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龙将军:【最后的革命:中国僭主政治的终结者】


第一章 僭主时代


四,孙中山阶段与毛泽东阶段

   辛亥革命之后的孙中山时代,是僭主时代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学名是"中华民国"。这是有鲜明的色彩:革命与战争。它的性质是共和的、无君的、军阀混战、党阀割据的。它的开端一清二楚: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那么,毛泽东时代呢?当然开始于1949年,它的学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时代,其实是孙中山时代的延伸;它的很多创新与弊端,早就潜伏在"中华民国"的血腥历史中。

   这种说法,并非出于对毛泽东个人及其事业的贬抑,否则,我们就不是历史家的态度了。事实上,我们搜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不能发现任何新的、在孙中山时代找不到开端的事情。毛及其党徒强调他们拥有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同于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历史家看来,一九四九年以后的中共统治者,除了比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军阀党阀和"国民政府"更具垄断性和恶霸作风,从而把"恶"推向顶峰、使"欲"无孔不入外,实在没有造出什么新生事物。他们宣称,列宁主义的原则是把"恶"列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这表明他们从事的文化与社会运动是有意识、有系统的破坏,甚至是民族自杀。他们的许多创举实际上继承了日寇占领时期的奴化措施,如粮食配给、统购统销、驱民修路、思想灌输,甚至发放良民证、强迫绝育、强迫劳动改造、广泛的集中营等等。

   中国共产党人与日寇占领军之间这层继承、发展关系,人们迄今为止还研究得很少,甚至没有引起注意,更少足够的警觉。以后我们将谈到,这其实是中国共产党的汉奸性质的连串证据。

   其实,连这样的汉奸运动(中共就最喜欢"运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北齐之主高欢虽然身为汉人,但却严重"鲜卑化" (犹如风靡第二南北朝的"欧美化"、"东洋化"、"苏维埃化")了,他甚至比鲜单人还要鲜卑化(仿佛亲苏的中共比苏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汉奸比日本鬼子还要日本化)。道理很简单,这种异化是他们这类人的权力基础甚至生存之道。日本人可以骂日本,但汉奸却不可以。然而,你总不能因为高欢比鲜卑人更野蛮、破坏力在五胡中也登峰造极,就称誉他是中国几千年、世界几百年一位的、开天辟地第一人吧!

   同样的,血腥阴暗的毛泽东时代继起于杀伐不休的孙中山时代之后,是僭主时代推陈出新的新阶段。毛泽东时代之后,中国继续展现僭主时代更新的其它阶段:这就是攘扰不已"新长征"的真实内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南北朝时代",也就是由辛亥革命给明朗化了的"中国传统秩序的崩溃",我们这时代,虽距那时相去已远,但依然未脱其"革命与战争"的窠臼。

   一九四九年以来,共产党僭主不遗余力地推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其杀人整人的惨烈程度甚至大于他们夺取政权之前的战争时期;这是就"革命"而言。再看战争,仿佛是停止了,其实不然,武斗的内战变形为"文斗的内战"(即所谓"历次政治运动"),被害人数再加上因此被饿死、打死、强迫自杀的人数,甚至超过了日寇侵略和国共两党的厮杀。此外,战争还延伸到了国境以外:三年朝鲜战争及其后果中美间二十年的敌视;一年中印战争及迄今近代四十年(1962--2001)的战备;中苏边境之战以及数百万军队的二十年对峙;以及两次越南战争的无止无休!此外不要忘了,国共内战迄今并未结束,1958年炮击金门和1996、1997年的导弹试射,不过是一个提醒而已,接下来化为大陆和台湾的"两个朝廷辖区"(什么"一国两府"、"一国两制"、"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等瞎掰--"中国"是可以有两个的吗?有的,不过是两个乃至多个朝廷)罢了。算下来,支离破碎加在一起总共不过十几年的和平时间!而这,实际上只是"战争间隙的喘息"罢了。所以,毛泽东的著名咒语"八亿人民八亿兵"决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而是这个时代的残酷写照。

