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EZ Health Tips

請用瀏覽器之退后(back) 鍵返回前頁  

常用本草藥材解說一

草藥: 人參.玄參.黃耆.白朮.蒼朮.甘草.黃精.肉蓯蓉.丹參.遠志.巴戟天.天麻.仙茅.沙參.茅根.淫羊藿.苦參.貝母.土貝母.山慈菇.柴胡.桔梗.防風.細辛.羌活.獨活.升麻.前胡.延胡索.紫草.三七.黃芩.黃連.胡黃連.生地黃.熟地黃.麥門冬.紅花.益母草.麻黃.麻黃根.連翹.

草藥 性 味 主 治 功 效
人參 反藜蘆, 味甘微苦, 微溫, 氣味頗厚, 陽中微陰, 氣虛血虛俱能補. 陽氣虛竭者, 此能回之於無何有之鄉; 陰血崩潰者, 此能障之於已決裂之後. 惟其氣壯而不辛, 所以能固氣; 惟其味甘而純正, 所以能補血. 故凡虛而發熱, 虛而自汗, 虛而眩運, 虛而困倦, 虛而驚懼, 虛而短氣, 虛而遺泄, 虛而瀉利, 虛而頭疼, 虛而腹痛, 虛而飲食不運, 虛而痰涎壅滯, 虛而嗽血吐血, 虛而淋瀝便閉, 虛而嘔逆躁煩, 虛而下血失氣等證, 是皆必不可缺者, 第欲以氣血相較, 則人參氣味頗輕而屬陽者多, 所以得氣分者六, 得血分者四. 總之不失為氣分之藥. 而血分之所不可缺者. 為未有氣不至而血能自至者也.
故扁鵲曰: 損其肺者益其氣, 須用人參以益之, 肺氣既王, 餘臟之氣皆王矣. 所以人參之性, 多主於氣, 而凡臟腑之有氣虛者, 皆能補之. 然其性溫, 故積溫亦能成熱, 若云人參不熱則可, 云人參之性涼, 恐未必然. 雖東垣云: 人參, 黃耆為退火之聖藥, 丹溪云: 虛火可補, 參朮之類是也, 此亦皆言虛火也. 而虛火二字, 最有關係, 若內真寒而外假熱者, 是為真正虛火, 非放膽用之, 必不可也. 然有一等元陰虧乏, 而邪火爍於表裏, 神魂躁動, 內外枯熱, 真正陰虛一證, 誰謂其非虛火? 若過用人參, 果能助熱. 若王節齋云: 陽旺則陰愈消, 及 <節要> 云: 陰虛火動者勿用, 又曰: 肺熱還傷肺等說, 固有此理, 亦不可謂其盡非. 而近之明哲如李月池輩, 皆極不然之, 恐亦未必然也. 夫虛火二字, 最當分其實中有虛, 虛中有實, 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 惟勿以成心而執己見, 斯可矣. 如必欲彼此是非, 是所謂面東方不見西牆, 皆未得其中也. 予請剖之曰: 如龍雷之火, 原屬虛火, 得水則燔, 得日則散, 是即假熱之火, 故補陽即消矣. 至若亢旱塵飛, 赤地千里, 得非陽亢陰虛, 而亦可以補陽生陰乎? 或必曰: 此正實火也, 得寒則已. 予曰: 不然. 夫炎暑酷烈, 熱令大行, 此為實火, 非寒莫解; 而乾枯燥旱, 泉源斷流, 是謂陰虛, 非水莫濟, 此實火之與陰虛, 亦自判然可別. 是以陰虛而火不盛者, 自當用參為君; 若陰虛而火稍盛者, 但可用參為佐; 若陰虛而火大盛者, 則誠有暫忌人參, 而惟用純甘壯水之劑, 庶可收功一證, 不可不知也. 予非不善用人參者, 亦非畏用而不知人參之能補陰者, 蓋以天下之理, 原有對待, 謂之曰陰虛必當忌參固 謂之曰陰虛必當用參亦不可, 要亦得其中和, 用其當而已矣, 觀者詳之.
玄參 反藜蘆, 味苦甘微鹹, 氣寒. 此物味苦而甘, 苦能清火, 甘能滋陰. 以其味甘, 故降性亦緩. 本草言其惟入腎經, 而不知其尤走肺臟. 故能退無根浮游之火, 散周身痰結熱癰, 逐頸項咽喉痺, 瘰B8結核, 驅男女傳尸, 煩躁骨蒸, 解溫瘧寒熱往來, 治傷寒熱斑支滿, 亦療女人產乳餘疾, 或腸中血瘕熱癥, 補腎滋陰, 明目解渴.
