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真的那麼重要嗎?

分數真的那麼重要嗎?當父母期待孩子們的表現時,評估的標準都是看在那一分又 一分累積下來的分數,而孩子又該怎麼面對分數所帶來的壓力與競爭呢?

一個資優光環

自幼,小蓉(化名)就是一名很聽話的孩子,從不違逆了父母親的指示,在她四歲的那一年爸爸媽媽就把她送進幼稚園,開始了她的學習生涯。

每晚爸爸媽媽都會一同督促她做功課並幫她修改作業,而小蓉一直也很爭氣地讓爸 爸媽媽頂著優異生父母的光環。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她中學時期毫不間斷,爸爸媽媽每 晚都會坐在她面前〞陪〞她溫習功課,風雨不改,小蓉對這種狀況早就習以為常,但同 學們聽到後紛紛驚奇不已,然而,這些言論對小蓉絲毫沒有影響,她還是一樣努力用功。在初中檢定考試中就抱回全科A的特優光環,而今年她剛剛領取了高中檢定考試的成 績單,不俗的成績讓她贏得父母及身邊的人的讚賞。

可是,她內心的煎熬又有誰知道呢?每晚臨睡前她都希望明天不再醒過來,分數所 代表的壓力,早在十幾年前就深深影響著她,每一次考到好成績,她對自己的恨意就多 了一分,她多麼的希望自己只是個平凡普通的中學生,不必為了擔心成績會下滑或被其 他人所取代而拼命用功,讓她從來不曾有過知心朋友,更不要說享受校園裡的學習生涯了!

 在她眼中,所有的同學都是競爭者,在分數的世界裡沒有朋友,更不要說可以把心事和其他人說了!

覺得小蓉的處境是庸人自擾嗎?其實在我們生活裡,很多學生正面臨這種狀況,成 績好的學生也會為分數而煩惱,更不要說一般的學生,可能努力奮鬥了許久還是被大人認為不夠用功,難道用功的好學生就代表有好出路嗎?

林明申:分數不代表學習生涯的全部

「我個人認為分數只代表那一個學科的成就和自我認知,而不表示一個人的道德、禮義、情感和技能等, 」菩提輔導中心義工林明申表示。  

其實,做父母的有誰不期待自己的孩子會唸書呢?看到孩子會讀書,父母和老師當 然會覺得高興,以造成我們常把好成績的小孩就等於好孩子,而不會讀書、不愛讀書的孩子,我們則覺得他懶,甚至把他掛上壞孩子的標籤!

分數並不是成績不好的同學在意的重點,成績好的同學有時反而更會計較一分、兩 分的差別,「他們就算很要好的同學都會拼分數,當然這也不一定是全部,但和學生的家庭背景有關。」  

「而對獨中生來說,分數的壓力更是一定有,因為分數關係到升留級的問題, 」林明申表示。  

不過,如果你說沒有分數好嗎?在一場團體輔導中,他就曾問過同學,如果有一場 球賽,沒有時限、沒有比數會好玩嗎?同學們紛紛回答了這樣的比賽還有甚麼意義!就是要有分數比賽才會好玩,「因此分數其實就是對自己的設限,對自己的挑戰!」  

要紓解分數所給予的壓力,就去看看成績比自己差的同學, 「這是最好過的IQ作法,如果自己已經是很差的,總會有一科好過一些人,就可以從中得到紓解的方式。」  

而在父母這一方面,則要懂得了解孩子的學習模式與習慣,讓他們自己養成唸書的 習慣,然後父母再從中發覺孩子的才能,了解他們在學習上的優勢。「孩子可能有不同的學習優勢,父母要適時給他一些期待與包容!」  

其實,在咨商中林明申見過非常多的父母為孩子和班上第一名的比起來還差四、五 分而耿耿于懷。但當他問道孩子的成績是不是有在進步時,父母又表示孩子考得比從前 好,「這時候我們就會設下一個陷阱讓這些父母踩下去,我就會問如果你的孩子逃學或 者精神出現狀況,你覺得那個問題比較嚴重?孩子快不快樂其實很重要,在我的觀察中 ,小學四年級到初中二是孩子轉變得最快的時期,如果父母還在一昧地將孩子往外推,就會讓孩子有機會學壞。」

「我就曾經在網咖看見過不少學生在玩電腦游戲,並似模似樣地學大人吸菸,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不過小學五年級!在電玩之中他們死了還可以RESET重來,就等於說這裡 反而他們的避風港,讓他們逃避學習成績的壓力,只是他們選擇的方式不對,」林明申懮心地表示。  

「我個人有一個對分數印象深刻的事,記得那時候是獨中統考UEC,我的數學向來很好,在PMR及統考都考取A1的成 績,可是在考試的第一天考數學,要從十題中選六題來 回答,考試時間就要結束了,而我才做了三題半,當時我是緊張得哭了,後來大家都很 擔心找個老師來跟我談,他說過去的就是過去了,其他的也很重要,但我自己的感覺真 的是覺得甚麼都完了,第二天也沒心情考試,不過放榜時我居然還有B5的成績,並沒有 想象中那麼差,讓我有一種慶幸的感覺!」因此,他覺得選擇很重要,當時他已經想好 如果真的不能上大學那麼他就去念個文憑也好,至少為自己準備了另一條後路。  