   一般人很容易将此"和平时期的兵荒马乱"归结为"共产党的残忍本性"和毛泽东的妄想狂。然而,这不是历史家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我们不去谈它,因为这样的思想流派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是太多太多了。共产党为什么能在欧亚大草原的边沿地带,从易北河到中国海,取得胜利而在其它地区却一筹莫展?明眼人可以看出,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阵营"与十三世纪的"蒙古人帝国"的版图,是大致吻合的。所以, "共产党国家集团" (这完全不同于共产党作为一个单纯党派,更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单纯思想流派)作为历史现象,不仅是意识形态,而且是地缘政治,它是"蒙古帝国的历史遗产"对"西方十字军压力"的持续反应。就中国内部来看, "八亿人民八亿兵"把中国变成一个大军营;企图把全民训练成亡命之徒。但即便这样也决不是共产党的创举--远处看,第一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北魏、北齐、北周统治者们,均精于此道。从近处看,梁启超辈也曾极力鼓吹中国要"尚武"、"野蛮",蒋介石倡导"文明其心智,野蛮其体肤"。毛泽东承先启后,把这一切推向高峰。

   诚然,"毛泽东时代"的主观愿望不同于孙中山时代,它以"文化革命"代替了"建国大纲"。孙只想造就现代社会,毛则企图造就理想社会--这是表象。谁能否认,毛的"理想"是他在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二年间的"历史性挫败"之后,发明的一个退却的花枪呢?他发明这个理想,是要保住自己的独裁权力。除此之外,他并没有太多沉洒于所谓理想。谁又能否认,在此之前的毛,完全是《建国大纲》的徒弟呢。尽管他的"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与北朝蛮族的"井田制"、"土地国有化"措施如出一辙:把土地抢来,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古代共产主义"梦。

   为什么毛会产生前期与后期的变化?显然,他的主观愿望如"建设一个和平、民主、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和他的实际使命如残酷打击、无情斗争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人,几乎完全背反。第二南北朝的巨大漩涡使他昏晕、不知所措,他临死前不久如此说身后:"至于未来,只有天晓得了!"这不仅是僭主个人的哀鸣,也是时代的心灰意冷:要到达现代化的彼岸,但脚下却是悬崖,一条必须用无数生命来填的"国民性的鸿沟"!现代中国人热衷于"走向未来",结果却如毛僭主所言是走向了"天晓得"。回首往事,甚至连最乐观、最无知的人们,都承认这鸿沟难以逾越,但展望未来,就连最悲观、最深刻的智者也不敢思想了;因为现代中国的命运,是和一切世俗化的幸福,彻底无缘的!

   我们的最大悲哀和最大幸运,都缘于此。

   一九四九年迄今的时代特点,受制于一个因素:北朝的巨大胜利。这北朝名叫"红色中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来,中国共产党主要取胜于北方;它的政权也在北方建立;它的中晚期干部取自北方。它的早期干部虽然多是南方人,但早已在万里长征的绝望、陕甘宁边区的苦熬中,彻底北方化了。更重要的是,中共的思想根源和组织根源无一不是取自我们的北方强邻--继犬戎、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满洲之后继起的"俄罗斯--苏联"。这意味着,共产主义之于中国,不是什么"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武器",而是"俄罗斯--苏联对中国进行地缘政治扩张的结果"。其意义近似于匈奴、鲜卑、突厥等北方蛮族,历史上对北部中国所实行的"割据"。但这一次的割据有两个新特点:

   1,它是"红色"的。毛泽东坦承"红色割据",并在江西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即苏俄奴化中国的跳板、基地;但他和他的第五纵队的同志们犯了一个"忘本"的错误,由于远离了他们的第二祖国苏联、未获北方基地的补给而告失败。"长征"的意义即在于它使南方的散兵游勇(北伐战争后未获适当安置的人们)归化北方,背靠贺兰山,从而拉开中国革命的新一幕。这座贺兰山,正是反抗北方蛮族的民族英雄岳飞希望"驾长车踏破"的北方民族根据地。

   2,国际力量的多元化,如"资本主义阵营"、"自由世界"的存在,使"老大哥"苏联不敢对小徒弟中共、儿皇帝毛泽东全无顾忌,为所欲为;结果毛泽东得以和苏联决裂。在此之前,毛自己承认他与苏联的关系是"名为兄弟党,实为儿子党"。