黃耆 味甘氣平, 氣味俱輕, 升多降少, 陽中微陰. 生者微涼, 可治癰疽. 蜜炙性溫, 能補虛損. 因其味輕, 故專於氣分而達表, 所以能補元陽, 充腠理, 治勞傷, 長肌肉. 氣虛而難汗者可發, 表疏而多汗者可止. 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 以氣固而血自止也, 故曰血脫益氣. 其所以除瀉痢帶濁者, 以氣固而陷自除也, 故曰陷者舉之. 然其性味俱浮, 純於氣分, 故中滿氣滯者, 當酌? 用之.
白朮 味甘辛, 氣溫, 氣味俱厚, 可升可降, 陽中有陰, 氣中有血. 其性溫燥, 故能益氣和中, 補陽生血, 煖胃消穀, 益津液, 長肌肉, 助精神, 實脾胃, 止嘔逆, 補勞倦, 進飲食, 利小水, 除濕運痰, 消浮去脹, 治心腹冷痛, 胃虛下痢, VV癖癥瘕. 制以人乳, 欲潤其燥. 炒以壁土, 欲助其固. 佐以黃芩, 清熱安胎. 以其性澀壯氣, 故能止汗實表. 而癰疽得之, 必反多膿; 奔豚遇之, 恐反增氣; 及上焦燥熱而氣多壅滯者, 皆宜酌用之. 然冬朮甘而柔潤, 夏朮苦而燥烈, 此其功用大有不同, 不可不為深辨也. 若於飢時擇肥而甘者嚼而服之, 服之久久, 誠為延壽之物, 是實人所未知.
蒼朮 味苦甘辛, 性溫而燥, 氣味俱厚, 可升可降, 陽也. 用此者用其溫散燥濕. 其性溫散, 故能發汗寬中, 調胃進食, 去心腹脹疼, 霍亂嘔吐, 解諸鬱結, 逐山嵐寒疫, 散風眩頭疼, 消痰癖氣塊, 水腫脹滿. 其性燥濕, 故治冷痢冷洩, 滑瀉腸風, 寒濕諸瘡. 與黃檗同煎, 最逐下焦濕熱痿痺. 若內熱陰虛, 表疏汗出者忌服. 然惟茅山者, 其質堅小, 其味甘醇, 補益功多, 大勝他朮.
甘草 味甘氣平, 生涼炙溫, 可升可降, 善於解毒. 反甘遂, 海藻, 大戟, 芫花. 其味至甘, 得中和之性, 有調補之功, 故毒藥得之解其毒, 剛藥得之和其性, 表藥得之助其升, 下藥得之緩其速. 助參耆成氣虛之功, 人所知也; 助熟地療陰虛之危, 誰其曉焉? 祛邪熱, 堅筋骨, 健脾胃, 長肌肉, 隨氣藥入氣, 隨血藥入血, 無往不可, 故稱國老. 惟中滿者勿加, 恐其作脹; 速下者勿入, 恐其緩功, 不可不知也.
黃精 味甘微辛, 性溫 能補中益氣, 安五臟, 療五勞七傷, 助筋骨, 益脾胃, 潤心肺, 填精髓, 耐寒暑, 下三蟲, 久服延年不飢, 髮白更黑, 齒落更生.
張華 <博物志> 言天老曰: 太陽之草名黃精, 食之可以長生. 太陰之草名鉤吻, 不可食之, 入口立死. 此但以黃精, 鉤吻對言善惡, 原非謂其相似也. 而陶弘景謂黃精之葉與鉤吻相似, 誤服之害人. 蘇恭曰: 黃精葉似柳, 鉤吻蔓生, 葉如柿葉, 殊非比類. 陳藏器曰: 鉤吻及野葛之別名, 二物全不相似, 不知陶公憑何說此? 是可見黃精之內本無鉤吻, 不必疑也.
肉蓯蓉 味甘鹹, 微辛酸, 氣微溫. 味重陰也, 降也, 其性滑. 以其味重而甘溫, 故助相火, 補精興陽, 益子嗣, 治女人血虛不孕, 煖腰膝, 堅筋骨, 除下焦寒痛. 以其補陰助陽, 故禁虛寒遺瀝洩精, 止血崩尿血. 以其性滑, 故可除莖中寒熱澀痛, 但驟服反動大便. 若虛不可攻而大便閉結不通者, 洗淡, 暫用三四錢, 一劑即通, 神效.
