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EZ Health Tips |
請用瀏覽器之退后(back) 鍵返回前頁 |
我們人體內有兩種脂肪質,一是「血脂」,一是「固體脂肪」。「血脂」是指血漿裏的中性脂肪,包括三酸甘油酯、膽固醇和磷脂等,它們會隨血液在體內遊走;而「固體脂肪」則指在身體某些地方積聚的脂肪,亦即我們俗稱的「肥膏」。
身為香港肥胖醫學會執委的唐俊業醫生指出,人體的固體脂肪,又可分為三種,分別是腸臟脂肪、皮下脂肪及隱藏脂肪,而當中又以腸臟脂肪所佔比例最大。
唐醫生表示:「若人體有100克多餘脂肪,大約80克會存到腸臟,變成腸臟脂肪,而另外的20克就會儲存於皮下。這是因為食物在腸胃消化,多餘的脂肪自然先在腸臟積聚,『肚滿腸肥』就是這樣來的。」
唐醫生表示,腸臟脂肪愈積愈多,就會形成醫學上所說的「中央肥胖」。而這類脂肪儲存到一定水平後,其餘的就會轉移到皮下脂肪去,使身體其他部位如手臂、臀部等開始「發脹」。
至於「隱藏脂肪」又是甚麼?唐醫生解釋,「隱藏脂肪」只會在人過胖時出現,例如不少肥胖人士及糖尿病患者,都患有「脂肪肝」,因為他們體內的多餘脂肪,都儲存到肝臟去,這些積聚在肝臟的脂肪就屬於「隱藏脂肪」。
適量的「固體脂肪」,對人體是有用處的,除了有保護內臟器官的功用外,亦可為人體產生並儲存能量,維持人體溫度,並保持皮膚緊緻。
不過,如果身體積存過多脂肪,就會損害健康,引致種種疾病。比方說,若體內的脂肪比例過高,肌肉對胰島素的反應就會下降,無法吸收血糖,就會容易患上糖尿病。另外,過肥也會引起很多慢性病,例如血管阻塞。「因為脂肪分泌出有害蛋白質及激素,破壞血管壁,使血小板、血液中的飽和脂肪在傷口周圍積聚,封住血管。」唐醫生指很多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要做「通波仔」手術,就是要清除血管內的阻塞物。 除此之外,脂肪也會損害腎臟功能,令腎臟無法留住有益的蛋白質,使之連同雜質一起被排出體外,形成「蛋白尿」。這樣又會迫使肝臟不停製造蛋白質補充身體所需,然而肝臟的能力有限,若蛋白質流失量遠超於儲存量,人就會全身水腫,甚至心臟衰竭而死。
對於坊間各種各樣的減肥方法,唐醫生認為那多數是針對水分與蛋白質:「譬如說,『拜拜肉』的形成,一是因為皮下脂肪積聚,二是因為皮膚鬆弛。只要收緊肌肉,人便會清減,如果再能夠『戒口』,不攝取過多熱量,體內蛋白質的消耗就會增加,人也會瘦。」
「『燃燒』脂肪的最佳辦法,就是做運動。」唐醫生指,要有效減肥,消耗必須多於吸收,即運動量必須大於食量,否則就會收不到預期效果。「減肥時,所有脂肪都會被減掉,而腸臟脂肪又會減得比其他的多。因為當人體熱量消耗多、攝取量少時,腸臟脂肪會先被轉化為能量,當它回落至正常比例後,身體才會開始消耗其他部位的脂肪。」
可是,減肥容易,要keep住減肥後的體重就較難,很多人減肥後又再打回原形。「這都是由於他們沒有養成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唐醫生建議大家,多吃蔬菜,少吃高脂食品,再配合適量運動,就能擁有健康又健美的身體。
公式:體重(kg) / [身高(m)]2
分類 體質指數
過輕 < 18.5
正常 18.5 - 22.9
超重 23.0 - 24.9
肥胖 25 - 29.9
癡肥 ≧ 30.0
另外,亞洲男性正常脂肪比例為14-23%,女性為17-27%,而比例會隨年增長而上升。
亞洲男性腰圍不應超過90厘米(約36吋),而女性則不應超過80厘米(約32吋)。超過的話,表示肚內脂肪過多,出現「中央肥胖」的情況。
總結:若大家在以上兩個步驟的結果都超出正常範圍,最好是到醫院進行檢查,看看會否患上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早些診斷,得到治愈的機會就會愈高。
文中提過,「血脂」是會在人體內遊走的脂肪,「固體脂肪」則是固定在身體某部位的「肥膏」。兩者除了性質不同,功能亦有異。
血脂中的「三酸甘油酯」會影響人體能量代謝,膽固醇則用於合成細胞漿膜、類固醇激素等物質,它們都是維持生命細胞基礎代謝的必需物質。「固體脂肪」則有保護內臟、為人產生並儲存能量、維持人體溫度等功能。
「血脂」會否變成「固體脂肪」,須視乎身體攝取的熱量與消耗量是否平衡,若消耗多於攝取量,血脂就不會在體內儲存,否則就可能出現轉化,變成固體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