   尽管毛与北方的靠山决裂,但他的北朝性质却无法改变。《国际歌》是从北方蛮族那里传入的,《东方红》是在北方编造的。更重要的是,共产党在中国,是代表了"内陆农村对沿海城市的反抗";这些农村,由于西方工商业的侵袭而陷入破产。相比较,国民党则是代表了东南沿海的城市工商业,所以被共产党叫做"大买办、大资产阶级"。一九四九年夺取政权之后,共产党抑制东南沿海城市,而大力扶持内陆的发展,固然与反美亲苏的战略有关,但也为了"纠正国民党的错误"(后来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实际上是继承了国民党三十年代的国家发展战略);试比较"国民党中国和共产党中国" (即"南朝和北朝")在十个方面的差异:

   一,国号: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意识形态: 三民主义 共产主义

   三,政治制度: 训政的五权分立 无产阶级专政

   四,战略靠山: 美国 苏联

   五,社会支援: 东南沿海城市 广大内陆农村

   六,经济制度: 自由竞争 国家统配

   七,文化取向: 传统与现代妥协 革命的未来主义

   八,人文风情: 温柔细腻的 刚毅粗扩的

   九,人际关系,随和而纠结的 猜忌而斗争的

   十,人的梦想: 具体而微妙 宏大而无边

   类似的特性无所不在,可以不断列举下去……

   从一九四九年迄今五十年的对峙看,南(台湾)--北(大陆)的悬殊似乎不成比例:面积一比三六0;人口一比五0。然而,我们最好不要忘了,长江以南的中国,对共产党具有强烈的离心倾向甚至"亲国民党(也就是亲南朝)情绪",一九七六年四月,北京刷出"我们怀念周恩来总理"的反毛标语时,上海帖出的反毛口号则是"我们怀念孙中山先生",上海式的反叛,肯定比前者更让那垂垂老矣的毛主(毛主席、毛僭主),感到内心的恐慌,他终于知道,尽管经过了二十七年的严酷统治,他依然不能成为整个中国的主人,即使把小岛台湾排除在外。

   即使在共产党内部,"两条路线"的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党内两条路线的生死结,何尝不是"南北朝格局在北朝内部的延伸",对此,这位富于艺术才华的暴君(人民私下里骂他是"毛猪";而称呼"毛著"为"毛竹"),是极为敏锐的,毛主说,"我们党内有个资产阶级。"又说,"当前的两条路线的斗争,是共产党和国民党斗争的继续。"

   反观一九四九年,共产党胜利的神速,把人们的想象力都甩在后面了;甚至急于求胜的毛主本人,也惊呼"太快了!"--以至朱毛军来不及接收广大的南方。北方的主人斯大林怕出岔子,也希望朱毛能适可而止、划江而治,服从南北朝的宿命。这表明,当时"南--北"分野很清楚(国民党在长江以北还没有站稳过八年,又被日本人赶走了八年),但国民革命军的"兵败如山倒"一下子把南方暴露在北方的火力之下,就象二十年前北洋军阀的"兵败如山倒",一下子把北方暴露在南方的火力下。

   迄今为止的历史表明,这两次"统一"都太快、太不成熟了。直到五六十年后的今天,即使在大陆中国的内部也还没有取得"完全的同质性",至于在"海峡两岸"之间,甚至不能就国家的发展达成近似的观念。这些,都是由"南北朝"的性质决定的。如果,中国再发生一次"兵败如山倒",那很可能是某种南方势力对北方的反击所致。

   前一次消耗过大导致外伤:北方的军阀,钻到国民党内(如冯玉祥、阎锡山、傅作义……),后患无穷;后一次消耗过大,导致内伤:共产党接管的人手紧缺,南下干部(专指那些没有知识但有功劳的中下级党官)素质低劣,导致此后终其一朝的"红与专"的论争。且使"社会主义建设"在1958至1960年间受到致命的挫折。由此可见,毛主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名句"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虽然琅琅上口,但却忘了他不是刘邦,不是中国的统一者;而只是荷坚,只是北朝的主子。

   当年荷坚攻晋,八十万对五万、号称"投鞭而渡"但终不能取胜,为什么?因为"南--北朝"的宿命格局,比长江的天堑更难逾越。毛虽然紧靠枪杆子,渡过了荷坚依靠刀斧不能渡过的长江,但终于过不了台湾海峡,只能像河伯一样望洋兴叹。晚年,他哀求美国总统尼克松帮助中国统一,这说明他至死不知困其一生的"南北朝机理"的存在。

   上述两部"兵败如山倒"又后患无穷的痛史,再次警醒人们注意"南北朝"的事实。

  

*解龙将军*

最后的革命:

中国僭主政治的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