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EZ Health Tips

請用瀏覽器之退后(back) 鍵返回前頁

補得其法 打好底子迎寒冬 

秋風起,又是進補的好時機。熱騰騰的羊腩煲、肥美的蛇羹、滋補的人參燉雞等,統統都是好選擇。不過,原來「秋冬進補」並非人人適合,進補不宜的話,更可能會適得其反!想得到最佳的補身成效,大家就要學會「補得其法」。

 中國人習慣秋冬進補,與中國乃傳統農業社會不無關係。農村生活強調「天人合一」,春天生氣蓬勃,人們辛勞地耕種,秋冬是收成的季節,冬天則要把豐收好好收藏,即所謂「秋收冬藏」。同樣地,人們相信秋冬最宜進補,一方面可補充消耗過多的體力,另一方面可以「養精蓄銳」,等待來年繼續拚搏工作;而且,人們亦相信,人體於秋天時候特別容易吸收食物營養。

 在中醫的角度,進補其實是指對人體「 陰陽氣血」 或「臟器」 之虛損和不足加以平衡及調和的做法,因此,只有在身體有不足的時候才需要進補。

 怎樣才是最適當的進補方法呢?黃子瑜中醫師表示,進補需要時、地、人三方面配合,其中又以人最為重要。一般人在進補前,都要明白自己屬於哪種體質,然後再按體質去選擇補品。例如本身是「偏熱」人士的話,便不可作進食「太補」的補品,只可選擇較清涼的。此外,進補時應針對自己身體有不足的地方進補,例如肺弱,便要選擇潤肺的補品。

 充分掌握不同食品的特性,對進補亦很重要。黃醫師解釋,中醫把所有食物都分了「偏寒」及「偏熱」兩類,水魚、鮑魚、燕窩等食品,屬於滋補及清涼的「偏寒」補品;羊肉、當歸、鹿茸、人參等,則屬於溫熱的「偏熱」補品。進補時,身體偏寒者要作「溫補」,即進食「偏熱」補品;偏熱者則要作「清補」,即服用「偏寒」補品。這樣,才會做到「溫則涼之,寒則溫之」。

進補注意事項

(1)感冒未清者,不宜進補,否則熱氣會被困在體內,更感辛苦。

(2)血壓高的人士,不可隨便食用鹿茸、高麗參等溫熱補品。

(3)進行手術後,應隔一段時間後才進補,並要根據手術性質及身體狀態來選取補品。

(4)如腸胃不佳、消化不良,則不宜進補。腸胃調理好後,補品才會容易被吸收。

(5)肚瀉期間進補的話,營養會容易流失。

 此外,進補需循序漸進,應由「清補」開始,再到平和的「平補」,最後才到「溫補」;不可操之過急,一次過補得太多或一開始便進食「太補」的食品,尤其是「寒不受補」的人。

  事實上,進補亦不宜只集中在冬天,一年四季都應該適當地進補。春天可「平補」,夏天要「清補」,秋冬則可「溫補」。黃醫師更教路,在「大寒」、「小寒」及「冬至」等特別季節性日子進補,功效會特別大;而秋冬溫補的食品中,又以鹿茸及鹿尾巴最佳。

實惠家常補品

 很多人以為進補一定要用上名貴的藥材,其實只要懂得選擇,進補亦可以很經濟。中醫師王淑然表示,凡是高蛋白質及濃縮的食物,其實都屬於補品;而一些蛋白質不高的植物,例如中國番薯及菇類等,因有抗癌作用,故亦可算補品。總的來說,只要能夠令人體的整體機能提高、增強身體抵抗力,已經算是補品了。

以下提供兩款材料簡單、價錢便宜的「進補」菜色:

蜜糖豆炒百合

材料: 蜜糖豆、百合、馬蹄、栗子、杞子

療效:可增加身體水分,防乾燥,補腎清熱。栗子和百合皆屬秋冬當造食品,栗子補腎,馬蹄清熱,百合清肺,杞子則明目。偏乾熱重的人,可用有清乾熱作用的荷蘭豆代替蜜糖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