丹參 味微苦, 微甘, 微澀, 性微涼, 無毒. 反藜蘆. 能養血活血, 生新血, 行宿血, 故能安生胎, 落死胎, 血崩帶下可止, 經脈不勻可調. 此心脾肝腎血分之藥, 所以亦能養陰定志, 益氣解煩, 療眼疼腳痺, 通利關節, 及惡瘡疥癬, 赤眼丹毒, 排膿止痛, 長肉生肌.
遠志 味微苦, 微辛, 氣溫, 陽也, 升也. 製以甘草湯, 浸一宿, 晒乾炒用. 功專心腎, 故可鎮心止驚, 辟邪安夢, 壯陽益精, 強志助力. 以其氣升, 故同人參, 甘草, 棗仁, 極能舉陷攝精, 交接水火. 但可為佐, 用不宜多. 神氣上虛者所宜, 痰火上實者當避.
巴戟天 味甘微溫, 陰中陽也. 雖曰足少陰腎經之藥, 然亦能養心神, 安五臟, 補五勞, 益志氣, 助精強陰. 治陰痿不起, 腰膝疼痛, 及夜夢鬼交, 遺精溺濁, 小腹陰中相引疼痛等證.
制宜酒浸, 去心微炒, 或滾水浸剝亦可.
仙茅 味辛溫, 有小毒, 陽也. 能助神明, 強筋骨, 益肌膚, 培精血, 明耳目, 填骨髓, 開胃消食, 助益房事, 溫利五臟, 補煖腰腳.
此西域婆羅門僧獻方於唐明皇, 服之有效, 久秘而後得傳. 按許真君書云: 仙茅久服, 可以長生. 其味甘能養肉, 辛能養節, 苦能養氣, 鹹能養骨, 滑能養膚, 酸能養筋, 宜和苦酒服之, 必效也. 然仙茅性熱, 惟陽弱精寒, 稟賦素怯者宜之, 若體壯相火熾盛者, 服之大能動火, 不可不察. 凡制用之法, 於八九月采得, 用竹刀刮去黑皮, 切如豆粒, 糯米泔浸兩宿, 去赤汁, 用酒拌蒸之, 從已至亥, 制之極熟, 自無毒矣. 然後曝乾搗篩, 熟蜜丸桐子大, 每空心酒飲任下二三十丸. 忌食牛乳及黑牛肉, 恐減藥力也. 若隨群補藥中為丸服之, 無所不可.
天麻 味辛, 平, 陰中有陽. 治風虛眩暈頭旋, 眼黑頭痛, 諸風濕痺, 四肢拘攣, 利腰膝, 強筋骨, 安神志, 通血脈, 止驚恐恍惚, 殺鬼精蟲毒, 及小兒風癇驚氣. 然性懦力緩, 用須加倍, 或以別藥相佐, 然後見功.
沙參 味微甘苦, 氣味俱輕, 性微寒. 能養肝氣, 治多眠, 除邪熱, 益五臟陰氣, 清肺涼肝, 滋養血脈, 散風熱瘙癢, 頭面腫痛, 排膿消腫, 長肌肉, 止驚煩, 除疝痛. 然性緩力微, 非堪大用.
易老云: 人參補五臟之陽, 沙參補五臟之陰. 特以其甘涼而和, 補中清火, 反而言之, 故有是論. 若云對待人參, 則相去遠矣.
茅根 味甘涼, 性純美, 能補中益氣, 此良藥也. 善理血病, 凡吐血衄血, 瘀血血閉, 及婦人經水不調, 崩中漏下. 且通五淋, 除客熱, 止煩渴, 堅筋骨, 療肺熱噦逆喘急, 解酒毒及黃疸水腫, 久服大是益人. 若治癰疽癤毒, 及諸毒諸瘡諸血, 或用根搗傅, 或用此煮汁調傅毒等藥, 或以酒煮服, 無不可也.
