因受天地精氣的影響,所以應當配合天地之
    氣,以養頭足。
  
6.天地象形人體--人之五臟六府/ 九竅六經,都和天地之氣相通,可利用天
    紀地理以治身,則災害不能及。

五、溫養沐浴----此段將疾病的始末和對症的各種方法,大略介紹:
  
1.治病需知病之始
  
2.用鍼引用陰陽之氣
  
3.診脈以觀氣
  
4.治病之損補之法
  
5.知氣之變化而善導之

  從此段文中可知診察疾病的方法有數種:
  
1.觀色 2.審清濁 3.知部分 4.視喘息 5.聽音聲 6.按脈

  治病的方法有數種
  
1.用鍼石 2.溫氣「形不足」 3.補味「精不足」 4.澤形「有邪氣者」
  
5.按摩「邪氣驃悍疾利」 6.導引「氣虛者」 7.用藥引洩發散

本篇衍生的養生方法:
1.用鍼石 2.溫氣 3.補味 4.澤形 5.按摩 6.導引 7.用藥引洩發
          散
8.聽音 9.七損八益 10.沐浴法

本篇衍生的道術:
1. 祭祀儀軌 2.占卜 3.觀氣色 4.拙火 5.全息「微觀」6.崇拜方位/
        天時 7.子午溫養 8.卯酉沐浴 9.占夢 10.問神 11.建壇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