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首頁]
[網站地圖] [色彩療法] [光音修法] [杵棒按摩]
[砭石自療] [多元智慧]
《黃帝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中言:「心之志為喜,肝之志為怒,脾之志為思,肺之志為憂,腎之志為恐。」這是我們內臟之神與情志相互作用的關係。如果臟神的志意受傷(不舒展),精神的外相會有以下情形發生,如: 肝中無魂,則神態精神,呈現昏昧昏闇的狀態。 情志的反應與臟腑機能的強弱有相應的關係,所以在醫學診斷和古相學上,都有聞診的學問,例如:木音嘹亮,高暢激越而和:火音焦列噪怒如火烈之聲:…這些都是因內臟形盛氣壯,而發之於外的象徵,被視為全合五臟之神的應象,若一臟之神全,則達天觀之徵,是為大貴之相。 《黃帝內經》<靈書、邪吉篇>中言:「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與天相應也。」因從人體發出的聲音,可辨讀人體內臟機能的強弱,又可由此可知個人與外在宇宙運行的五行氣相應契合的程度,如果相應之氣全合,即代表運氣順暢:如果反之,則不順遂,這是人體內小宇宙與外界大宇宙相通的原理應用和佐證之一。 依著這種法則,中國古醫學認為,這樣如果改變外在環境的音律,必可影響內臟的機能而達到療病的功效,因此將音律分成五種調性:宮、商、角、徵、羽以相應五臟,以音樂治療人體的疾病,果然達到顯著的療效。 古代認為內臟與聲音相應的關係原則有幾種,見下表:
現代科學家在音樂療法上已有許多發現: 這些發現和中國古知識言:宮角商徵羽與五臟相應之說,有異曲同工之妙,所差異之處,中國古代知識尚更深入的談及五臟神經語言的問題,如果我們從兩者立論推想,可發現情緒療法的原理端倪,這怎麼說呢? 如果:甲(曲調)可以產生乙(情緒), 蘇聯的學者則發現音樂的節奏每分鐘60拍左右,可與人體的脈搏形成共振,是使人體的身心血壓呼吸最舒適的狀態:如果慢於60,就有抑制和遲緩人體生理的作用,(如:催眠曲)。而法國學者則發現,音樂的頻率能影響人類的智能,因著種種的發現,所以開發了以搖籃曲、小提琴協奏曲、馬祖卡曲等音樂療法,進而重視中國古醫學哲學所談的:認為五臟是有意志的,他有內臟的智慧,並與外在的聲音、氣味、顏色、呼吸方法等相通的道理。 1、 開發自我--認識自我的聲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