淫羊藿 味甘, 氣辛, 性溫, 乃手足陽明, 少陰, 三焦命門藥也. 主陽虛陽痿, 莖中作痛. 化小水, 益精氣, 強志意, 堅筋骨, 煖下部一切冷風勞氣, 筋骨拘攣. 補腰膝, 壯真陰, 及年老昏耄, 中年健忘. 凡男子陽衰, 女子陰衰, 艱於子嗣者, 皆宜服之. 服此之法, 或單用浸酒, 或兼佐丸散, 無不可者. 制法每擇淨一斤, 以羊脂四兩, 同炒油盡用之.
苦參 味苦性寒. 反藜蘆. 沉也, 陰也, 乃足少陰腎經之藥. 能祛積熱黃疸, 止夢遺帶濁, 清小便, 利水, 除癰腫, 明目止淚, 平胃氣, 能令人嗜食, 利九竅, 除伏熱狂邪, 止渴醒酒, 療惡瘡斑疹疥癩, 殺疳蟲及毒風煩躁脫眉. 炒黃為末, 米飲調服, 治腸風下血熱痢.
貝母 反烏頭, 味苦, 氣平, 微寒. 氣味俱輕, 功力頗緩, 用須加倍. 善解肝臟鬱愁, 亦散心中逆氣, 祛肺痿肺癰痰膿喘嗽, 研末, 沙糖為丸, 含嚥最佳. 降胸中因熱結胸, 及乳癰流痰結核. 若足生人面諸瘡, 燒灰油調頻敷. 產難胞衣不出, 研末用酒和吞. 亦除瘕疝, 喉痺, 金瘡, 并止消渴煩熱. 赤眼翳膜堪點, 時疾黃疸能驅. 又如半夏, 貝母, 俱治痰嗽, 但半夏兼治脾肺, 貝母獨善清金. 半夏用其辛, 貝母用其苦. 半夏用其溫, 貝母用其涼. 半夏性速, 貝母性緩. 半夏散寒, 貝母清熱. 性味陰陽, 大有不同, 俗有代用者, 其謬孰甚.
土貝母 反烏頭, 味大苦, 性寒. 陰也, 降也, 乃手太陰, 少陽, 足陽明, 厥陰之 大治肺癰肺痿, 欬喘, 吐血衄血, 最降痰氣, 善開鬱結, 止疼痛, 消脹滿, 清肝火, 明耳目, 除時氣煩熱, 黃疸淋閉, 便血溺血, 解熱毒, 殺諸蟲, 及療喉痺瘰B8, 乳癰發背, 一切癰瘍腫毒, 濕熱惡瘡, 痔漏金瘡出血, 火瘡疼痛. 為末可敷, 煎湯可服. 性味俱厚, 較之川貝母, 清降之功不啻數倍.
山慈菇 味甘微辛, 有小毒. 治癰瘍疔腫瘡LL, 瘰B8結核, 破皮攻毒, 俱宜醋磨傅之. 除黑斑, 剝人面皮, 宜搗汁塗之. 并治諸毒蠱毒, 蛇蟲狂犬等傷, 或用酒調服, 或乾摻之. 亦治風痰癇疾, 以茶清研服, 取吐可愈.
柴胡 味苦微辛, 氣平微寒. 氣味俱輕, 升也, 陽中之陰. 用此者, 用其涼散, 平肝之熱, 入肝, 膽, 三焦, 心胞四經. 其性涼, 故解寒熱往來, 肌表潮熱, 肝膽火炎, 胸脅痛結, 兼治瘡瘍, 血室受熱. 其性散, 故主傷寒邪熱未解, 溫瘧熱盛, 少陽頭痛, 肝經鬱證. 總之, 邪實者可用, 真虛者當酌其宜. 雖引清氣上升, 然升中有散, 中虛者不可散, 虛熱者不可寒, 豈容誤哉. 兼之性滑, 善通大便, 凡溏泄脾薄者, 當慎用之 熱結不通者, 用佐當歸, 黃芩, 正所宜也. 愚謂柴胡之性, 善泄善散, 所以大能走汗, 大能泄氣, 斷非滋補之物, 凡病陰虛水虧而孤陽勞熱者, 不可再損營氣, 蓋未有用散而不泄營氣者, 未有動汗而不傷營血? 營即陰也, 陰既虛矣, 尚堪再損其陰否? 然則用柴胡以治虛勞之熱者, 果亦何所取義耶?
