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26日 《明報》副刊
《法源寺的慚愧者》
李敖憑《北京法源寺》亦有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其內容是講述清末時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等戊戌政變的故事,雖沒奪標,但它的文學價值卻是毋庸置疑的。
數月前在北京,受到該書的吸引,曾與老師及同學尋訪北京法源寺,終在宣武區的橫街內尋得。法源寺並不豪華,沒有白塔寺的氣派,也沒有懸空寺的奇險,甚至可說有點殘破。幸得寺內的僧人福慧帶領我們參觀,並拍下照片留念。回港後,我把照片寄回給福慧法師。
事隔數月,福慧法師寄回三本由濟群法師所著的《心經的人生智慧》、《學佛者的信念》及《幸福人生的原理》。印象深刻的,不是以數張照片換回三本書的厚禮,而是福慧法師寫給我的便條中,以「慚愧者」作為下款。
我不懂佛家語,對這個名稱的背景也不加深究。以凡人的角度看,「慚愧者」像是在說他每天都會為自己曾犯的事感到慚愧,所以要不斷提醒自己保持著一顆慚愧內疚的心。看起來好像是很重的負擔,自認慚愧,即是自認有錯失,這跟現代人常喊「問心無愧」的理論大相逕庭。慚愧並不是容易的,即使犯錯,我們通常都不會承認,不去悔過,而是為自己找藉口開脫,然後再言「問心無愧」。誰會願意背負慚愧的心去做人呢?
懂得慚愧是可加的,願意慚愧,即是能面對現實。長期慚愧畢竟是負荷,倘知錯能改,面對未來,才能獲得「幸福人生」,此後能做事能夠無愧於心便好了。這是福慧法師給我的啟發。
要不是李銳清博士要我們看《北京法源寺》,要不是往北京時探訪過法源寺,到今天我還不知甚麼是「法源寺」和「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