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懸臂式節塊施工法分析


典型的懸臂式節塊施工橋樑是經由不同之施工階段所建造完成(詳見4.3節),每個施工階段都代表了不同的結構模式,所以設計值的檢覈就必須分成多個階段進行。設計懸臂式節塊施工橋樑不只是單一結構元件的設計,各個階段都有其設計變數,並需使用不同的設計策略來引導設計之進行;而黑板架構的解題模式亦為一步步的解題週期,故本研究選擇懸臂施工橋做為實例應用的問題領域,正符合了黑板解題的方式。

4.1 懸臂施工法概論

 

  橋樑為交通運輸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結構物,是克服自然障礙、跨越河流、峽谷等方便溝通的工具。但因為某種特殊地形、景觀、工程經濟效益及周遭環境限制等因素。某些橋樑必須全部或部分配置較長的跨徑;加上預力混凝土節塊施工技術日趨成熟,適合大跨徑之懸臂式節塊施工法、中跨徑之逐一跨徑工法及節塊推進工法均已普遍應用於橋樑工程中。本論文所討論的為懸臂式節塊施工法(cantilever segmental construction,簡稱懸臂施工法)。懸臂施工法與一般橋樑施工不同之處在於上部結構的施工,其具有下列之優點[25]: 1. 不受地形地物的影響:於深谷、急流、結構物基礎不良;跨越無法架設支撐之大河川;或跨越現有交通繁忙之道路,能夠不影響橋下之交通狀況,對交通的影響減至最小。 2. 橋下開闊的空間可充分利用:如為預鑄式橋,橋下可作為預鑄混凝土節塊的堆放場;如為場鑄式橋,橋下便可成為澆置混凝土節塊的工場,可節省時間又可減少運輸費用。 3. 施工品質容易控制:施工的程序重複,經短時間訓練後,工地之工作人員將十分有效率。 4. 縮短工期:工程具有彈性,可以由數個起點同時施工,加快工程之進行速度。 本研究所探討的懸臂施工法,乃是適用於中、長跨度橋樑的平衡式懸臂施工(balanced cantilever):節塊向兩側延伸時必須兩端同時架構,施工時只允許一個節塊的不平衡載重,以免橋墩處承受過大的不平衡彎矩。又因其所需勞工不多,已在橋樑建設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懸臂施工法的施工流程詳見圖4-1所示[26]。 本論文的例題分析是以懸臂橋的懸臂階段作測試,故以AASHTO規範服務荷重狀態(service load condition)下之"呆重"加上"預力"進行縱向分析,並不考慮地震、溫度與乾縮之效應。[27]。 圖 4-1 懸臂施工法施工流程

 
 