觀寇宗奭 <衍義> 曰: 柴胡, <本經> 並無一字治勞, 今人治勞方中, 鮮有不用者. 鳴呼! 凡此誤世甚多. 嘗原病勞之人, 有一種臟本虛損, 復受邪熱者, 當須斟酌用之, 如 <經驗方> 中治勞青蒿煎之用柴胡, 正合宜耳. 若或無邪, 得此愈甚, 雖至死人亦不怨, 目擊甚多. <日華子> 又謂補五勞七傷, <藥性論> 亦謂治勞乏羸瘦, 若此等病, 苟無實熱, 醫者執而用之, 不死何待. 注釋本草, 一字不可忽, 蓋萬世之後, 所誤無窮, 可不謹哉! 觀此寇氏之說, 其意專在邪熱二字, 謂但察有邪無邪, 以決可用不可用, 此誠得理之見, 而復有非之者, 抑又何也? 即在王海藏亦曰: 苟無實熱而用柴胡, 不死何待? 凡此所見略同, 用者不可不察.
桔梗 味苦微辛, 氣微涼. 氣輕於味, 陽中有陰, 有小毒, 其性浮. 用此者, 用其載藥上升, 故有舟楫之號, 入肺, 膽, 胸膈, 上焦. 載散藥表散寒邪. 載涼藥清咽疼喉痺, 亦治赤目腫痛. 載肺藥解肺熱肺癰, 鼻塞唾膿欬嗽. 載痰藥能消痰止嘔, 亦可寬胸下氣. 引大黃可使上升, 引青皮平肝止痛. 能解中惡蠱毒, 亦治驚癇怔忡. 若欲專用降?
防風 味甘辛, 氣溫, 升也, 陽也. 用此者, 用其氣平散風. 雖膀胱脾胃經藥, 然隨諸經之藥, 各經皆至. 氣味俱輕, 故散風邪, 治一身之痛, 療風眼, 止冷淚. 風能勝濕, 故亦去濕, 除遍體濕瘡. 若隨實表補氣諸藥, 亦能收汗, 升舉陽氣, 止腸風下血崩漏. 然此風藥中之潤劑, 亦能走散上焦元氣, 誤服久服, 反能傷人.
細辛 反藜蘆, 忌生菜, 味大辛, 氣溫, 氣味俱厚, 升也, 陽也, 有小毒. 用此者, 用其溫散. 善祛陰分之寒邪, 除陰經之頭痛, 益肝溫膽利竅, 逐諸風濕痺, 風癇痎瘧, 鼻齆不聞香臭, 開關通竅, 散風淚目疼. 口臭牙蟲, 煎湯含漱. 過服亦散真氣, 不可不知. 此味辛甚, 故能逐陰分之邪, 陰分且然, 陽分可知. 舊云少陰, 厥陰之藥, 然豈有辛甚而不入陽分者? 但陽證忌熱, 用當審之.
羌活 味微苦, 氣辛微溫, 升也, 陽也. 用此者, 用其散寒定痛. 能入諸經, 太陽為最. 散肌表之寒邪, 利周身項脊之疼痛, 排太陽之癰疽, 除新舊之風濕. 緣非柔懦之物, 故能撥亂反正. 惟其氣雄, 大能散逐, 若正氣虛者忌用之.
獨活 味苦, 氣香, 性微涼. 升中有降, 善行滯氣, 故入腎與膀胱兩經, 專理下焦風濕. 兩足痛痺, 濕癢拘攣, 或因風濕而齒痛, 頭眩喘逆, 奔豚疝瘕, 腰腹疼痛等證, 皆宜用之.
升麻 味微苦, 氣平, 氣味俱輕浮而升, 陽也. 用此者, 用其升散提氣, 乃脾, 胃, 肺與大腸四經之藥. 善散陽明經風寒, 肌表邪熱, 提元氣之下陷, 舉大腸之脫泄, 除陽明溫疫表邪, 解膚腠風熱斑疹. 引石膏除齒牙臭爛腫痛, 引蔥頭去陽明表證頭疼, 佐當歸, 肉蓯蓉可通大便結燥. 凡癰疽痘疹, 陽虛不能起發, 夢遺脫肛, 陽虛下陷之類, 用佐補劑, 皆所宜也. 若上實氣壅, 諸火炎上, 及太陽表證, 皆不宜用. 且其味苦氣散, 若血氣太虛, 及水火無根者, 並不可用.
前胡 味苦氣寒, 降也, 陰中微陽. 去火痰實熱; 開氣逆結滯, 轉筋霍亂; 除胸中痞滿, 氣喘嘔逆, 欬嗽煩悶; 治傷寒寒熱, 風熱頭疼; 解嬰兒疳熱.
