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民選 心甘命抵

作者:潘惠祥

2003519

 

        最近,關於特首在立法會的表現,又引起另外一輪的爭議。支持的和反對的,都說出了他們的理由。對於特首的批評,筆者借用胡適的話,實在無意在眾罵之中加多一罵。相反,對於支持特首的觀點,筆者卻認為有值得辯駁的地方。 

        有人指出,特首在回歸後幹很多的事情,特首自己也說自己的上班時間是7-11制,早七晚十一。我想,如果有人指責特首什麼事情也沒做,的確是不公道的。確實,特首做了不少事情,例如,單說「八萬五」居屋事件,特首是出了不少力的。但正如香港人的其中一句俗語所言:「新界的牛夠勤力咯!」出力做事是一回事,有沒有用腦卻是另一回事情。 

        董建華這個特首之所以這麼難做,有人善意辯護為吃力不討好,不但是因為他做事優柔寡斷,更重要的是背後原因 他不是我們港人的選擇,如果特首是民選的話,那麼,他做事怎樣猶豫,我們也得認命,心甘情願地接受四年,然後再選擇一個。但現在情況卻不是這樣。 

        正如有人出,日本經歷了13年通縮,新加坡和台灣現在既是肺炎埠,經濟也正處於衰退期間。所以,特首在經濟方面的功課交不出來,我們也不便苛責。 

        那董建華在政治方面的功課又如何?有人指出香港的順利過渡,董建華功不可抹。而且,董建華對香港中國化(指對中國的認同)也是一功。但我看不出這兩方面,特首有何功勞? 

        香港回歸是事實,但港人在九七前後對中國的認同程度不高也是事實。香港人害怕的是久違的中國大陸的「法治」,維持「一國兩制」是香港人對中國認同的關鍵。亦因此,特首的首要工作是維持「一國兩制」的承諾,而偏偏這個不是我們選舉出來的特首不單不維持香港司法制度的獨立,例如胡仙事件,而且還背道而馳,加緊二十三條立法。 

        我們不接受中央委派的特首,並不代表我們不愛國。正像有人指出,我們反對二十三條,並不代表我們不愛國,因為反對政府的某個政策是我們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正如香港的割讓是歷史問題,我們不能責怪中國(遺棄香港),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責怪香港人沒有愛國心,因為這也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啊!我們不能持雙重的標準,而單方面要求港人愛國。所以,才有「一國兩制」尊重香港歷史現狀的事實。正如西哲有名言:「如果要愛國,先要國家可愛。」如果中國愛護香港人的權利,我實在看不出港人有什麼理由不愛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