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醫療--聲音療法


[回首頁] [網站地圖] [色彩療法] [光音修法] [杵棒按摩] [砭石自療] [多元智慧]



聲音療法

 

《黃帝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中言:「心之志為喜,肝之志為怒,脾之志為思,肺之志為憂,腎之志為恐。」這是我們內臟之神與情志相互作用的關係。如果臟神的志意受傷(不舒展),精神的外相會有以下情形發生,如:

肝中無魂,則神態精神,呈現昏昧昏闇的狀態。
心中無神,老是忘前失後,行事不周全。
肺中無魂,怕事,猶疑不決,患得患失。
腎中無製,多好悲笑,行事歇斯底里。
脾中無意,待人多疑慮。
陰中無精,多悵快。

情志的反應與臟腑機能的強弱有相應的關係,所以在醫學診斷和古相學上,都有聞診的學問,例如:木音嘹亮,高暢激越而和:火音焦列噪怒如火烈之聲:…這些都是因內臟形盛氣壯,而發之於外的象徵,被視為全合五臟之神的應象,若一臟之神全,則達天觀之徵,是為大貴之相。

《黃帝內經》<靈書、邪吉篇>中言:「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與天相應也。」因從人體發出的聲音,可辨讀人體內臟機能的強弱,又可由此可知個人與外在宇宙運行的五行氣相應契合的程度,如果相應之氣全合,即代表運氣順暢:如果反之,則不順遂,這是人體內小宇宙與外界大宇宙相通的原理應用和佐證之一。

依著這種法則,中國古醫學認為,這樣如果改變外在環境的音律,必可影響內臟的機能而達到療病的功效,因此將音律分成五種調性:宮、商、角、徵、羽以相應五臟,以音樂治療人體的疾病,果然達到顯著的療效。

古代認為內臟與聲音相應的關係原則有幾種,見下表:

 

調聲

呼氣

吟詠

四(膀胱)

肆呼

吹(小腸)

呼(膽)

唱頌

呵(大腸)

噓(胃)三焦(嘻)


中國在音樂療法上,從自古以來即有記載,在呂氏春秋一書中之「大樂」「尺樂」「適音」等篇中即有討論音樂、歌曲與人情性間的關係之論文,魏晉南北朝時所流行的「長嘯法」和管樂(如笛蕭笙),就是古代練氣和治療的一種音樂療法。據近代的實驗,這種結合呼吸的音樂療法可防治胃潰瘍、慢性肝炎、高血壓、癌症等幾十種疾病。元代名醫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一書中亦有「好藥者,與笙笛。」「忽笛鼓應之,以治人之憂而心痛者。」將笛、笙、鼓做為治療疾病的最好藥劑。民代名醫徐靈胎的「樂府傳聲」已有相當成熟的理論,可稱為音樂治療的經典。可惜到了近世,因無人開拓新局,所以忽視甚久。

現代科學家在音樂療法上已有許多發現:
如音樂的曲調能使人產生不同的的情緒感受,

c調--純潔果敢沈澱忠誠
d調--熱烈
e調--安定
…………

這些發現和中國古知識言:宮角商徵羽與五臟相應之說,有異曲同工之妙,所差異之處,中國古代知識尚更深入的談及五臟神經語言的問題,如果我們從兩者立論推想,可發現情緒療法的原理端倪,這怎麼說呢?

如果:甲(曲調)可以產生乙(情緒),
甲又可以影響丙(內臟機能):
那麼我們可以推論:乙(情緒)可以影響丙(內臟機能),所以
應用乙(情緒)就可以直接影響丙(內臟機能)了。
如此即可刺激病者產生某意念,乙產生某情緒,則病即得康復。

蘇聯的學者則發現音樂的節奏每分鐘60拍左右,可與人體的脈搏形成共振,是使人體的身心血壓呼吸最舒適的狀態:如果慢於60,就有抑制和遲緩人體生理的作用,(如:催眠曲)。而法國學者則發現,音樂的頻率能影響人類的智能,因著種種的發現,所以開發了以搖籃曲、小提琴協奏曲、馬祖卡曲等音樂療法,進而重視中國古醫學哲學所談的:認為五臟是有意志的,他有內臟的智慧,並與外在的聲音、氣味、顏色、呼吸方法等相通的道理。


聲音療法課程內容:

1、 開發自我--認識自我的聲音
2、 開發潛能--認識外在的聲音
3、 聲音與人體的關係
4、 各種聲音療法介紹
5、 聲音療法的理論與方法
6、 聲音療法的療效實例
7、 聲音療法的變化應用
8、 聲音療法的應用的疾病範疇
9 創造聲音療法的環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