延胡索 味苦微辛, 氣微溫, 入肝脾二經. 善行滯氣, 破滯血, 血中氣藥. 故能止腹痛, 通經, 調月水淋滯, 心氣疼痛, 破癥癖跌撲凝瘀, 亦善落胎, 利小便, 及產後逆血上衝. 俱宜以酒煮服, 或用酒磨服亦可. 然性惟破氣逐血, 必真有血逆氣滯者方可用. 若產後血虛, 或經血枯少不利, 氣虛作痛者, 皆大非所宜.
紫草 味苦性寒, 此手厥陰, 足厥陰血分之藥. 性寒而利, 能涼血滑血, 通利二便, 故痘疹家宜用之. 凡治痘疹, 無論未出已出, 但血熱毒盛, 或紫或黑, 而大便秘結者, 宜用之. 若已出紅活, 不紫不黑, 而大便如常通利者, 即不可用.
故曾世榮 <活幼心書> 云: 紫草性寒, 小兒脾氣實者猶可用, 脾氣虛者反能作瀉. 又若古方惟用其茸, 亦取其氣輕味薄, 而有清涼升發之功也. 此外, 可用以解黃疸, 消腫脹, 及一切斑疹惡瘡, 亦以其能利九竅, 通水道, 去濕涼血而然也.
三七 味甘氣溫, 乃陽明, 厥陰血分之藥, 故善止血散血定痛. 凡金刃刀箭所傷, 及跌撲杖瘡血出不止, 嚼爛塗之, 或為末摻之, 其血即止. 亦治吐血衄血, 下血血痢, 崩漏, 經水不止, 產後惡血不下, 俱宜自嚼, 或為末, 米飲送下二三錢. 若治虎咬蛇傷等證, 俱可服可傅. 葉之性用與根大同, 凡折傷跌撲出血, 傅之即止, 青腫亦散.
黃芩 味苦氣寒, 氣輕於味, 可升可降, 陰中微陽. 枯者善於入肺, 實者善入大腸. 欲其上者酒炒, 欲其下者生用. 枯者清上焦之火, 消痰利氣, 定喘嗽, 止失血, 退往來寒熱, 風熱濕熱頭痛, 解瘟疫, 清咽, 療肺痿肺癰, 乳癰發背; 尤祛肌表之熱, 故治斑疹鼠LL, 瘡瘍赤眼. 實者涼下焦之熱, 能除赤痢, 熱畜膀胱, 五淋澀痛, 大腸閉結, 便血漏血. 胎因火盛不安, 酌佐砂仁, 白朮; 腹因火滯為痛, 可加黃連, 厚朴. 大腸無火滑泄者, 最當慎用.
黃連 味大苦, 氣大寒. 味厚氣薄, 沉也, 降也, 降中微升, 陰中微陽. 專治諸火, 火在上, 炒以酒; 火在下, 炒以童便; 火而嘔者炒以薑汁; 火而伏者炒以鹽湯. 同吳茱萸炒, 可以止火痛; 同陳壁土炒, 可止熱瀉. 同枳實用, 可消火脹; 同天花粉用, 能解煩渴. 同木香丸, 和火滯下痢腹痛; 同吳茱萸丸, 治胃熱吐吞酸水. 總之, 其性大寒, 故惟平肝涼血, 肅胃清腸涼膽, 止驚癇, 瀉心除痞滿. 上可治血衄血, 下可治腸澼便紅. 療婦人陰戶腫痛, 除小兒食積熱疳, 殺蚘虫. 消惡瘡癰腫, 除濕熱鬱熱. 善治火眼, 亦消痔漏. 解烏附之熱, 殺巴豆之毒. 然其善瀉心脾實火, 虛熱妄用, 必致格陽,
故寇宗奭曰: 虛而冷者, 慎勿輕用. 王海藏曰: 夏月久血痢, 不用黃連, 陰在內也. 景岳曰: 人之脾胃, 所以盛載萬物, 發生萬物, 本象地而屬土. 土煖則氣行而燥, 土寒則氣凝而濕, 土燥則實, 土濕則滑, 此天地間不易之至理. 黃連之苦寒若此, 所以過服芩, 連者, 無不敗脾, 此其濕滑, 亦自明顯易見. 獨因陶弘景 <別錄> 中有調胃厚腸之一言, 而劉河間復證之曰: 諸苦寒藥多泄, 惟黃連, 黃檗性冷而燥. 因致後世視為奇見, 無不謂黃連性燥而厚腸胃, 凡治瀉痢者, 開手便是黃連, 不知黃連, 黃檗之燥, 於何見之? 烏呼! 一言之謬, 流染若此, 難洗若此, 悖理惑人, 莫此為甚. 雖曰黃連治痢亦有效者, 然必其素稟陽臟, 或多縱口腹, 濕熱為痢者, 乃其所宜. 且凡以縱肆不節而血氣正強者, 即或誤用, 未必殺人, 久之邪去亦必漸愈, 而歸功黃連, 何不可也. 此外則凡以元氣素弱, 傷脾患痢, 或本無火邪而寒濕動脾者, 其病極多, 若妄用黃連, 則脾腎日敗, 百無一生. 凡患痢而死者, 率由此類, 可不寒心. 余為此言, 而人有未必信者, 多以苦燥二字有未明耳, 故余於 <傳忠錄> 辨河間條中, 復詳言苦味之理, 以俟衛生仁者再為贊正, 庶是非得明, 而民生有攸賴矣. 道書言服黃連犯豬肉, 令人泄瀉.
