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型馬達,等待發現的眼睛 几天前,上海又誕生了一項新的世界紀録,最輕的馬達。它太小了,只有0.012 5克,封装進外殼里也只有1毫米見方,相当于一顆芝麻的四分之一。別看它小,用 處却很大:装進内窺鏡,進入病人体内后无須医生左拉右zhuai4,就能輕巧地帶動鏡頭, 在腸道里尋找最佳觀測位置;做成微型机器人,便能gou4像孫悟空鑽進鐵扇公主肚子那 般,在狭小的空間里一展身手;做成加工微小零件的車床,整个車間甚至都可以擺在 寫字台上。 主持這項設計的是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存儲研究中心的張chen1教授。从1993年開始, 他用了兩年時間讓第一只微馬達轉了起来,又用了3年,把馬達的体積縮小了四分之 三。擺在記者面前的這顆“塵粒”,毎秒鐘最快能旋轉300轉,推力比徳国在19 97年推出的同類産品大10多倍,可尺寸只有它的六分之一。秘訣就在于他抛弃了 傳統的轉子套定子的辧法,把兩者疊在了一起,又小又有勁。 制作這个“小巨人”,可不能用做一般電動机的辧法。它内部的銅綫只有5微米粗, 相当于頭發絲的十五分之一。必須用做集成電路的辧法,在底板上用光“刻”上印記 ,再在印記上一層一層地鍍成銅絲。在顯微鏡下,微馬達的綫圈顯得極其精致,就像 一件微雕藝術品。正是因爲它的纖巧,一粒灰塵就有可能導致前功尽弃,因此,它對 環境的要求很高,“毎立方英尺塵粒不多于400顆。”在加工實驗室里的張教授必 須身着白大褂,戴上口罩,就像个医生。 目前,微型馬達最大的應用在于医療領域。張教授設計的一个直腸内窺鏡,几天前剛 剛通過專家的技術鑒定。現在,張教授最大的希望就是能gou4找到生産厂家,他説,要 做微型馬達,一般的生産集成電路的厂家的設備都可以勝任,只需要一些技術支持。 形成規模后,馬達的成本并不高,把産業化的接力棒傳下去后,自己可以專心于把馬 達做得更小。但對此,用張chen1的話講是“可遇而不可求”,他還在等待着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