4.2 箱型樑節塊結構

  懸臂施工法中,橋樑的上部結構主要是由節塊連接而成,且在施工中各節塊為逐次配置而成,為抵抗節塊自重與維持橋樑主體的連續性,故在每一個節塊(segment)中都必須設置預力鋼腱(tendon)。以下就節塊與預力鋼腱描述橋樑上部結構。 節塊: 平衡懸臂工法的節塊大部份採用箱型(box girder)式,因為箱型樑有甚大之抗扭曲勁性(torsional stiffness)與容易配置鋼腱的優點。依種類可分為單孔型(one-cell),雙孔型(two-cell)‥‥等,如圖4-2所示[28、29]。 圖 4-2 節塊種類圖 一般節塊斷面之詳細尺寸說明如圖4-3所示,以及一般設計與考慮的原則如下: 圖 4-3 節塊細部尺寸圖 w W(top slab width 橋面板寬度):一般均選擇與橋面需求的寬度相等。 w D(construction depth 深度):代表節塊的樑深。一般都由跨深比(span/depth ratio)來計算,在本論文的例子中,於支承處之跨深比為18~20;而於跨徑中點處之跨深比為40~50。 w L(segment length 節塊長):節塊長度的決定一般都依照節塊的數目來加以決定,因為在一定跨徑中,若決定了有多少個節塊要灌注的話,那節塊長度就依跨徑除以節塊數而定。 w B(width of bottom 底板寬):在負彎矩區,底板需有足夠面積以承受拉應力,並使其在規範的容許範圍內。 w C(slab cantilever 懸臂板長):等於橋面板寬W扣除底板寬B。一般約為橋面板寬度(W)的1/4。 w a(top slab thickness 頂板厚度):在正彎矩區,底板需有足夠面積以承受拉應力,並使其在規範的容許範圍內。一般約為7~10英吋。 w b、c、d、f(haunches 頂板拱腰):三者皆由橫向彎矩與縱向預力鋼腱所需的空間而定,但最低要求需有二層的縱向鋼筋大小。 w e(web thickness 腹板寬):提供縱向預力鋼腱得以通過錨錠,並且需考慮腹板是否具有足夠的剪力強度。 w g(bottom slab thickness 底板厚度):一般而言,底板厚度在正彎矩區減少,在負彎矩區增加,其原因為提供足夠面積以抵抗壓力,但仍必需考慮鋼筋所需的空間與保護層。 預力鋼鍵: 預力鋼腱的作用主要為在施工階段,使各節塊能連接成一體,並在橋樑完成連續一體後承受拉力,以下就施工各階段所需施加的預力鋼腱分述如下: (1) 懸臂鋼腱:詳見圖4-4(a)[26]所示。一般於懸臂階段(步驟一)加上此鋼腱;主要功能在於抵抗懸臂階段時節塊本身的自重,並利用預力使得各節塊皆能緊密連接。 (2) 端跨連續鋼腱:詳見圖4-4(b)[26]所示。一般於末端支承處,而且跨徑中點尚未連結時(步驟二)架設此鋼腱;主要功能為使端跨能夠連續成一體,並能抵抗由活載重所造成負彎矩。 (3) 跨徑中央連續鋼腱:詳見圖4-4(c)[26]所示。一般於橋樑閉合時(步驟三)加上此鋼腱;主要功能為使中跨能夠連續成一體。 圖 4-4 懸臂橋施工三階段鋼腱示意圖

 

4.3 結構實例分析

在此舉一個預鑄的節塊橋樑的設計例子,一般有下列三個步驟,如圖4-5[30,31]: § 步驟一:節塊從每個支承處以懸臂方式架設出去,並且加拉了如圖4-4(a)的鋼腱。 § 步驟二:節塊在末端支承處架設完畢,但跨徑中點處尚未連結,並且拉了如圖4-4(b)的鋼腱。 § 步驟三:節塊在跨徑中點處架設完畢,並且拉了如圖4-4(c)的鋼腱。 圖 4-5 施工三階段示意圖 當我們知道箱型節塊的斷面條件後(由專家系統推論後所建議之值),即可由此條件計算出斷面性質(如節塊斷面面積A、慣性矩I、形心軸到樑頂端斷面模數Zt,形心軸到樑底端斷面模數Zb),再由此斷面作懸臂施工橋樑上部結構的分析,本論文的程序性程式則以此部份來測試。茲詳述步驟一如下:

 

 4.3.1 混凝土自重造成彎矩的分析:

自重造成彎矩的分析說明如下: 因為在三個施工階段(詳見圖4-5)當中因結構模式不同,故在三個階段由自重(或活重)與預力造成彎矩與軸力需分別計算,再依各階段之先後次序採應力疊加。在步驟一,知道混凝土單位重後,均佈呆載重為: (4.1) 懸臂彎矩(Cantilever moment)為: (4.2)

 4.3.2 施拉預力鋼腱造成的彎矩:

預力鋼腱造成彎矩的分析說明如下: 專家系統提供鋼腱型式與鋼腱數目之後,假設鋼腱最後的強度是極限強度的70%: (4.3) 則每個節點的總強度為最終強度乘以鋼腱數目: (4.4) 而鋼腱形心中心到形心軸的偏心為: e = 形心中心 - 鋼腱形心中心 (4.5) 而施拉預力造成的彎矩為: (4.6) 橋樑頂部及底部纖維彎矩分別為: (4.7) (4.8) 所以,最後的彎矩為: (4.9) (4.10) 而允許的彎矩為: (4.11) 而當每個節塊的Mt與Mb都分別小於規範的允許彎矩 ,即表示初步設計的橋樑斷面符合規範的基本需求,此時便可結束懸臂階段的分析,進而作步驟二的分析。 圖 4-6 箱型節塊橫斷面示意圖(單邊)


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參考文獻

回我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