胡黃連 味大苦, 大寒. 其性味功用, 大似黃連. 能涼肝明目, 治骨蒸勞熱, 三消, 吐血衄血, 五心煩熱, 療婦人胎熱, 虛驚熱痢, 及小兒疳熱驚癇. 浸人乳點目甚良.
生地黃 味苦甘, 氣涼. 氣薄味厚, 沉也, 陰也. 鮮者更涼, 乾者微涼. 能生血補血, 涼心火, 退血熱, 去煩躁骨蒸, 熱痢下血, 止嘔血衄血, 脾中濕熱, 或婦人血熱而經枯, 或上下三消而熱渴. 總之其性頗涼, 若脾胃有寒者, 用宜斟酌.
熟地黃 味甘微苦, 味厚氣薄, 沉也, 陰中有陽. <本草> 言其入手足厥, 少陰經, 大補血衰, 滋培腎水, 填骨髓, 益真陰, 專補腎中元氣, 兼療藏血之經. 此雖泛得其概, 亦豈足以盡是之妙.
夫地黃產於中州沃土之鄉, 得土氣之最厚者也. 其色黃, 土之色也. 其味甘, 土之味也. 得土之氣, 而曰非太陰, 陽明之藥, 吾弗信也. 惟是生者性涼, 脾胃喜煖, 故脾陽不足者, 所當慎用. 至若熟則性平, 稟至陰之德, 氣味純靜, 故能補五臟之真陰, 而又於多血之臟為最要, 得非脾胃經藥耶? 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 氣與血耳, 氣主陽而動, 血主陰而靜. 補氣以人參為主, 而耆朮但可為之佐; 補血以熟地為主, 而芎, 歸但可為之佐. 然在耆, 朮, 芎, 歸, 則又有所當避, 而人參, 熟地, 則氣血之必不可無. 故凡諸經之陽氣虛者, 非人參不可; 諸經之陰血虛者, 非熟地不可. 人參有健運之功, 熟地稟靜順之德. 此熟地之與人參, 一陰一陽, 相為表裏, 一形一氣, 互主生成, 性味中正, 無逾於此, 誠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 凡諸真陰虧損者, 有為發熱, 為頭疼, 為焦渴, 為喉痺, 為嗽痰, 為喘氣, 或脾腎寒逆為嘔吐, 或虛火載血於口鼻, 或水泛於皮膚, 或陰虛而泄利, 或陽浮而狂躁, 或陰脫而仆地. 陰虛而神散者, 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 陰虛而火升者, 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 陰虛而躁動者, 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之; 陰虛而剛急者, 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 陰虛而水邪泛濫者, 舍熟地何以自制? 陰虛而真氣散失者, 舍熟地何以歸源? 陰虛而精血俱損, 脂膏殘薄者, 舍熟地何以厚腸胃? 且猶有最玄最妙者, 則熟地兼散劑方能發汗, 何也? 以汗化於血, 而無陰不作汗也. 熟地兼溫劑始能回陽, 何也? 以陽生於下, 而無復不成乾也. 然而陽性速, 故人參少用亦可成功; 陰性緩, 熟地非多難以奏效. 而今人有畏其滯膩者, 則崔氏何以用腎氣丸而治痰浮? 有畏其滑濕者, 則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醫腎泄? 有謂陽能生陰, 陰不能生陽者, 則陰陽之理, 原自互根, 彼此相須,
麥門冬 味甘微苦, 性微寒, 降也, 陽中陰也. 去心用, 恐令人煩. 其味甘多苦少, 故上行心肺, 補上焦之津液, 清胸膈之渴煩, 解火炎之嘔吐, 退血燥之虛熱; 益精滋陰, 澤肌潤結; 肺痿肺癰, 欬唾衄血; 經枯乳汁不行, 肺乾欬嗽不絕; 降火清心, 消痰補怯. 復脈須仗人參, 便滑中寒者勿設.
