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学生如何到徳国留学             



			  到徳国留学不收学費
             ≒≒≒≒≒≒≒≒≒

  徳国政府着眼于未来,近几年来在對外文化政策,尤其是在外国留学生政策
方面作了一些調整,采取措施大力支持外国学生去徳国留学,簡化外国学生赴徳
申請簽證的手續。据悉,徳国計劃將外国留学生人数的比例,从在校学生總数的
5%提高到10%,約28万人。目前在徳国高校注册的中国留学生約6000
名,ling4有5000人在徳国从事科学研究和学術交流。1998年在中国簽
發的大学学習研究簽證数量比1997年猛増一倍,突破2000大關。

              徳国高等学校簡况
              〜〜〜〜〜〜〜〜

  徳意志聯邦共和国共有高等学校300多所,其中綜合大学80多所,高等
專科学校130多所,藝術、音樂院校40多所。学生注册總人数約190万,
其中外国留学生近14万人,設專業400余个。

  徳国大学没有級別上的名次排列,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有歴史
和規模大小之分。

  徳国的高等学校根据其任務性質可分爲三種類型

  (1)大学:這是一種学科較多、專業齊全、強調系統理論知識、教学科研
并重的綜合大学。此類高校称爲“学術大学”,它設有工科、理科、文科、法学、
經濟学、社会学、神学、医学、農学以及林学等学科;它包括:理工大学、師范
大学/学院、高等綜合学校以及体育学院、行政和国防大学等。其中,高等綜合
学校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建立的,集傳統綜合大学、師范大学/学院和
高等專科学校之大成,設有多学科、多層次的專業和課程。

  (2)高等專科学:此類大学設有工程、技術、農林、經濟、金融、工商管
理、設計、護理等專業,不設一般意義上的文科類專業。其課程設置除必要的基
礎理論外,多偏重于應用。此類高校称爲“專業大学”。

  (3)藝術学院和音樂学院,其中包括戲劇学院和電影学院等,此類高校称
爲“藝術大学”。

  以上三類大学属同等的高等学校,畢業生具有国家承認的就業資格。

  需要説明的是徳国的高等專科学校(高專)不同于中国三年制的“高等專科
学校”(大專),也不同于中国高等学校中設立的兩年制或三年制的“大專”班,
因爲它們之間在入学条件、課程設置和内容以及畢業時達到的学歴均有重大的差
別,故不可相互混淆或等同。

              徳国高校的学制
              〜〜〜〜〜〜〜

  徳国的高校因類別和專業的不同,規定的学習年限也不同,但一般爲4−6
个学年,毎个学年又分爲兩个学期,即冬季学期和夏季学期。也就是説,在大学
至少要讀8−12个学期才能畢業。由于綜合大学的必修和選修課程甚多,学生
往往需要延長1−2年時間才能完成大学的全部学業。

  徳国的大学課程分爲兩个階段,即:

  (1)基礎階段,通常爲4个学期,主要学習基礎課程。

  (2)專業階段,因專業而異,一般爲4−8个学期,学習專業課程,做畢
業設計以及撰寫畢業論文。

  修完基礎階段的課程后,必須通過一个“階段考試”才能進入專業階段的学
習。修完專業課程,完成畢業論文,通過畢業考試,即可獲得相應的学位,如理
科、工科、法学和經濟学科的学歴文凭Diplom,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歴文
凭爲Magister,教師、律師、医生和葯劑師則授予“国家考試(Sta
atsexamen)證書”,高專的学歴文凭是Diplom(FM)。以上
文凭均具有同等的“職業鑒定資格”的效力。

  大学畢業成績優異者,經教授(博士導師)同意,可繼續攻讀博士学位。

            中国学生如何到徳国留学
            〜〜〜〜〜〜〜〜〜〜〜

  按徳国有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国的学生申請直接進入徳国大学的先决条件
是基礎教育12年高中畢業,正式通過“全国統一高等学校入学考試”(不含成
人自学高考或電大)進入大学(通常爲本科),修滿兩年(4个学期)并且成績
優良。這種規定的主要原因是徳、中兩国的教育体制和学制不同。徳国的基礎教
育从小学到高中畢業總共13年,而中国通常爲12年;同時,徳国高中畢業班
的課程内容是爲進入大学做准備的,旨在培養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学生通過高
中畢業考試,獲得畢業證書,即具備了“大学入学資格”,一般勿需再参加所謂
的“大学入学考試”;此外,徳国大学傳統上不設“学士”(Bachelor)
学位,学生修完各科学業,通過畢業考試和論文答辯,即可取得“碩士”(Di
plom,Magister)学位。据此,徳国高校要求中国学生須先正式考
入大学本科学習兩年才能申請直接入学。