在台灣,有許多學生唸書念到發瘋的例子,孩子覺得讀書不快樂,也造成了為人父 母者的矛盾,掙扎在究竟要孩子考好成績還是讓孩子快樂的兩難中。「在輔導熱線中, 我在該地就曾接獲許多父母的詢問,他們希望孩子能有好成績但看孩子讀書讀得不快樂 又覺得很心疼,甚至有些父母還在怪孩子不努力讀書,這時候我就會問父母,究竟要孩 子的成績還是他的快樂,許多父母都希望兩全其美,但在現實中這往往是不可能實現的,只能在二者選其一,從這之中就可以看見父母的矛盾。」  

他繼透露道,「我見過的一個例子就是有一位很會讀書的學姐在念碩士班時瘋了, 後來回家鄉休養一年才回去繼續學業,她的成績很好,在大學初期就被鑒定可直升碩士班。」  

至於西馬印裔女生因SPM成 績不理想而自殺的事件,他則認為這事有點諷刺,「在報章上我看到這個新聞和另一個拿16A的女生的新聞並排而放,這是很實際的一個作法,讓 讀者看到很美的一面,也看到悲慘的一面。其實,選擇死亡需要很大的勇氣,自殺可能 是她當下唯一的選擇,只能說可惜她身邊沒有貴人可以及時幫她一把,這條路走不通,還有另一條可以選。」  

其實,考完試她應該要有自我認知,知道自己的成 績將會是怎麼樣子,「在那五個 月的期間,可能她已經面臨很大的心理煎熬,內心有譜了,從中,學校應該把這事件當 成一堂課,去發掘成績不是很好而家裡期待又高的學生做預防性的輔導工作,當然這要 在輔導老師有能力之下,因為一般上輔導老師都被交待去管教一些所謂的壞學生,而忽略了這一群學生,曾經在學校擔任輔導老師之職的明申表示。  

輔導老師可以製作一個量表來觀察學生有無生活資源,比如朋友、興趣等等,從中發掘高風險的學生加以輔導。

父母經常要求孩子要這樣、那樣,為孩子成績不好而操心,其實做父母的應該要問 自己為甚麼把孩子送進學校接受教育?如果是要讓孩子愉快的話,又何必在意成績?因 此,親子專家教我們,孩子放學後來要問孩子「今天學校好玩嗎?」,而不是「老師今 天教甚麼?」、「數學考多少分?」,讓孩子喜歡上學,並讓上學成為孩子的樂趣。

「如果以後我有小孩的話,我會告訴他「YOU DO YOUR BEST!」,做到自己最好的 就已經足夠,當然任何人對自己的小孩都會有所期待,不過,我最希望他能有自信,對 生命有所尊重並且樂觀。自信是因為每個人頭上都有一片天,而樂觀則是他對事情的看法,我覺得這三樣特質很重要。」  

事實上,有許多富豪都沒有大學畢業,比如在大二休學的比爾蓋茨如今成了世界首富、DELL電腦公司的戴爾也是大學沒畢業等等。「其實我見過許多書念得不怎麼樣的人,因為早出來社會,面臨的挫折多,忍耐力也相對的提高,讓他們更容易邁向成功。」  

就如中國十大首富中一人,他書念得不多,早年就出來做生意,但經常被人騙錢、 騙貨,挫折連連,有一天他又被騙得兩手空空,想到江邊自殺,但在江邊他就想道說我 這些難過比起在學校蹲十二年還好,至少我現在是自由自在,於是他又恢復滿滿的信心,後來成了中國的十大首富之一。  

「對於一個不會唸書的孩子,我們難道就用成績去否定他嗎?其實,不要以為書念 得不好就沒出路,這條路走不通,還有別的選擇,找出自己的興趣才是最重要的!我相 信現在的世界餓不死人,唸書是為了專門的領域,會唸書的可是就去做教授、學者,可 是不會唸書還是可以做廚師、水電工、甚至做老闆等,說到這裡我就要推薦大家讀一讀 ROBERT T.KIYOSAKI寫的《富爸爸與窮爸爸》,裡面有很好的啟示!」  

聽聽父母 怎麼說!

■紀太太  

育有三名孩子,最大的孩子已就讀中二,而另兩名,一名讀小六,另一名則讀小二, 紀太太表示會擔心孩子的成績考不好,因此也會督促他們讀書。  

「考卷分下來時我都會先看題目,再來看他們的分數,一般來說他們的成 績屬於中 等以上,有八、九十分左右。不過,我對他們沒太大的要求,畢竟他們都不像一般孩子 有上補習班的習慣,有也是我自己教導他們。」身為家庭主婦的紀太太並不勉強孩子讀書,只要他們盡力就好。  

■葉先生  

葉先生目前育有兩名孩子,大的才上一年級,小的則剛進託兒所,作為父親他經常 會注意小孩的成績表現,如果成績會滑落的現像他就會問孩子為甚麼退步,而不是一昧的責備他們。

「一般上,考卷發回來我都會拿來看看,而平時也會注意他甚麼時候有考試及功課 做了沒有,」葉先生透露,若有考試的話,他則會坐在一旁指導孩子讀書。