紅花 味甘微苦微辛, 氣微涼, 陰中微陽. 惟入血脈, 多用女科. 少用可活血引經, 多用能破血通瘀. 可下死胎, 亦療血暈, 達痘瘡血熱難出, 散斑疹血滯不消; 潤燥活血, 止痛通經, 亦消腫毒.
益母草 味微苦微辛, 微寒, 性滑而利. 善調女人胎產諸證, 故有益母之號. 能去死胎, 滑生胎, 活血涼血行血, 故能治產難胎衣不下, 子死腹中, 及經脈不調, 崩中漏下, 尿血瀉血瘀血等證. 然惟血熱血滯, 及胎產艱澀者宜之, 若血氣素虛兼寒, 及滑陷不固者, 皆非所宜, 不得以其益母之名, 謂婦人所必用也. 蓋用其滑利之性則可, 求其補益之功則未也.
<本草> 言其久服益精輕身, 誠不足信. 此外如退浮腫, 下水氣, 及打撲瘀血, 通大小便之類, 皆以其能利也. 若治疔腫乳癰, 丹毒惡毒, 則可搗汁飲之, 其渣亦可敷貼. 子名茺蔚, 功用略同, 但子味微甘, 稍溫, 故能涼血補血, 亦益陰氣明目.
麻黃 味微苦微澀, 氣溫而辛, 升也, 陽也. 此以輕揚之味, 而兼辛溫之性, 故善達肌表, 走經絡, 大能表散風邪, 祛除寒毒, 一應瘟疫瘧疾, 瘴氣山嵐, 凡足三陽表實之證, 必宜用之. 苦寒邪深入少陰, 厥陰筋骨之間, 非用麻黃, 官桂不能逐也. 但用此之法, 自有微妙, 則在佐使之間, 或兼氣藥以助力, 可得衛中之汗; 或兼血藥以助液, 可得營中之汗; 或兼溫藥之助陽, 可逐陰凝之寒毒; 或兼寒藥以助陰, 可解炎熱之瘟邪. 此實傷寒? 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 實千古之獨得者也. 今見後人多有畏之為毒藥而不敢用, 又有謂夏月不宜用麻黃者, 皆不達可哂也.
雖在李氏有云: 若過發則汗多亡陽, 若自汗表虛之人用之則脫人元氣, 是皆過用及誤用而然. 若陰邪深入, 則無論冬夏, 皆所最宜, 又何過之有? 此外如手太陰之風寒欬嗽, 手少陰之風熱斑疹, 足少陰之風水腫脹, 足厥陰之風痛目痛, 凡宜用散者, 惟斯為最. 然柴胡, 麻黃俱為散邪要藥, 但陽邪宜柴胡, 陰邪宜麻黃, 不可不察也. 制用之法, 須折去粗根, 入滾湯中煮三五沸, 以竹片掠去浮沫, 晒乾用之. 不爾, 令人動煩.
麻黃根 味甘, 平, 微苦微澀. 用甘斂藥煎服, 可以止汗. 同牡蠣粉, 米粉, 或用舊蕉扇杵末, 等分, 以生絹袋盛貯, 用撲盜汗或夏月多汗, 用之俱佳.
連翹 味苦微辛, 氣微寒, 氣味俱薄, 輕清而浮, 升也, 陽中有陰. 入手少陰, 手足少陽, 陽明. 瀉心經客熱, 降脾胃濕熱, 去寸白, 蚘蟲, 通月水五淋. 以其味苦而輕, 故善達肌表, 散鼠痿, 瘰B8, 癭瘤, 結熱, 蠱毒, 癰毒, 斑疹, 治瘡癤, 止痛消腫排膿, 瘡家號為聖丹. 以其辛而能散, 故又走經絡, 通血凝, 氣滯結聚, 所不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