  如果中国学生只受過10年或11年的基礎教育高中畢業,并已在中国大学
本科就讀,徳国要求学生在大学至少要修滿3年方可直接進入徳国的大学。

  中国大学本科畢業生在徳国大学插班学習時,如果在徳国大学選擇的專業属
于原来学習的專業的大范圍(如工科、理科、医生、文科、經濟学科、法律学科
等),学校有關部門則会根据申請者自学過的基礎和專業課程多少以及学習成績
情况進行折算,一般可免除一学年(兩个学期),重点大学畢業生甚至可免除兩
个学年(4个学期)。但如果更換專業方向,選擇全新的專業,一般則須从頭学
起,至于對原来的学歴承認多少,則由各学校視具体情况而定。

  對于中国大專学歴問題,徳国也有明確規定:低于3年制的中国大專学歴不
能被評爲“学術大学”的学歴,這就意味着,只有3年制的大專畢業生才有資格
申請進入徳国的大学,2年制的大專生則不符合要求。如果后者所学專業課程比
較充實,成績優秀,可試申請讀“高專”的預科班,学習一年通過各科考試,以
取得“申請高專入学資格”。但申請能否被接受,則由各聯邦高專入学資格審核
處根据申請者在本国就讀的学校的性質、所学專業課程的多少,以及学習成績的
情况而定。

  對于大学本科畢業、獲得学士学位,并且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者,可申請去
徳国進修“專業進修班”,并在較短時間内獲得碩士学位。有些專業,凡符合培
養目標的要求者,還可按規定在原專業的基礎上申請新專業。一般修完4个学期
的課程,考試合格,即可獲得碩士学位。除个別情况外,通常不能連讀博士学位。

           赴徳国留学對徳語水平的要求
           〜〜〜〜〜〜〜〜〜〜〜〜〜

  扎實的徳語基礎知識和較好的听、説、讀、寫能力是保證順利入学、正式注
册和開始專業学習的前提。因此,申請者在正式注册開始学習之前,必須通過在
該大学舉行的“外国学生申請大学入学徳語考試”(DSH)。這是一項有相当
難度的語言考試,如果第一次未能通過,則可以在半年后重考一次(最多允許考
兩次),如果在一所大学最終未能通過DSH,則不允許再在其他大学参加此項
考試。

  具備下列条件者之一者可以免試:

  一、徳国高中畢業或相当于同等水平者;

  二、具有徳国文化部長頒發的“徳語二級語言證書”;

  三、具有歌徳学院的“中央高級考試證書”;

  四、歌徳学院頒發的“小語言證書”或“大語言證書”;

  五、通過外国一所学術大学同徳国大学預科或對外徳語專業合作舉辧的DS
H。

  中国大学本科徳語專業畢業生、某些特殊專業的申請者以及只学習一个学期、
最長兩个学期的短期進修生,均可向大学外事處申請免試。

申請時間:

  徳国大部分大学受理入学申請的截止日期爲:

  1.夏季学:1月15日(4月上旬開学)

  2.冬季学期:7月15日(10月上旬開学)

  高專各校申請入学截止日期无統一規定,務事先去信詢問。

  学生應在受理截止日期前兩个月或更早一些將材料備齊寄出,各大学通常在
開学前兩个月寄出入学通知書。

学習費用:

  徳国所有的公立大学一般均不收取学費,但有新型的大学和个別特殊專業,
如MBA則有可能收費。而徳国爲数不多的私立大学学費相当昂貴。

  徳国大学生毎月的生活費用大約是(東部)1000馬克,西部1300馬
克(1馬克約相当于人民幣4.4元)。中国学生的平均月支出从總体上看略低
于這个水平,毎月爲1000馬克左右。其中包括房租(学生宿舍)、夥食費、
医療保險費、生活福利費、注册費、学期優惠乘車票、書籍、文具、生活用品及
零用等。

  對于自費留学徳国的学生,徳国一般要求事先存入第一年的生活費用100
00馬克,但不排除有的聯邦州或城市的外国人管理部門要求一次存入留学期間
的全部費用。

  按有關規定,大学生(包括外国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打工,zheng1得一
些收入作爲生活費用的補充。但初到徳国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安排学習和生活,
有的学生還須在短期内通過DSH考試,這時打工会顧此失彼,對学習非常不利,
是不可取的。

奬学金情况:

  徳国的大学本身不設奬学金,通常是由徳意志学術交流中心(DAAD)提
供。在徳国,資助的對象絶大多数爲大学高年級的学生(包括外国学生);在中
国,資助的對象爲已獲得碩士学位后赴徳留学的進修生或博士生。根据徳中文化
協議,奬学金的申請手續由DAAD和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員会協商確定。

             一些有用的地址和网址
             〜〜〜〜〜〜〜〜〜〜

1.DAAD駐京辧事處

  通信處北京郵政信箱8110−46
  地址北京西三環北路2号
  郵編100081
  電話010−68456702/3
  傳真010−68456704
  E−mail:daad@public.bta.net.cn

2.徳国高等学校信息网址:http//www.hochschulkompass.hrk.de

3.徳国大学生生活服務中心

  E−mail:dsw@studentenwerke.de

[[摘自《大学生》199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